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蘇軾、歐陽修的母親如何帶娃

2024-08-17辟謠

◎姚秦川

中華民族歷來以重視家庭教育著稱,翻閱史冊,典故無數。【詩經·邶風·凱風】說:棘心夭夭,母氏劬勞。古代慈母的教子故事,對今天的教育仍不失為一種啟迪。

蘇軾的母親程夫人生於官宦人家,自小飽讀詩書。在蘇軾弟弟蘇轍的記憶裏,母親「生而誌節不群,好讀書,通古今,知其治亂得失之故」。程夫人不僅是典型的才女,而且心地還非常善良。

蘇軾小時候,家中的院子裏常飛來一些覓食的小鳥。一天,蘇軾心血來潮,想要抓捕一只小鳥玩耍,不料他的行為剛好被母親發現。母親告訴蘇軾,小鳥飛至家裏築巢,寓意家庭和睦,百事順意,所以不要打擾它們。因為程夫人不允許任何人傷害小鳥,所以時間一久,鳥兒們都願意飛到他們家的院子賴恩家。有些鳥巢甚至把樹枝都壓彎了,善良的程夫人便用繩子把樹枝系起來,防止樹枝折斷摔傷小鳥。

正所謂「上所施,下所效也」。母親這種對萬事萬物的慈悲心情,深深影響著蘇軾的三觀。後來,他寫過許多關於動物的詩詞,其中有一句令人印象深刻:「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這種在細節處對動物的憐憫,讓人感受到一種「心有猛虎,細嗅玫瑰」的悲惱與柔軟。

多年後,蘇軾在鳳翔為官。深冬的一天,天降大雪,正在院中欣賞雪景的蘇軾偶然發現一塊地上居然沒有一點積雪。他想,這下面是不是有古人埋藏的丹藥呢,不妨挖出來看看。此時,妻子王弗卻阻止他說:「使先姑在,必不發也。」意思是說,如果母親還在,一定不會挖的。妻子的話如當頭一棒,讓蘇軾打消了這個念頭,可見母親在蘇軾心中是何等的分量。

值得一提的是,司馬光為蘇軾母親寫的【武陽縣君程氏墓誌銘】中,曾這樣評價她:「貧不以汙其夫之名,富不以為其子之累;知力學,可以顯其門,而直道,可以榮於世,勉夫教子,不愧為古代一賢母。」這應該是非常客觀真實的評價。

可以說,程氏夫人對蘇軾的教育無疑是成功的,不管蘇軾後來的人生如何起起落落,但他一直堅持自己的氣節,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這當然和母親的教導密不可分。

在教育子女方面,歐陽修的母親也堪稱楷模。在歐陽修4歲時,父親便離他而去。當時,不到30歲的鄭氏帶著一對年幼的兒女生活頓陷困境。無奈之下,鄭氏攜兒帶女投奔在隨州任推官的歐陽修的叔父歐陽曄,奈何歐陽曄官俸菲薄,對他們母子三人幫助有限。幸好鄭氏出身名門望族,再加上她「恭儉仁愛而有禮」,雖守寡撫孤,卻意誌堅強。

歐陽修到了上學的年齡,因家貧無資,鄭氏只能「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使學為詩。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裏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這就是傳頌至今的「畫荻教子」。

歐陽修長大後,前往都城開封參加進士考試,連考三場,都獲得了第一。得知兒子當官後,鄭氏擔心兒子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官員,以其父為官清廉、樂善好施、宅心仁厚的事跡教導兒子:「汝父為吏廉,而好施與,喜賓客;其俸祿雖薄,常不使有余。」「汝父為吏,嘗夜燭治官書,屢廢而嘆(常放下案宗而嘆息)。」「夫養不必豐,要於孝;利雖不得博於物,要其心之厚於仁。此汝父之誌也。」對於母親的教導,歐陽修當時全牢記在心。

歐陽修走上仕途後,家裏日子逐漸好轉,可母親依然過著節儉的日子。歐陽修不解地問母親:「有新襖子不穿,何以還穿得這麽樸素?」母親回答:「還是節儉為好,存些積蓄,以備不時之需。」後來歐陽修被貶,母親也沒有表現得太難過,她教導兒子:「你能平靜對待,我亦非常欣慰!」

歐陽修一生都不喜歡鋪張浪費,面對困難時,他也表現得樂觀豁達。可以說,鄭氏那些語重心長的教誨深深地刻印在歐陽修的腦海中,遂教出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士林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