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紅星觀察|農具像掃地機器人一樣好用!從人力到算力,數碼化走進成都農村

2024-01-12辟謠

用傳統的方式養魚,魚群突然缺氧大批死亡是繞不開的難題,而新農人的增氧器材早已在險情發生前自動開啟。

用傳統的方式養豬,一個農民至多養幾十頭,而新農人將這一數碼擴充套件到上千頭。

用傳統的方式種地,田間地頭滿是農民揮汗的身影,而今田地裏可能看不到一個勞作的人影。

……

2023年12月27日,中國共產黨成都市第十四屆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召開。會議提出「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成都片區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的目標願景。在這背後,更有「鄉村振興」的歷史使命。當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5G等技術被套用到最傳統的農村農業生產中,或將助力這一目標的實作。

數碼化技術如何一步步走進農村?又為農村帶來了什麽?近日,紅星新聞記者走進成都邛崍、新津、大邑三地的農村,透過多方采訪,試圖解開這背後的「密碼」。

數碼化系統

讓他的魚兒遠銷全國各地

1月8日10時許,謝福剛的手機突然響起,手機螢幕上顯示著「警報」二字。

大概1分鐘前,謝福剛帶記者參觀他位於邛崍鄉下的魚塘時,為了演示增氧機的使用效果,他手動撥開了魚塘旁邊的啟動鍵,而這一舉動被智能系統檢測到,於是自動撥通了他的電話。「一般是不需要手動操作的,所以系統要把這個情況通知到我。」謝福剛說著掛掉了電話,雖然沒有發生什麽問題,但他收起了笑容,「警報」二字勾起了令他痛心的回憶。

魚塘內的數碼化系統

2019年的夏天,氣溫一度驟降,在一個天還未亮的早晨,謝福剛接到了魚塘工人打來的電話:「出問題了!我一個人處理不過來!」此時,(養魚用的)網箱內一些魚肚子朝上漂浮在水面。謝福剛趕緊起床趕到魚塘,整箱魚已經全部死亡,這讓他心痛不已:「魚缺氧後20分鐘就會死,一小群魚翻起來的時候,水下面的魚也差不多都死了。」一網箱的魚死去,直接損失達十幾萬,這種事在謝福剛的魚塘發生過好幾次。此後,謝福剛痛定思痛,決定用技術來改變傳統的養魚模式。

事實上,他一直在改變。2010年以前,謝福剛在成都市區做汽修工作,一個偶然的機會加上對家鄉的依戀,他回到邛崍鄉下承包了這個近百畝的魚塘,取名「綠色嘉園農場」。一開始,他完全使用傳統的養魚方式,「就是把魚苗放進水裏、撒餌料,等它們長大再撈起來賣,魚病了、死了都不知道為什麽,總的來說是賠本。」2013年起,他買了十多噸生石灰,花了3年時間養水,水好了魚才能養得更好,但缺氧死魚事件也時有發生,「魚還算不上特別健康,越健康的魚銷路越遠、越廣,因為大家都喜歡吃鮮活的魚,足夠健康的魚才能在漫長的運輸過程中存活下來。」

近幾年,謝福剛在成都市、邛崍市兩級農業農村局組織的多次免費培訓中,了解到數碼化技術賦能漁業,期間多次到廣東、海南等漁業發達省份考察,逐漸認可並引進了一整套數碼化漁業系統,還得到了中央財政漁業發展補助資金支持。

如今,謝福剛搭建起一套智慧漁業雲平台系統,坐在辦公室裏或者在外地,都可以用電腦或手機實作遠端對自動制氧機、自動投料機、溶解氧傳感器、pH傳感器等一系列器材的監測和操控。現在,他的魚塘裏不僅再也未出現過魚群缺氧大量死亡的狀況,產量和品質都得到穩步提升,產品遠銷上海、西藏、廣州等全國多地。

謝福剛說,未來他還將繼續升級AI系統,讓AI來幫助他在魚塘營運、銷售等方面做出決策。

謝福剛在辦公室裏對魚塘進行監測和操控

自動監控系統

一人能管理上千頭豬

距今4500年左右,成都平原就產生了作為蜀文化源頭的新石器晚期文化——寶墩文化。據考證,寶墩文化時期農業和畜牧業已經在成都平原廣泛普及,是先民獲取食物的主要途徑。而今,在寶墩文化的起源地新津區寶墩鎮,農牧業正走向數碼化時代。

在新希望集團旗下位於新津寶墩鎮的新好農牧有限公司,養殖人員唐前程就是這樣一位新農人。每當他來到養殖車間,看到的都是智能餵養、自動環控等一系列系統的運作,實作飼料自動運輸、投餵、飲水、環境控制檢測等生產營運智能化。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5G等技術被套用到了最傳統的養豬業,他需要做的就是檢視控制台上的各項數據,其中很多數據用手機就能檢視,幾乎只有為豬群接種疫苗的時候,才需要走進豬群。

「什麽是好肉?第一是健康,然後是口感。」該公司負責人徐經理告訴記者,如果讓豬群生活在優良的環境中,其生病的概率就更小,所用到的疫苗等藥物就更少,最終端上人們飯桌的肉藥殘量就更小。

豬舍

為了讓豬群少生病、不生病,首先要隔絕疫病。為此,每當唐前程和同事們進入隔離的養殖區域時,必須反復洗澡和消毒。其次,就是用上一整套數碼化系統。

例如,環境控制系統實作了豬舍內自動通風、調節溫濕度、采暖等;自動供料系統透過多級料塔配合篩盤料線及料塔稱重系統,可將不同飼料精準地供應至每頭豬,全程管道運輸、減少汙染,從而達到精準投餵、幹凈衛生等投料效果;自動監控系統以5G技術為載體,用視覺化的方式,精準、完整地記錄豬舍內的異常情況,從而排除風險。

唐前程告訴記者,曾經在農村餵豬,一個農民至多養幾十頭,而今透過數碼化技術,他們一個養殖人員就能夠管理上千頭豬。當地政府相關工作人員也告訴記者,一批智慧農業企業落地新津後,對一方經濟起到了帶動作用,也讓村民有了更多的就業選擇。

無人駕駛農具

像智能掃地機器人一樣運作

雪山之下,無人駕駛收獲機來回作業,同樣無人駕駛的運糧車在田邊等待卸糧,一系列無人化操作,讓現場參觀人員直呼「大開眼界」。去年5月,位於成都市大邑縣新華社村的「無人農場」喜獲豐收,而今,綠油油的小麥繼續在那裏茁壯生長,迎接下一次豐收。

當地社區工作人員黃倩告訴記者,無人農場所用到的器械實際上都是普通機器,透過西華大學現代農業裝備研究院的改造後,透過北鬥衛星訊號和電腦規劃路線,精準地實作在300畝的無人農場裏走直線、調頭轉彎等動作。「就像是家用的智能掃地機器人。」

記者看到,在無人農場的機居里,無人拖拉機、無人植保機、無人收獲機、自走式噴霧機等器械一字排開,田地裏還有網絡攝影機、土壤監測儀等器材,以實作「耕、種、管、收」一些列無人化或少人化操作。

無人農場

在無人農場的不遠處,還有一座智慧農業產業園。在這裏,小王等新農人透過吉時雨數碼農業公司開發的智慧農業APP以及監控器材、土壤監測儀,就能實作對數千畝農田的管理。他們告訴記者,智慧農業APP可提供從種到收再到售賣的「一條龍」服務。

土壤的pH值是多少,農作物生長情況如何,氣象狀況怎麽樣,什麽時候該播種,什麽時候該除蟲……只要開啟手機,新農人們全都知道了。

小王告訴記者,他曾在城市裏從事汽修行業,本不打算回到農村,但看到數碼化賦能下農業生產日新月異的變化,漸漸找到了農村的價值。如今,他家在大邑承包了數千畝農田,生產的糧食銷往全國各地。

目前,大邑共有省級五星級現代農業園區1個、市級五星級現代農業園區1個、市級四星級現代農業園區3個、市級三星級現代農業園區8個,大邑正插上鄉村全面振興的「翅膀」,加快建設新時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

從人力到算力

為鄉村振興註入新動能

數碼化賦能鄉村的例子,在成都還有很多。例如在崇州市天賦糧倉產業園,透過人工智能決策,控制溫度、光照、水肥、防控病蟲害等,即可種出酸甜適中、脆爽多汁的美味櫻桃、番茄……例如在新都區軍屯鎮天星村,透過整合北鬥衛星、5G+、農機無人駕駛、農業物聯網等技術賦能現代農業,營造「會種田→慧種田」的示範專案。

2023年12月27日,中國共產黨成都市第十四屆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召開。會議瞄準「城鄉融合」,審議透過了【關於加快推進超大城市城鄉融合高質素發展的決定】【關於依托智慧蓉城建設最佳化營商環境的意見】。記者註意到,其中明確了實作現代都市與大美鄉村融合發展、互促共興、強化數碼賦能、科技助企等重點,提出「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成都片區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的目標願景。

農田裏的監測系統

談及「城鄉融合」時,成都市社科聯(院)黨組成員、副主席(院長)熊平表示,要適應數碼經濟發展趨勢,推動數據、資訊科技等新型生產要素加快向縣域下沈,依托新基建賦能縣域經濟。要盤活縣域農村要素資源,啟用農村自我發展能力,激發城鄉融合發展的內生動力。加快推進縣城城鎮化,將與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和農業現代化互動交匯,促進城鄉融合。

從依靠人力,到依靠算力,數碼化技術正全面提升著農業生產的效率,讓農業更智能化、經營更網絡化、管理更高效化、服務更便捷化,為鄉村振興註入新動能。

紅星新聞記者 王拓

編輯 李鈺儀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