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之看區域·中部篇|「五彩」中部滿目新——中部地區6省一線觀察

2024-06-13辟謠

新華社記者近日走訪中部地區6省的大同、鄭州、新鄉、武漢、鄂州、衡陽、南昌、景德鎮、合肥等9市,走進企業、農田、實驗室、科創基地等,探尋中部地區創新驅動、區域協同、擴大開放、低碳轉型的脈搏。麥金黃,科技興,能源綠,運網密……一幅奮發崛起的五彩畫卷正在中部「脊梁」徐徐鋪開。

金黃麥田裏的智慧農業

河南省新鄉市平原示範區一處高標準農田裏,粒粒飽滿的麥穗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亮。在這裏,「田成方、林成網、溝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小麥整體長勢非常好,預計今年的產量比去年還會有所提升。」平原示範區農業農村局現代農業科負責人鄭曉凡說。

鄭曉凡介紹,平原示範區高標準農田主要有「三高」,即建設標準高、群眾收益高、防災減災能力高。

農田旁的LED顯示器上,即時捲動著各種監測資訊。「我們能即時監測苗情、災情、病情、蟲情、墑情和肥情,從而實作精準灌溉、施肥、防病蟲害等管理。」鄭曉凡說。

距離這片高標準農田不遠的中原農谷神農種業實驗室裏,科研人員透過模擬環境,讓小麥在2個月內完成一年四季的生長,從而更快選育出「優等生」品種。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神農種業實驗室致力於解決生物育種領域的「卡脖子」問題。目前,神農種業實驗室已培育出82個農作物新品種,另有135個新品系正參加各類實驗。

在江西省南昌縣蔣巷鎮大田農社裏,拖拉機旋耕田地後,無人機迅速跟進噴灑液體肥料。依靠數碼化賦能,大田農社的萬余畝農田只需要26名職業農民管理。

「透過套用智慧化、自動化器材,農業生產變得更加科學高效。」大田農社負責人鄒泰暉說,「我們的化肥使用量減少了10%,而產量卻提高了10%。」

智慧農業,賦能糧食生產。在中部省份不少「智慧農業」示範田中,物聯網技術已成為提質增效利器。

翠綠山嶺裏的能源轉型

在山西大同,一片4.96萬畝的采煤沈陷區被郁郁蔥蔥的綠色植被所覆蓋,大大小小的山梁上橫亙著一排排的光伏板,蔚為壯觀,它們不斷將綠色能源送入電網體系。

但在2015年之前,這裏卻是黃沙漫天的撂荒地,植被覆蓋率僅有10%左右。大同是一座典型的煤炭資源型城市,被稱為「煤都」,由於長時間、大規模的煤炭開采,當地形成了大面積的采煤沈陷區,成為不小的「包袱」。

采煤沈陷區臨近礦區,電網接入條件好,大同又擁有豐富的太陽能資源。當地因地制宜,建起山西大同采煤沈陷區國家先進技術光伏示範基地,建設規模100萬千瓦。

「基地於2015年9月開工建設,2016年6月30日全部並網發電。截至2024年3月底,基地累計發電124億度。」大同市新能源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誌偉告訴記者。

記者了解到,基地采用了「林光互補」的生態恢復模式,在光伏板下種植大量的灌木等常綠植物,這樣既不影響發電效率,又促進了沈陷區水土保持。目前,基地範圍內的植被覆蓋率達98%。

在中部地區,與能源一起綠色轉型的還有原材料。湖南省常寧市水口山鎮的鉛鋅產量曾占全球三分之一,被譽為「世界鉛都」,在贏得種種美譽的同時,汙染也在不斷累積。

整治關閉23家重汙染企業,淘汰21處落後產能……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水口山的有色金屬產業實作綠色轉型,曾經「黑乎乎」「灰蒙蒙」的城市變得「綠油油」「水靈靈」。

從傳統能源、資源基地邁向新型綜合能源基地和產業集群聚集地,中部地區動能澎湃、綠意盎然。

白色激光裏的自主創新

從1台到200台,10年時間,位於湖北武漢「中國光谷」的華工科技產業股份有限公司連續取得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實作高效能三維五軸激光切割機完全國產化。

「三維五軸激光切割機供不應求,不僅在國內暢銷,也賣到歐美及東南亞國家,今年訂單和去年同期比,增加了50%。」華工科技旗下子公司華工激光副總經理任擁軍告訴記者。

三維五軸激光切割機被廣泛地套用於汽車船舶、機械制造、航空航天等領域,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卻要完全依賴進口。

「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是華工科技門口的一行字,也是他們矢誌不渝的奮鬥目標。

2014年,華工科技自主研制出國內首套三維五軸激光切割機,2023年實作關鍵核心部件的全部國產化。從0到1,從進口到核心部件全國產化,再到銷量一路領先、進入歐洲市場,華工科技10年走過了國外企業30多年的發展歷程。

在位於安徽合肥的科學島上,高6米多的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正在執行,這是目前全球範圍內可支持科學研究的最高效能穩態強磁場,兩年前曾創造場強45.22萬高斯的新世界紀錄。

「我們不僅把大科學裝置作為科研平台,更作為催生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源泉。」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說。

據了解,穩態強磁場裝置已為國內外200多家單位的3000余項課題提供實驗條件,助力論文產出近2500篇,催生了組合掃描探針顯微技術、抗癌創新靶向藥物等創新成果。

在創新驅動下,中部地區加快崛起,正撐起中國發展版圖的「脊梁」,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打造重要戰略支撐。

黑夜機場裏的運達速度

淩晨2點左右,鄂州花湖國際機場燈火通明,伴隨著陣陣轟鳴,一架架來自全球各地的貨機有序降落、停靠、卸貨,一輛輛貨運小車緊隨其後,迅速將貨物運至轉運中心。

「今年前5個月,花湖機場的貨郵吞吐量突破30萬噸,同比增長6835%。」湖北國際物流機場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余玉龍說,「我們與多家單位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系,花湖機場的貨運生態不斷完善。」

花湖機場是中國首個專業貨運樞紐機場,於2022年7月建成投運,目前已開通50條國內貨運航線、18條國際貨運航線,國際貨郵吞吐量突破10萬噸,實作了覆蓋亞洲、延伸歐美的航空貨運網絡。

呈「工」字形的機場轉運中心是花湖國際貨運機場的地標,建築面積75萬平方米,內有2.3萬台分揀器材,整套分揀系統高峰每小時可以處理28萬件貨物,最快的一件貨物轉運時間為5分鐘,最慢也只需要28分鐘。

航空貨運量大約占全球貿易總量的1%,但貨值卻占全球貿易總量的36%,花湖機場被業內寄予厚望。

專家指出,沿海城市外貿發達主要靠海運,近十年來,國際貨運班列促進外貿出口基地向內陸地區遷徙。現在透過花湖機場,體積小的出口產品就可以考慮航空貨運,一座內陸「空中出海口」正在崛起。

中部地區是中國綜合交通運輸樞紐,鄭州的交通區位優勢尤其顯著。自2013年7月開行以來,中歐班列(鄭州)已累計開行超8400列,通達歐洲40個國家的140個城市。

近年來,中歐班列、花湖國際貨運機場、武漢新港等已成長為中部地區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的排頭兵、主力軍,一個基礎設施更完善、開行方式更成熟、市場競爭力更強勁的國際物流大通道正在中部地區不斷延伸。

青花美瓷裏的文化傳承

走進景德鎮老城的一處文化街區,記者來到一間名為「機暇社」的工作室,屋內陳列著各式各樣的瓷器。每件瓷器有何來歷、特點,工作室創辦人郝喜文如數家珍。

來自山西的郝喜文2008年從景德鎮陶瓷大學畢業後到外地工作,但他對陶瓷始終念念不忘,七年後他又回到了這裏,一邊讀書,一邊創業。「可能有一點偶然的因素來到景德鎮,但我被陶瓷本身巨大的魅力所吸引,我想讓更多人了解陶瓷。」他說。

郝喜文所創辦的工作室主要從事研學,就是想用通俗易懂且嚴謹的語言,向前來研學的學生講述陶瓷的前世今生。

近年來,6萬多名像郝喜文這樣的「景漂」聚集於此,其中來自美國、法國、新加坡、南韓等國家的「洋景漂」高峰時達5000多名,再現歷史上「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的景象。

景德鎮陶瓷人才服務中心副主任陳優介紹,當地為「景漂」在住房、醫療、子女就學和創業就業貸款等方面,都提供了扶持政策,讓他們更有歸屬感。

在景德鎮陶溪川文創街區,創意陶瓷琳瑯滿目,青花、粉彩等工藝不一而足,卡通、古典、抽象等風格迥然不同,茶具、首飾、花瓶、擺件等形態各具特色。攤主大多是青年人,他們將自己的青春創意融入景德鎮的古老傳統。

在有1500多年歷史的雲岡石窟,青年人則用數碼技術傳承保護這一世界文化遺產。記者在雲岡研究院看到,他們用3D打印技術復制的石刻惟妙惟肖;VR體驗器材則能讓觀眾如身臨石窟半空之中,360度沈浸式感受佛教藝術與石刻藝術相融合的魅力。

此外,雲岡研究院建設了「數碼雲岡」先進計算中心,以每秒234萬億次的計算能力建立全像數據檔案,將把這座千年石窟留給下一個千年。

悠久的歷史文化,厚重的革命文化,活躍的現代文化……中部地區人文與經濟互促互榮,文化傳承創新帶動經濟社會轉型發展,文化正成為中部崛起的重要支點。

記者:樊華、張旭東、汪奇文、王若辰

海報:康薇

新華社音影片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