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青銅器以結晶化的形式,展示了當時人的心靈世界

2024-01-07辟謠

青銅文明乃制度與觀念的結晶。一方面,西周國家體制一直是傳統中國國家治理的「理想國」,為後世所景仰,反復追憶、討論;另一方面,在戰國到秦漢時期,天命觀念與青銅器在同一時間結束歷史舞台,但青銅器上凝結的天命、德、孝等觀念影響深遠。

青銅器在西周時期的重要性,不在於它是工藝美術精華,而在於它與支撐當時社會的基本理念息息相關,它以結晶化的形式展示了當時人的心靈世界。在【中國古代天命與青銅器】一書中,日本京都大學名譽教授小南一郎利用西周時代的第一手資料——青銅器銘文,對西周王朝的國家體制及其理念進行解析,透過青銅器的使用、保管與天帝、神靈、氏族、祖先、領土等關系角度,探討西周國家體制的形成原理。

小南一郎認為,所謂天命,不僅指天神指定王朝統治者治理天下,還包括將天命層層分割給諸侯卿大夫士,從而形成金字塔式統治結構。而維系西周王朝統治的命、德、孝等觀念,歷經數千年的傳承演變,至今仍深刻影響著中國社會。

與此同時,小南一郎還指出,青銅器上凝結的早期王朝時期人們的價值觀念,盡管在時代變遷中不斷變形,但主要采取的是儒家思想的形式。日本的傳統文化也與儒家思想有著割不斷的聯系。因此,搞清楚青銅器所蘊含的古代中國人的觀念,即便是間接的,仍是一條通往更好地理解日本現代文化之路。

以下內容節選自【中國古代天命與青銅器】,為該書的序章,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中國古代天命與青銅器】,[日]小南一郎 著,楊振紅 尚宇昌 譯,華夏出版社2024年1月版。

青銅器的非實用意義

本書試圖透過列舉中國古代屬於早期王朝時期的殷(商)、周時代大量制作的青銅器,分析、理解背後支撐這一時代「青銅器文化」的當時人所共有的典型觀念和價值觀到底是怎樣的。這個時代的青銅器,從實用功能的角度看,既有食器、酒器,也有樂器和武器。從發掘出來的青銅鼎的底部附著有厚厚的煤煙的例子來看,這類文物無疑是炊煮容器,具有實用功能。

但殷周時期青銅器所具有的意義並不局限於這樣的實用功能。實用意義所占的比例反而很小,以青銅器為中心的文化在古代中國綻放出燦爛的花朵,主要是因為它植根於與實用性無關的地方。就連乍看之下似乎以實用性為主的劍、斧、鉞(戰鬥用斧)等青銅制武器,除了具備武器所具有的殺傷力外,其更重要的功能是象征所有者的權力。正因為如此,這類武器某些場合被裝飾得很怪異,某些場合則被裝飾得很華麗。

銅鉞,殷代後期(【中國古代天命與青銅器】內頁插圖)。

換言之,如果認為青銅器能代表中國古代文化的精華,那既不是因為青銅器具有很強的實用性,也不是因為其造型美術水平達到的高度引人矚目,而是因為註意到制作這些美術工藝品精華的原動力,可能主要來源於青銅器的非實用意義——與支撐當時社會、政治制度的觀念和價值觀直接相關的象征性作用。

從這個角度來說,想要充分理解青銅器在中國古代社會的重要性,就必須具體把握青銅器的非實用功能。為了加深對其非實用功能的理解,把握當時人和由這些人構成的整個社會作為規範所擁有的獨自價值觀念,就變得不可或缺。不過,這裏想要嘗試的最終目的反而在相反的方向。

也就是說,透過青銅器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這一事實,把握中國古代社會的特殊存在形式,把握這樣的社會特征在人類精神的歷史發展中占有怎樣的位置,才是這一嘗試的終極目標。當然,毫無疑問,這並不是一個角度、一個方向的探索,而是在青銅器的意義、功能和當時的社會制度以及支撐它的價值觀念之間不斷往復,透過相互加深對雙方的理解,才能期待取得一些成果。

用殷周時代人們的眼光去看青銅器

關於古代器物的實用功能,可以透過對器物的形態,如果是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透過對出土時的位置關系的分析等,就可以了解其大概。實用功能基本上是可以測算的。與此相對,非實用性意義因建立在人們之間形成的默契認識之上,所以很難找出可以測量它的要素。而且,當建立這種默契認識的社會基礎發生變化,人們的精神結構也隨之改變後,要準確把握一個物品在古代社會中的非實用意義,就變得更加困難。

以日本的情況來說,有這樣一個例子,彌生時代盛行制作銅鐸,它在當時社會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但緊接著的下一個時代的人卻完全忘記了這一點,偶然有銅鐸出土,但對那時的日本人來說,它已經變成一個不可解的東西了。

殷周時代制作的青銅器至今仍保留下來不少。不僅在中國,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和美術館都陳列著形態各異的青銅器作為鎮館之寶。但如果只是以美術鑒賞的方式來看待青銅器,是無法理解青銅器在過去文化中所具有的意義的。例如,「青銅器呈現的以青綠色為基礎的古色,與厚重的器形很相配」這樣的鑒賞語言,在說明青銅器原本是像黃銅一樣閃閃發光的顏色時,就會變得毫無意義。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殷周時代人們對青銅器的看法和現在的我們有相當大的差異,有必要深入理解他們的看法,哪怕是一點一點深入。

周王祭器,扶風縣博物館藏(【中國古代天命與青銅器】內頁插圖)。

雖然這樣說,但進入到殷周時代人們的精神世界,用和他們一樣的眼光去看青銅器,這對於人類精神與社會結構都發生巨變的現代人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不過,還原古人觀念的道路並沒有完全封閉。例如,古文獻中保留了許多關於青銅器的記載,這些記載為了解當時人是如何看待青銅器的提供了重要線索。記載青銅器自己到處活動的文獻記錄,由於這是現實中不可能發生的虛構故事,反而傳達了這樣一個資訊,即當時人對青銅器懷有一種與我們不同的獨特觀念。從這一記載可以推測,當時人認為青銅器是一種生物,有自主意誌。青銅器上各種奇怪的圖案也與此有密切關系。

在這類神話、傳說以外,作為文獻資料,以【儀禮】【周禮】【禮記】為代表的中國古代禮書一直流傳至今,這些禮書詳細記錄了禮儀場合青銅器是如何使用的。不過,禮書直接詳細記述青銅器非實用功能的內容並不多。【儀禮】等書只是平鋪直敘地記述禮儀的進行過程,甚至可以看出它在有意回避說明為什麽要采取這樣的程式。然而,即便確實如此,透過提取儀式場合有關青銅器使用方法的記述,對其進行比較研究,仍有可能提煉出這些物品所具有的象征性功能。這是因為在很多場合下,透過儀式上參與者之間以及參與者和供奉的物品之間的象征關系,就可以反映出當時社會的基本觀念了。

更為幸運的是,商代末年至西周時期制作的青銅器,不少都鑄有銘文。這些銘文,從簡單的符號到長達數百字的文章都有,主要記錄了該器物的制作機緣。以文章的形式表明,這件青銅寶器是以什麽事件為背景、以什麽為目的制作的。這些當時人記錄下來的文字,光從外面眺望是得不到任何線索的,卻無疑是思考青銅器非實用功能的基礎,提供了當時人的直接言論。

透過語言,還可以把沒有具體形態的東西,例如只存在於人們心中的觀念固定下來,文字記錄能讓這些抽象事物的資訊跨越時間和空間傳播開來。青銅器銘文也是當時人留下來的重要言論。當然,透過語言將觀念固定下來時,常常會帶有那個時代與社會特有的偏見,並且傳播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會發生變形。但是,透過深入的比較研究,仍可以窺見這些偏見和變形背後未經變形的觀念原貌,而且,也一定可以從這些偏見與變形中找到每個時代特有的價值觀的影子。

青銅器凝結了早期王朝時期人們的價值觀念

透過這些神話傳說和禮儀、青銅器銘文(亦即金文)等幾種基礎資料,提煉出青銅器在當時社會中所具有的非實用功能,並最大可能地復原支撐這種非實用功能的人們之間形成的默契認識的實際情況,就是本書嘗試去做的。

特別是,社會對青銅器的默契認識並不僅僅限於某個特定場合的約定,還與支撐當時政治體制的一些基礎觀念密切相關。青銅器在那個時代的重要性,不在於它是工藝美術精華,而在於它與支撐當時社會的基本理念息息相關。

這樣,青銅器的存在,作為中國古代文明成就的精華之一,除了工藝美術達到的高度外,還以結晶化的形式展示了當時人的心靈世界,十分珍貴。而且,青銅器的制作處於商周時代工藝技術的頂峰,可能也與該技術由國家進行管理有關,青銅器的制作、賞賜、使用過程中所反映的各種規範和限制,也與支撐當時國家統治的基礎觀念以及將這一觀念具體化的統治制度密切相關。

【論語·述而】篇記載,孔子晚年時曾嘆息自己不復夢見周公。周公旦是一位傳說中的聖人,他整頓了西周王朝的政治體制,制定了禮樂。孔子因周公旦的緣故,對西周王朝的統治體制及其文化產生了極大的憧憬。正如孔子所代表的那樣,儒家思想家們將西周初年的統治與文化作為理想社會來描繪,嘗試再現這種理想的儒家思想直到後世都是支配中國社會的基礎觀念。

陜西省眉縣楊家村窖藏青銅器的出土情況(【中國古代天命與青銅器】內頁插圖)。

青銅器銘文中強調天命的重要性,也經常提及保持德和獻給祖先的孝。當然,西周時代青銅器銘文中的天命、德、孝等觀念,與後世儒家所使用的這些詞匯的含義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差異。但是,這些詞匯在被儒家思想凝練以前,是作為與上述青銅器的制作和使用背後、連線人們之間的默契認識密切相關的東西而存在著,這種默契認識從根本上支撐了西周的政治體制。

也就是說,青銅器上凝結的早期王朝時期人們的價值觀念,盡管在時代變遷中不斷變形,但主要采取的是儒家思想的形式,對後世的中國社會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探求青銅器所具有的意義,對於考察構建傳統中國社會的基本觀念,可以說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日本的傳統文化也與儒家思想有著割不斷的聯系。因此,搞清楚青銅器所蘊含的古代中國人的觀念,即便是間接的,仍是一條通往更好地理解日本現代文化之路。

原文作者/[日]小南一郎

摘編/何也

編輯/張進

導語校對/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