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品讀日常 生活自有清香——潘向黎全新散文集【清香的日常】面世

2024-06-18辟謠

□半島全媒體記者 孟秀麗

江南才女作家潘向黎全新散文集【清香的日常】近期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潘向黎以東方美學為精神內核,衣、食、住、行為肌理,從「喝茶」「讀書」到「旅行」,在喧囂塵世中尋訪一縷茶香,在現代煙火中品味古典風雅,在行走山川中賞讀草木人間,讓每一個平凡的日子,散發著迷人的清香,為行色匆匆的現代人提供了一種慢度日常的新中式生活美學指南。日前,接受媒體群訪時,潘向黎表示,這是她在日常生活裏尋找自己的偏舒緩、偏藝術調性的書,講述她喝茶、讀詩、旅行的日常生活中的體會,「我把這種生活方式很自然地截取了一部份,留在這個作品裏」。

講述日常體會,生活自有清香

記者:散文集為何定名為【清香的日常】?

潘向黎:【清香的日常】這本書有三部份內容,有茶,有關於詩詞的隨筆,還有關於旅行的隨筆,不是一個主題,起題目比較有難度,長江文藝社提出簡約慢生活的想法,我想,這是一本講究在日常生活裏尋找自己的偏舒緩、偏藝術的調性,而且我覺得茶葉茶湯是很有清香的,古詩詞也是漫長時間裏始終綻放的花朵,會一直吐露它的清香,旅行中我覺得山川也是有清香的,所以就起了這個題目。

補充一點,為什麽是「日常」呢?因為我覺得不論喝茶也好,讀古詩詞也好,旅行也好,都是非常日常化的。非常的普通,很平凡,甚至是看上去比較平淡的一種內容和調性,一種涓涓細流的習慣,或者一種喜悅之情,這是一本講述日常中的體會的書。

記者:您在書中提到茶對於您的生活至關重要,能介紹一下具體是怎樣的嗎?

潘向黎:一個愛喝茶的人,有茶癮的人,是從早到晚泡在茶裏的,茶是他日常生活的一部份。我喝茶的習慣是,每天早上醒來一定要先喝茶,喝茶把自己徹底弄醒,然後才能去做其他事情,包括吃早餐。雖然很多中醫和懂養生之道的朋友總勸我說,你不能空腹喝茶,你一定要先吃點東西再喝茶,但對我來講有點難度,我一定要喝茶把自己弄醒。這是第一件事兒。

第二件事兒,我一天從早到晚是一直喝茶的,但是會換好幾種茶,上午先喝一點綠茶,或是發酵程度不太高的烏龍茶,比較提神一點,中午以後換成比較濃的、發酵程度比較高的茶,比如武夷巖茶、肉桂、水仙、台灣的凍頂等比較烈的茶。我習慣喝濃茶,泡茶經常都是頂著蓋子的,下午要喝好幾個小時,晚餐之後休息一會兒,也會繼續喝茶,一直喝到臨睡。

在現代煙火中品味古典風雅

記者:您在「詩」這一輯中對於古詩詞的解讀與我們常見的古詩詞新解截然不同,更像是「在生活中遇到了詩」,您是如何關註並記錄下這些細微的感觸並形成獨特的寫作風格的?

潘向黎:在日常生活中註意到詩或者註意到這些細節,對我來說可能是很自然的問題,這跟我的成長背景有關系。我父親生前是中文系研究現當代文學的教授,非常喜歡唐詩宋詞,曾被約稿寫過很多關於唐詩宋詞的文章。我從小接觸到很多古詩詞的書,也會聽到父親在各種時間、各種場合談論他對古詩詞的看法,或者聽到他在廳裏踱步時隨口背誦一些詩詞。他有時跟我聊一些古詩或詩人,就像談論當天的天氣一樣自然。這樣的家庭影響了我,有點空我隨時隨地拿起一本有關古詩詞的書翻看。對我來說這可能不能算閱讀,因為我不是為了實作某種目的去讀,也沒有正襟危坐去學習某種知識、接受某種熏陶,我就像累了找個位置葛優躺一樣,對我來講就是一種松弛,一種休息。

有時候我覺得需要休息,也會拿起一本古詩詞來,以一種休息的姿態隨便翻翻。如果我心情比較低落,或者比較疲憊的時候,這對我來講是一種療愈。所以,讀古詩詞是非常自然的一件事兒,就是我生活的一種需要,一種習慣,跟喝茶一樣。這次把讀詩祠的文章和喝茶的放在一起,也是這種想法,它是生活裏特別家常的一種習慣,特別平凡的日常生活的組成部份。

至於寫作風格,我覺得不算獨特,只是這樣一種心態導致了這種寫作風格。【清香的日常】選文跨度有20多年,可以看到我的生活發生了很多變化,包括工作單位、生活重心的改變,從普通的寫作者和媒體人兼顧的身份變成純粹寫作者,成為一個母親,帶大一個孩子,等等。但有一些東西沒有變:我每天在喝茶,除非生病被醫生勒令這段時間不能喝茶;我幾乎每天都讀一些古詩詞,我的床頭、書架、沙發上到處攤著這些書,有時候看到一篇文章,也會去把提及的詩詞翻一翻,看完有種挺愉悅的滿足感,這種習慣沒改過;第三是有空了我會去旅行。我把這種生活方式很自然地截取了一部份,留在這個作品裏。【清香的日常】只是其中的一部份,我沒有想去追求某種風格,它就像一棵樹自然而然長起來,自然而然長出葉子,這是我比較喜歡的一種寫作狀態。

在行走山川中賞讀草木人間

記者:您探訪過很多地方,足跡遍布國內外。旅行對您的寫作有怎樣的幫助?您更關註旅遊地哪些特點?

潘向黎:我的旅遊主要有兩種情況,比較多的是我作為作家,被各個地方邀請去參加一些筆會、采風活動,這種出行比較便利,看一些各地的風物、景點會比較深入,都是當地一些比較內行的人帶我們去一些真正有價值的地方,介紹的也比較詳盡和專業。筆會和采風是我的第一種旅行。第二種是我自己度假,會在一個地方停留比較久,行程比較隨意,比較放松,沒有寫作任務,也許不那麽深刻、深入,但常會有意外的觸動,會有想不到的靈感出現。文字也會有它自己一種松弛的調性,比命題作文更舒緩,沒有目的的寫作也更純粹,我更喜歡。

旅行對我來說,首先是透氣,寫作整天坐在一個位置上,對著電腦上一片片的字,時間久了會覺得孤獨,螢幕上或紙面上的文字,在帶給我精神滋養的同時,也像個屏風一樣把我跟外界隔絕了。所以,隔一段時間,我就要打破這種孤獨的感覺,走到大千世界,到山川裏面,讓自己和萬物發生真實的連線,去好好地放松。我覺得作家,或做其他跟文字相關的工作,為了更好地貫徹創作意圖,實作某種風格,他往往是強調自我的,自我強調久了,也是一種「我執」。所以,還是要放下手裏的工作,出去走走,看看天地之大,山川之美,這是很重要的。

這樣既舒緩了長期面對文字的孤獨感,又容易很直接地打破「我執」,全身心去對世界重新開放一次。等到旅行回來,就會帶著一個重新開放過的,甚至被美景、被很好的人文傳統重新清洗過的自己,再回到書齋,重新進入個體創作之中。我覺得這是旅行的意義。

旅行中,我第一會關註純山川之美,對我們這些很緊張很疲憊的現代人而言,最好的療愈就是山川本身。我很關註那種原始的沒有人文色彩、人工痕跡的山川之美,樹木之美,花草之美。

第二部份是作為作家,我非常重視每個地方的人文積澱。我特別喜歡蘇東坡,每到一地,只要聽說蘇東坡來過,我一定去他去過的地方看一看,曾特地去徐州看放鶴亭,到了赤壁也會去探討這個赤壁和三國赤壁有什麽區別。對人文積澱的興趣有時會帶來驚喜,有一次我到山東蓬萊,在海邊棧道上看到一個石碑,石碑上刻著我很熟悉的字,居然是蘇東坡的【登州海市】,後來一查才知道蘇東坡到過登州,在那兒待了五天,真是好驚喜呀。人文積澱在旅途中給旅人一種很好的擁抱,讓人特別高興。我覺得旅行對我來說就是這樣的,它既日常,又很重要,還會帶來這種驚喜,不斷加深著我對人生、歷史、文學的感悟,讓我的日常生活越來越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