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中試」一年間,成都原始創新如何走向產業化?

2024-02-07辟謠

近日,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等全國主要城市兩會期間,「科技成果轉化」話題均受熱議, 作為成果轉化「最後一公裏」的「中試」成為各地推動成果轉化的「推手」。

1月16日,工信部和國家發改委聯合印發【制造業中試創新發展實施意見】,提出建設現代化中試能力,完善中試服務平台體系,加快中試軟硬件產業發展,最佳化中試發展生態,為加快實作新型工業化提供有力支撐,此舉標誌著中試再獲國家層面政策加持。

國家和地方層面的重視,背後的深意是推動一批自主創新技術和科研成果加快從樣品到產品再到商品的轉化,支撐高水平建設制造強國。

成都實施制造強市戰略,也重視成果轉化工作。去年2月,成都將推進科技成果轉化作為全市科技創新工作「一號工程」。

去年成都市兩會期間,市人大代表、成都青白江區文瀾智谷中試產業示範基地技術長葉銳針對中試平台打造提出系列建議。一年過去,葉銳所在的中試平台「結出碩果」——孵化出2家院士公司、1家海外專家公司,5家規上企業。

今年成都市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將科技成果轉化作為科技創新「一號工程」。

成都連續兩年把科技成果轉化作為全市科技創新「一號工程」,這座城市的科技創新被提升到空前的高度。

葉銳所在的中試平台只是成都科技成果轉化的一個縮影。整體看,成都推動「中試」平台建設一年間,如何「交卷」?「成績單」背後,又蘊藏著怎樣的產業發展「密碼」?新年開新局,成都的「中試」會有哪些「新動作」?

成都

構建中試的「圈」與「鏈」

「中試是打通成果轉化的‘最後一公裏’,這是把處在試制階段的新產品轉化到生產過程的過渡性試驗,是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關鍵環節,是制造業創新體系的有機組成部份和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支撐。」葉銳介紹,目前,成都青白江區文瀾智谷中試產業示範基地已完成10余項成果轉化。

企業瞄準中試賽道沖刺,動力來源中有政策驅動。去年2月,成都將推進科技成果轉化作為全市科技創新工作「一號工程」,啟動建設一批成果轉化中試平台。

葉銳所在的成都青白江區文瀾智谷中試產業示範基地依托成都玉龍化工有限公司建設,該公司屬於老牌國企,曾面臨著產能嚴重過剩、產品同質化嚴重等危機。如何實作轉型發展,走出困局?葉銳介紹,透過搭建中試平台,承接來自其他客戶的原始創新專案,在此進行中試,最終透過科技成果轉化讓企業實作了新舊動能轉化。

成都青白江區文瀾智谷中試產業示範基地

「相關研究表明,100件發明專利走向市場的只有3.9件,大量的專利其實‘躺’在實驗室裏,科研成果存在轉化難問題。」葉銳分析,這一現象本質在於企業需求和高校評價體系不適應,「高校往往是從事0-1的原創創新,但是其研究目標應該瞄準市場行業,也就是企業需求,在這個基礎上去做1-100的原始創新。」

也就是說,成果轉化需要實作企業的需求和高校的研究相適配的問題。而如何解決這樣問題?「可采取企業提需求、出課題,高校來揭榜的方式推動成果轉化。」葉銳說。

此外,在葉銳看來,科研成果中試過程中,高校老師也要參與進來,這樣就強化了「科學家+企業家+工程師」的成果轉化模式,在此背景下,讓科研成果的產業化前景得到驗證。

過去一年來,來自四川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四川研究院、中達能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等高校和企業的科研專案在文瀾智谷中試產業示範基地開展中試。以玉龍化工為原點,成都為半徑的一小時車程內中試「圈」與「鏈」正在形成。

「去年剛匯入的中達能源的中試專案,主要圍繞混氫天然氣進行技術攻堅,專案正在推進中。」葉銳說,截至今年1月,基地已孵化出2家院士公司、1家海外專家公司,5家規上企業。

如何從更大的範圍去推動高校的原始創新和企業的需求相匹配?去年,在推進科技成果轉化這一「一號工程」的驅動下,成都開展「校企雙進•找礦挖寶」對接活動。

「高校雖然有科研成果,但可能不知道哪些企業對此有需求;企業需要使用新技術,不曉得哪些高校有。」今年成都市兩會期間,據成都市科技局局長丁小斌介紹,為了推動校企在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方面實作供需匹配,去年,成都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知名高校舉辦專場活動超300場,幫助5000余家科技企業、科研團隊、金融機構等實作對接,釋出技術成果4000余項,引進芯華創新中心等高能階創新平台102個。

拓寬成果轉化的「朋友圈」

對於經濟總量超2.2萬億元的成都而言,科技成果轉化路徑絕非依靠少數企業「單打獨鬥」。成都科技成果轉化取得了怎樣的成績?今年成都市兩會,政府工作報告給出「答案」:2023年,成都出台科技成果轉化28條政策措施,以「揭榜掛帥」「賽馬」等方式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專案114個,先進技術成果西部轉化中心在蓉揭牌,中試平台和概念驗證中心首批建器材案40家……

來自成都市青白江區的文瀾智谷中試產業示範基地只是成都成果轉化「朋友圈」的一個成員。從成立時間看,該基地所依托的玉龍化工在2023年前便「搶跑」中試賽道。 以2023年為節點,政策驅動下,這一年,成都湧現了不少中試平台。

自去年2月將推進科技成果轉化作為全市科技創新工作「一號工程」後,成都便著眼全市對科技成果轉化平台進行摸底。去年7月,【成都市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同時發力的實施方案】出台,破題本地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率不夠高、企業承接成果轉化能力不足、中試熟化平台數量較少等問題。

中試賽道如何「沖刺」?成都將政策著力點聚焦成果轉化的「最初一公裏」和「最後一公裏」兩端。去年12月,成都10個概念驗證中心、30個中試平台獲得備案。

從發展成效看,獲得備案的成果轉化平台表現不俗。紅星新聞記者采訪獲悉,在郫都區,蜂鳥智造(成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蜂鳥智造」)的14條中試測試線體去年服務近60位元客戶,推動300個新產品走向產業化;彭州市,大連理工大學成都研究院去年推動新材料專案和電解水製氫系統實作產業化。公開資訊顯示,成都高新區已建、在建中試平台44個,服務成果轉化專案達700余個……

蜂鳥智造

從產業類別看,去年來自成都電子資訊、醫藥健康等主導領域的概念驗證中心和中試平台獲得上述成都市級層面備案。

值得期待的是,來自中心城區、城市新區、郊區新城的中試平台紛紛落地,成為成都推動「三個做優做強」的新動能,而來自成都主導產業領域的中試平台成為首批備案中的「主角」,標誌著產業建圈強鏈迎來更多公共平台。

去年以來,全國多地均在搶灘中試,紛紛出台專項政策。以上海為例,當地明確支持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三大先導產業和電子資訊、生命健康、汽車、高端裝備、先進材料、時尚消費品六大重點產業開展中試。

在業界看來,「成果-中試-產業」的成果轉化鏈條打通後,走向產業化的新產品將為城市經濟發展註入新動能,來帶新增量。

全國競逐中試賽道,成都如何「不掉隊」?僅從成果轉化平台數量建設看,今年提出,打造西部中試中心,構建各具特色、行業共享的中試服務體系,建設中試平台、概念驗證中心40個,服務中試專案800個以上,推動更多科研成果從樣品變成產品。

這意味著,在去年的基礎上,成都市級層面推動建設的中試平台、概念驗證中心數量將翻倍。而如果納入各區(市)縣推動打造的中試平台和概念驗證中心,這一「群體」更龐大。

「引進來」與「走出去」提能階

隨著一批本地中試平台和未來即將建成的中試平台陸續「開花結果」,出現一個新現象:中試平台或成為成都招商引智,吸引更多專案落地的牽引。

蜂鳥智造於2018年落地成都市郫都區,在郫都區擁有1.2萬平方米的車間,打造了14條中試測試線體。該企業提供的中試服務包括產品設計、樣機制造、工藝最佳化、供應鏈最佳化等涉及科研成果產品化的相關環節。在蜂鳥智造推動300個新產品走向產業化過程中,除了本地中試專案外,不乏外地客戶,甚至有外地企業為了在成都就近中試,將供應鏈搬往成都配套。在蜂鳥智造董事長田勇看來, 中試平台作為紐帶,類似於發揮招商引智的作用。

蜂鳥智造

「去年,我們為深圳領創光顯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中試服務,幫助其智能投影器材實作小批次量產。」田勇介紹,這家深圳企業考慮到成都地區對電子產品存在較大消費需求,加之便捷的物流運輸條件,以及為了後續新專案在蓉持續中試,便決定設立成都領創公司,讓「跑」完中試的產品盡快打入成都市場,並透過成都的物流優勢銷往各地。

「長期以來,土地、資源、資金等要素成為招商引智的「名片」,未來,以中試為代表的新型研發機構平台也許會成為地方政府招商的一張名片。」田勇表達了這一期待。

發展過程中,蜂鳥智造獲得了來自成都市、郫都區、成都高新區在稅收、場地方面的優惠政策,去年成都中試平台備案,企業會獲得50萬元的補貼。

成都推動成果轉化利好政策刺激下,企業「新動作」不斷,「走出去」成為趨勢。「已在北京、深圳、西安等地建立了研究中心,就近為當地企業提供中試服務。」田勇透露,重慶大學已經有五個概念驗證專案匯入到蜂鳥智造平台。

本地中試平台頻繁「走出去」與「引進來」之際,成都推動成果轉化有了更大的「雄心」。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打造西部中試中心。

交子公園西區及金融城雙塔

這給田勇這樣的中試平台營運商帶來憧憬。截至目前,蜂鳥智造已經在成都、重慶、西安集聚了一批中試專案,「我們會立足成都,推動客戶之間形成產業協同,透過概念驗證、中試熟化、中試創投基金的作用加快成果落地,尤其促進一些外省的中試專案到成都實作產業化。」田勇說。

對於西部中試中心建設,葉銳也表示期待,他將關註點聚焦在產業聯盟打造上。

「中試既是科研,又是產業的最前端,聚焦高校科研資源,也聚焦產業資源。」葉銳說,成都可以打造一個"中試產業聯盟」,用其作為紐帶,把原始創新技術的輸出方和需求方兩方面資源聚集在一起,梳理供需清單。

了解供求關系後,下一步怎麽做?葉銳說,將高校科創資源和企業需求實作匹配之後,就要透過中試構建套用場景,「比如,混氫天然氣的中試成果套用,各方都在探索中,政府可打造示範性的套用場景,考慮到前期市場不會大規模‘買單’,可采取政府采購的形式,進行有限推廣,逐漸試出更廣的套用場景。」

同時,葉銳提到,成果轉化,人才至關重要。「政府工作報告提到,支持在蓉高校建設技術轉移學院。」葉銳說,中試專案特別對工程師、工匠人才需求大,對這類工科人才的培育和招引,建議可以在其讀研、讀博的時候就采取校企合作模式進行培養,吸引他們把高校老師的研究專案帶到企業進行中試,盡早讓這批學生成為具有科學家和工程師理念的復合型技術人才。

紅星新聞記者 宋嘉問

編輯 成序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