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胡戟:楊廣弒父了嗎?仁壽宮之變前後的父與子

2024-08-13辟謠

開皇二十年(600)十一月,楊廣被立為太子。他請降章服,宮官不稱臣,做出和原太子楊勇完全不同的謙卑姿態。十二月,隋文帝批準了他的請求,對他更加信任。又過了不到兩年,仁壽二年(602)八月,獨孤皇後看到她最寵愛的次子阿度當上皇太子,心滿意足,放心地離開了人世。

這時王韶、李徹、李雄一班晉王府舊臣也俱已先後去世。楊廣不失時機地將幫他謀奪太子位的一夥親信拉進東宮任職。張衡為左庶子,楊約為右庶子,宇文述為左衛率,原督晉王府軍事的參軍段達為太子左衛副率,郭衍為左監門率,左仆射楊素留任朝中。後來在仁壽宮事變中將楊廣推上皇帝位的,仍是這個當年幫他奪宗謀太子位的班底。只是楊素因為作威作福,引起隋文帝疑忌而疏遠,仁壽二年(602)下敕,以「宰輔不可躬親細務」為名,讓他只須三五天去一次尚書省,評論大事,不再通判省事,「外示優崇,實奪之權也」。楊約也遠出為伊州(治今新疆哈密)刺史。這一變故反而促使楊素全力支持楊廣取代楊堅,在仁壽宮事變中表現最為積極。

仁壽四年(604)七月丁未(十三日),隋文帝死於仁壽宮。乙卯(二十一日),太子楊廣在仁壽宮即皇帝位。隨即派楊約入長安,矯隋文帝詔,賜廢太子楊勇死,將他縊殺。隋煬帝弒父屠兄占據皇位的說法流行很廣,在人們心目中幾是定論。實際「弒父」一案,史料多歧異,還需推敲。

這一年的正月甲子(二十七日),隋文帝前往仁壽宮。行前,一個術士身份的預言家章仇太翼警告說:「但恐是行鑾輿不反。」章仇太翼一再諫阻,是考慮隋文帝的健康,還是暗喻將生變故,已無法確定。此人雖目盲,但耳聰心明,好像有一點特異功能,「以手摸書而知其字」。前後所言都是政事,是個對政治形勢心裏有數的術士。他對隋文帝說的話,可算是一種政治訊號,隋文帝似乎還很麻木,氣惱地將他投入長安獄中,說回來時殺他。果然這次隋文帝一去不返了。

四月,隋文帝在仁壽宮得病,七月甲辰(十日)病危,「臥於仁壽宮,與百僚辭訣,並握手歔欷」。從容地與臣下告別,臨終還沒忘記交代太子釋放章仇太翼:「章仇翼,非常人也,前後言事,未嘗不中。吾來日道當不反,今果至此,爾宜釋之。」丁未(十三日),隋文帝死在仁壽宮大寶殿,還留有遺詔,其中專門說了許多楊廣的好話:「今惡子孫已為百姓黜屏,好子孫足堪負荷大業……皇太子廣,地居上嗣,仁孝著聞,以其行業,堪成朕誌。但令內外群官,同心戮力,以此共治天下,朕雖瞑目,何所復恨。」

上述【隋書】和【北史】的【隋紀】,所載隋文帝去世情況並無異常,也知道他的病因與耽於女色、房事過度有關,對此他自己有話交代:「使皇後在,吾不及此。」獨孤皇後去世後,他與宣華夫人陳氏、容華夫人蔡氏等寵姬在一起,任情縱欲,毫無節制。到底是六十多歲的人了,不到兩年,就折騰垮了。當然上述材料中,遺詔的內容可作別論,因為遺詔每每是當事人弄虛作假的玩物,不一定能表達逝者的真實心聲。

然而同是【隋書】,【楊素傳】卻又有這樣的材料:

及上不豫,素與兵部尚書柳述、黃門侍郎元巖等入閣侍疾。時皇太子入居大寶殿,慮上有不諱,須豫防擬,乃手自為書,封出問素。素錄出事狀以報太子。宮人誤送上所,上覽而大恚。所寵陳貴人,又言太子無禮。上遂發怒,欲召庶人勇。太子謀之於素,素矯詔追東宮兵士帖上台宿衛,門禁出入,並取宇文述、郭衍節度,又令張衡侍疾。上以此日崩,由是頗有異論。

【北史·楊素傳】所載與此完全相同。【資治通鑒】錄用了這段史料,在「令右庶子張衡入寢殿侍疾」之後,加了一句「盡遣後宮出就別室」,補充了張衡下手的條件。再想到【隋書·張衡傳】說張衡「臨死大言曰:‘我為人作何物事而望久活!’監刑者塞耳,促令殺之」的情景,正史上已拐彎抹角地暗示了隋煬帝有弒父的劣跡。

野史筆記的敘述便直言不諱了。趙毅的【大業略記】說:

高祖在仁壽宮,病甚,追帝侍疾,而高祖美人尤嬖幸者,唯陳、蔡二人而已。帝乃召蔡於別室,既還,面傷而發亂,高祖問之,蔡泣曰:「皇太子為非禮。」高祖大怒,嚙指出血,召兵部尚書柳述、黃門侍郎元巖等令發詔追庶人勇,即令廢立。帝事迫,召左仆射楊素、左庶子張衡進毒藥。帝簡驍健官奴三十人皆服婦人之服,衣下置仗,立於門巷之間,以為之衛。素等既入,而高祖暴崩。

馬總的【通歷】說:

上有疾,於仁壽殿與百僚辭訣,並握手欷歔。是時唯太子及陳宣華夫人侍疾,太子無禮,宣華訴之。帝怒曰:「死狗,那可付後事!」遽令召勇,楊素秘不宣,乃屏左右,令張衡入拉帝,血濺屏風,冤痛之聲聞於外,崩。

【通歷】詳述了楊素令張衡入室拉殺隋文帝的情況,只有【大業略記】明說指使者是隋煬帝,他召楊素、張衡進的毒藥。

隋代騎馬女陶俑

現在看來,基本的情況是隋文帝對楊廣的信任一直維持到自己病危時。正月前往仁壽宮後,翌日便下詔「賞賜支度,事無巨細,並付皇太子」。發病後又召他入居大寶殿,同自己住在一起。最後因楊廣同楊素商量後事——恐怕還包括繼位問題——信件的誤傳,犯了晚年深信佛道鬼神的皇帝的大忌,隋文帝盛怒之下想再更換太子,但來不及了。事發時,楊素一夥趕緊控制了宮廷的警衛和下詔的職能部門,已經病入膏育的隋文帝隨即死於張衡之手。

盡管可以一般地講楊廣參與了仁壽宮之變這場宮廷陰謀,但要說他父親隋文帝是他指使殺害的,也就是確認他犯有弒父的直接罪責,材料只有【大業略記】提供的一條孤證,並不充分。而且就這條材料之中,別的書所說楊廣調戲的宣華夫人陳氏,也改作蔡美人了,人名和身份——應是貴人或徑稱容華夫人——都不對,手段也有進毒和拉殺的區別,因此其史料價值頗可懷疑。

推敲起來,仁壽宮之變的全部情節中,有無楊廣調戲父皇侍妾之事,也有疑問。舊史都把太子無禮,宣華夫人反抗,因此被激怒的隋文帝決心換太子,當作引發事變的直接原因。可是陳氏同太子的關系早就非同一般。她應是陳宣帝(528-582)晚年出生的女兒,此時不過二十多歲。她「性聰慧,姿貌無雙」,隋文帝雖然最寵她,但她未必願專註感情於這個六十多歲的「喜怒不常,過於殺戮」的老皇帝。青年英俊的太子同她早有來往,「晉王廣之在藩也,陰有奪宗之計,規為內助,每致禮焉。進金蛇、金駝等物,以取媚於陳氏。皇太子廢立之際,頗有力焉」。事變之後,楊廣立即派人給她送去同心結,她接受時雖然面有難色,還是羞羞答答地拜謝了使者。「其夜,太子烝焉。」在父親和丈夫未寒的屍骨旁,他們結成新歡。隋煬帝即位後也沒冷落她。她去世時,「帝深悼之,為制【神傷賦】」。從前前後後兩人的關系看,當時在仁壽宮中發生太子施暴而陳氏激烈反抗之事,不大可能。況且受當時許多少數民族兒子合法地而且是有義務要繼娶父妾習俗的影響,太子與父皇妃嬪之間發生些茍且之事,如李治(唐高宗)在東宮時與唐太宗才人武則天有暖昧關系那樣,不是什麽了不得的事。所以,即使楊廣有猥褻行為,陳氏也犯不著撕破臉皮跟他鬧翻,為守住對那個行將就木的老皇帝的忠貞,而得罪這個已經跟自己關系很深的今後的靠山。當然,光憑理性的邏輯去推測歷史是危險的,因為具體的歷史過程,更多是由偶發的感性的因素推動的。特別是女性的歷史,緊急忙亂中她們更容易喪失理智犯糊塗。所以,我們對仁壽宮中有沒有發生陳夫人反抗太子調戲一事,只存疑而不遽下結論為好。

在初步研究弒父的問題真相之後,我們想再討論一下楊堅、楊廣父子的關系。

楊廣早年有「仁孝」或「大孝愛」的聲譽,對一個涉世未深的孩子來說,那不一定是矯飾偽裝。但按傳統的標準衡量,楊廣不是一個篤行孝道的人,連最疼愛他的母親獨孤皇後死時,他也是「對上及宮人哀慟絕氣,若不勝喪者;其處私室,飲食言笑如平常。又,每朝令進二溢米,而私令取肥肉脯鲊,置竹筒中,以蠟閉口,衣襆裹而納之」。連葬禮期間忌葷食言笑的規矩都不曾遵守。所以為了一個皇帝位置,他即便做大不孝的事,也不足為怪。

可是稱帝以後,他又不時給已故父皇以種種高度評價,表示深切懷念。即位後,「既營建洛邑,帝無心京師,乃於東都固本裏北,起天經宮,以遊高祖衣冠,四時致祭」。「夫孝者,天之經,地之義,人之行。自天子達於庶人,雖尊卑有差,及乎行孝,其義一也。先王因之以治國家,化天下,故能不嚴而順,不肅而成。斯實生靈之至德,王者之要道。」天經宮起名即取此義,將亡父的衣冠帶往東都祭奠,表示煬帝的孝順和以孝道求治化的決心,開創了一個深深影響唐代政治的傳統。

「四時致祭」和「孟春祀感帝,孟冬祀神州,改以高祖文帝配」似還嫌不夠,大業元年(605)下詔議「月祭」:「高祖文皇帝,功侔造物,道濟生靈,享薦宜殊,樂舞須別。今若月祭時饗,既與諸祖共庭,至於舞功,獨於一室,交違禮意,未合人情,其詳議以聞。」

大業三年(607)六月,再次下詔為隋文帝單獨建廟,詔書盛贊其功業:

高祖文皇帝受天明命,奄有區夏,拯群飛(【冊府元龜】作「黎」)於四海,革雕敝於百王,恤獄緩刑,生靈皆遂其性,輕徭薄賦,比屋各安其業。恢夷宇宙,混一車書。東漸西被,無思不服。南征北怨,俱荷來蘇。駕毳乘風,歷代所弗至,辮發左衽,聲教所罕及。莫不厥角關塞,頓顙闕庭。譯靡絕時,書無虛月。韜戈偃武,天下晏如………高祖文皇帝宜別建廟宇,以彰巍巍之德,仍遵月祭,用表蒸蒸之懷。

贊語用詞無以復加了。

隋文帝泰陵

大業九年(613)閏九月,隋煬帝從遼東回來,路過博陵(治今河北定州),不勝傷感地對侍臣說:「朕昔從先朝周旋於此,年甫八歲,日月不居,倏經三紀,追惟平昔,不可復希!」他「言未卒,流涕嗚咽,侍衛者皆泣下沾襟」。十月下詔,改博陵為高陽郡,「召高祖時故吏,皆量材授職」。

從上面這些材料可以透視到,隋煬帝內心仍保留著對開創隋王朝的父皇的敬愛之心。誠然他要祭起孝的旗幟來維護自己的聲譽,但故意的做作和發自內心的真情,有時是可以區分開的。因此,對仁壽宮之變可否進一步作這樣的判識:事出倉促時,張衡擅自或在楊素指使下戕害了病危中的隋文帝,當時還是太子的隋煬帝預設了,但他對此始終不能保持心理上的平靜。後來時過境遷,內疚與怨恨與日俱增的隋煬帝,到底沒讓楊素和張衡善終,同時還用立廟祭饗等種種儀式,來追念亡父,借以懺悔自己當年不慎的言行。

(本文摘自胡戟著【雙面暴君:隋煬帝的生平、時代及真相】,嶽麓書社,2024年7月。澎湃新聞經授權釋出,現標題為編者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