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解釋城市|一二三產業如何配比才是最優?

2024-01-22辟謠

【編者的話】

大城市土地如此緊張,為什麽還要發展農業?經濟增長中究竟哪個產業才是最強驅動引擎?這類問題的核心都在於城市的第一二三次產業如何配比才是最優的。本期解釋城市將從國家到城市,探討一個區域什麽樣的三次產業配比才是最合理和最優情形。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初步核算後中國2023年GDP相關數據顯示,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同比上漲4.1%、4.7%、5.8%。要知道,2023年中國的整體經濟增速是5.2%,那就是說,只有第三產業起到了拉動效應,第一、二產業實際上低於平均增速的。在這樣的增長下,2022年中國的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約為52.8%,到2023年上漲到54.2%。隨著經濟結構的最佳化,這一比重還可能繼續上升。那麽,一個區域,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座城市,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比重分別是多少才是合理的?又是多少時才是最優的?

一、三次產業比重與社會整體進步

關於產業配比問題的討論,可以追溯到三次產業劃分之後。1948年,法國經濟學家讓·福拉斯蒂(Jean Fourastié)在【二十世紀的偉大希望】中,提出了三部門模型(three-sector model)中的三階段論。他發現,隨著三次產業比重的不斷調整,生活質素、社會安全、文化教育等情況都會隨之改變。

他根據三次產業的比重把社會發展劃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傳統文明階段,比如一、二、三產的勞動力比重分別為64.5%,20%和15.5%,這一階段還沒有出現科學,以人力勞動為主;第二階段是過渡階段,比如一、二、三產的勞動力比重分別為40%,40%和20%,這一階段可能起始於農業機械的使用,終於服務業的發展,屬於從傳統文明向更高文明過渡階段。第三階段稱為第三文明階段,第一二三次產業呈現10%,20%和70%的比重關系。

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日益被自動化所主導,這些部門對勞動力數量的需求下降。取而代之的是第三產業不斷增長的需求,而第三產業的生產率增長較慢。

雖然很多經濟體的成長過程證實了這三階段的說法,但對於他的批判也很多。比如,他認為高度發達的第三文明,某些國家就不再擁有第二產業了。他也沒有對服務業中的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的巨大效應差異加以考慮。盡管如此,他仍然提供了一個整體的產業配比的框架供我們討論。

基於他的理論體系,實證經濟學派則提供了更多務實性的結果。目前看來,各國的普遍差異性讓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比重何時合理,何時最優,變成了一個多解命題。比如新加坡和盧森堡,兩個既是城又是國的區域,一個第二產業占比近24%,一個只有10%。人口和飲食的巨大差異讓中美兩個大國想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第一產業所需占比也必然不同。因此,一個適合本國國情的配比才是最合適的比重。

二、城市中,三次產業之間有最優配比嗎?

如果說一個國家或者經濟體有他的獨立性,那麽對於城市來說,三次產業有最優的比例嗎?回答這個問題之前,筆者整理了國內295座城市的三次產業占比最高和最低的5座城市(表1)。

有一些規律顯而易見。比如,第一產業比重較高都是東北土壤條件最適合農業耕種的城市,第一產業比重較低都是國內的頭部城市,這些城市發展過程中率先由於土地集約利用,降低了農業占比。

第二產業比重較高的都是資源型城市,烏海的煤、克拉瑪依的油、金昌的鎳,這些城市都是依托本地資源優勢發展工業,尤其是化工等重工業。第二產業比重較低的城市分為兩類,一類是前面的第一產業占比高的城市,由於第一產業占比高,擠壓了第二產業占比,因此第二產業占比偏低;一類是旅遊型城市,由於第三產業占比高,擠壓了第二產業占比,因此第二產業占比偏低。

第三產業比重較高的城市也分為兩類,一類是綜合型城市,如北京和上海以及廣州(第6位,未列入表中),一類是旅遊型城市,如三亞、張家界。當然,第三產業比重低的城市基本都是第二產業比重高的城市。

綜上,一個顯著的規律就是,如果要考慮三次產業占比,城市基本上劃分為兩類,自然稟賦性城市(黑土地、煤炭、自然風光都是城市的自然稟賦)和綜合型城市(如北上廣深一類城市)。對於前一類城市,依托優勢資源發展相應的產業自然就是最優的產業配比,沒有太多的想象空間,無非就是如何將原來的產業進行升級和融合,對整體產業配比的影響短時間內仍然相對有限。值得討論的是第二類城市,即綜合型大城市,他們的最優比重應該如何?

表1 2021年中國295座地級市三次產業增加值占比最高和最低的五座城市

數據來源:中國研究數據服務平台CNRDS。

三、國際大都市的經驗有一定的誤導性

綜合型的大都市產業最佳比重問題,最直接的版本就是這些大城市是否要持續推進「退二進三」,直至全面服務業化?回答該問題之前,筆者首先整理了代表綜合型大都市發展高階形態的紐約、倫敦、東京等城市的產業數據,這些城市經過了較長時間的發展,或許能給我們提供一些借鑒。

結果顯示,這些城市的服務業比重都在90%上下,比如倫敦甚至已經接近完全消滅第二產業了,相比較而言,我們的上海和北京,盡管在國內算服務業比重較高城市,但跟國際上的大都市相對比卻偏低。這樣看來,我們的大城市似乎還要繼續「退二進三」。

事實果真如此嗎?有兩點不可忽略。一是統計制度的差異。我們統計一家企業屬於第幾產業時,往往企業註冊的主營業務就直接決定了他屬於第幾產業,已經預設好了,到時候歸口統計即可。而國外統計某一家企業屬於第幾產業時,往往是根據其從業人數來確定的。舉個例子,在中國一家制造型企業(屬於第二產業)可能由於銷售、會計、研發這些人員總數超過生產線上的工人總數,在國外的統計中被納入第三產業中,這就造成了國外第三產業比重「虛高」的現象。所以紐約、倫敦這些城市的第三產業比重如果按照我們的口徑,其實沒有這麽高。

另一個重要的點,就是這些大都市不發展第二產業了,但是卻對關鍵領域的第二產業擁有一般城市難以企及的控制力,比如,透過總部經濟實作「以三控二」。最典型的就是東京,雖然第二產業比重看起來已經不如中國的一些城市,但是卻是本田、三菱、豐田、三井等頭部制造型企業總部。透過總部控制力,在東京之外(甚至日本之外)發展第二產業,實作離岸的關鍵產業控制力。

因此,「退二進三」絕非沒有限制,大都市應綜合考慮城市的競爭力以及核心功能的基礎上選擇一個適合的比重。

圖1 2021年主要國際大都市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 數據來源:筆者根據相關城市官方網站或所在國家統計局網站搜集整理。

-----

「解釋城市」專欄由上海發展戰略研究所戴躍華博士主持,關註城市科學發展的前沿趨勢,解釋城市科學以及城市中人類行為動力學的一般特征和規律,探究利用前沿城市科學理論最佳化城市治理的路徑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