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全國政協委員謝素原:要突破芯片「卡脖子」,還要突破材料「卡脖子」

2024-03-08辟謠

來源:環球時報-環球網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 陳子帥 李炫旻】近年來,中國一直在努力補強芯片短板,極紫外線(EUV)光刻機被視為實作芯片突破的關鍵。實際上,芯片制造是一個復雜的大工程,牽涉到諸多尖端領域技術。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謝素原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表示,要突破芯片「卡脖子」,還要突破材料「卡脖子」。

「芯片是個大工程,我們被‘卡脖子’很大程度上是材料技術不過關。」謝素原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制造芯片需要光刻膠和高純化學品,如高純度的氟化氫等關鍵原材料,而目前中國主要依賴進口。

謝素原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材料領域,中國科技工作者發表的論文無論在數量上(代表廣度)還是層次上(代表深度),從SCI的數據上看都被國際普遍認可是領先的。中國材料學科論文的被參照次數和影響因子也處在世界前列,「但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在電子資訊材料、航空航天材料、發光材料等幾百種材料類別中,我們很多都被‘卡脖子’。」謝素原說,目前中國在材料方面的基礎研究水平足夠高,但挑戰是沒有領軍的、高端的材料企業。

全國政協委員謝素原 受訪者供圖

中國為何沒有領軍材料企業?謝素原分析稱,一方面,材料研發是一個需要逐漸積累的過程,國際上的材料巨頭都有上百年歷史積澱,我們很難一下追趕上;另一方面,材料的細分領域多且難度大,很難靠學者個人或某家企業支撐起來。

為此,謝素原建議,由工信部指導相關科研院所、龍頭企業以及金融機構共同牽頭,建立「中試研究院」,並行動成立「中試專項配套基金」,出台化工材料中試管理辦法,解決中試專案的安全環保的認定問題,著重對可以有力推動技術叠代的基礎材料領域重大研究成果給予支持,促進中試工作順利完成,加快轉化為產業套用。

謝素原介紹稱,所謂「中試」,即中間性試驗,是把處在試制階段的新產品轉化到生產過程的過渡性試驗,在化工、新材料、醫藥等領域成果轉化中尤為重要。「科技成果經過中試後,產業化成功率可達80%;而未經中試,產業化成功率只有30%。」

今年年初,工信部、國家發改委聯合印發【制造業中試創新發展實施意見】,全國多地均積極布局中試平台(基地)。「如果能把基礎研究和產業套用銜接起來,就非常有前景。每當我們的材料基礎研究有了深入廣泛的成果,透過舉國體制,就有可能把它們推向產業。」謝素原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許多中國學者研究的材料,在某些性質方面都是「世界第一」的,這是很有底氣的事。但研究人員缺乏財力和精力繼續將這些科研成果放大、落地。

謝素原表示,如果要發展新質生產力,一定要從中國的基礎研究出發,自主探索出先進的、未來的材料,「這樣再也不用擔心外國的所謂‘脫鉤斷鏈’。」他舉例稱,當前中國鋰電池行業發展迅猛,這得益於「鋰電池之父」約翰·古迪納夫開發了關鍵的電極材料,後來日本企業將這些材料產業化套用,「我們要改變這種情況,爭取材料的原創和中試都是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