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第一學歷不好,怎麽就成了「原罪」?

2024-03-15辟謠

02:34

在2024全國兩會上,人大代表潘復生院士帶來了關於切實破除研究生招生就業過程中唯學校「出身論」的建議。他建議消除學生檔案、求職簡歷「第一學歷」概念,破除對學校出身的顯性和隱形限制條件。

該建議在網上引發熱議。很多網友舉手支持,表示自己苦第一學歷久矣,本科出身不好仿佛變成了揭不過的「案底」。但是也有人質疑,認為消除第一學歷概念,對拼盡全力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的學生不公平。

第一學歷概念到底該不該取消?破除「第一學歷歧視」難在哪兒?澎湃問吧邀請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博士陳曦,與澎友們一起聊了聊。

第一學歷,能說明什麽?

@澎湃網友byets:我覺得跟考研相比,高考的確相對公平,第一學歷是能看出一個人的學習能力的,企業招聘看這點也無可厚非。您認為高考能多大程度反映一個人的能力?

陳曦: 人生有很多環節。個體的成長由環節組成,環節本身具有有限性。當個體成長的一個環節中出現了新的內容,導致上一個環節不能容納這部份內容,就會呼喚下一個環節的到來。站在下一個環節去回溯上一個環節,我們發現第一學歷只能作為衡量人生某環節達到的高度,卻不能作為衡量整個人生的尺度。

我們的教育,應該是讓學生們在未來發展有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以某一環節為人生刻度,要麽將其捧上神壇,要麽將其釘死在所謂的第一學歷的恥辱柱上。

@空白格: 高考從來不是最能反映一個人能力的考試,高考錄取結果也不是。「中部省份裏偏遠地區學生不比西北、東北省份學生能力差」,簡單地以高考結果論學生能力,看似公平,實則偏頗。

@hao象: 可以最大程度地反映學習能力,不然也不會有第一學歷這種現象的形成。第一學歷並不是哪個部門或誰制定的,那麽取消又從何談起呢?

@村居遣興: 第一學歷,那是證明過去,最終學歷,才能代表未來的潛力!

@陸川有許多樹:請問您本科是哪裏的呢?您感覺本科復旦的同學,對比本科一般博士考上復旦的同學,哪類同學更厲害?

陳曦: 我的本科是985、211高校,我感覺本科考上復旦的同學能證明他在高中階段學習優異。本科一般,博士考上復旦的人對科研更有熱情。

人生道路有不同選擇,無論是本科讀完直接就業,還是繼續深造,都是自身的選擇。用「排序思維」看問題,爭個誰更厲害,不若用「聯結思維」看問題,看哪條路更適合自己。選擇堅定,方向正確,道路適合,都能活出自己獨特的風景。讓有愛之人永遠有愛,讓愛自由之人永遠有自由,這難道不比誰更厲害更有意義嗎?

@w: 我在工作中發現不少專科生在工作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反而高於名校畢業的學生,有些學生確實懂事和開竅的時間晚,一旦開竅能力不差於高中時期的那些好學生,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el-chicken:觀念成見是難以破除的,「消除這一概念對那些高考努力的學生不公平」一說多是人們的直觀判斷,實則影響是微小的,我們也要看到那些能跨越第一學歷桎梏的人才。

陳曦: 「消除第一學歷」和「唯第一學歷決定論」,是兩個極端。一些天資聰穎或者高中很努力的學生,考上了理想大學,這是孩子的高光時刻。破除唯第一學歷決定論,並非抹殺孩子先前的光環,也並不是對孩子先前取得成績的否定。恰恰相反,這一方面會激勵第一學歷優秀的孩子繼續在新的人生階段勇敢拓荒,也能給第一學歷相對一般的孩子提供繼續成長、躍遷的可能。

@苦蕎薄片:從小到大,老師都偏愛成績好的人,特別是高中老師很強調學歷學校的參差,學歷歧視根深蒂固。比如在我印象中職校的人全是不良的混子。那如果不該看第一學歷,是不是也代表了我們不該瞧不起那些上不了高中的人?可我發現很多人只是嘴上說著,心裏卻不是這麽想的。這就是我認為的現狀。

陳曦: 我不否認在高中階段的教育中,在高考的指揮棒下,評價指標側重頗具競爭意涵的「分數」。有時人們也會把「名校」符號化,並把高校等級化為區分不同學生的「隔間」,但是需要註意的是,好的大學並不意味著鐵飯碗,職校生也並非一無所長。

問題的關鍵在於知道自己想要什麽樣的人生,而不是在他人的評價中或者鄙視鏈中去尋找自身定位。有人喜歡在巴黎的廣場餵鴿子,也有人喜歡在農村巷口逗黃狗,這是旨趣不同,並不存在哪個高尚,哪個低階。

@社會我瓜哥:輸在起點上的人不一定輸在終點上,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很多人起點上可能慢了半拍,但別人終身學習,定能成才。

陳曦: 也許人生並不是一場賽跑,而是一次有終點的旅行。只不過不同的人搭載了不同的交通工具,經歷了沿途不同的風景。有的人在高速公路上飛馳,有的人卻滿腳泥濘,有的人在破碎中重新拼湊起自己,也有人在虛構的浮華裏迷失。高速公路的馳騁者也許永遠也聞不到路邊一朵野花的芳香,但這朵野花卻為滿腳泥濘的人盛開。

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裏指出,人從一出生便向著死亡邊緣的方向而活著,每個人的終點都逃避不了生命的周期。但是人們從來不會因為自己會死,而放棄追逐美好的過程。鮮花與荊棘相伴,淚水與歡笑同行。看淡生活中的「輸贏」,相信所有閱歷皆是修行。

不看第一學歷,那看什麽?

@大黃的小喵:企業看重第一學歷是市場供需決定的。當人才供應大於崗位需求時,自然就要采用某種篩選規則,一個崗位有七八十個人競爭,HR采用第一學歷的方式篩選最便捷,一個個考察能力對於企業來說成本太高。所以說並不是該不該取消的問題,它本身就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市場規律。當崗位需求大於人才供給時,企業自然就不用第一學歷去篩人了。這是我參加秋招的感悟。

陳曦: 需要註意的是,要區分「應然」和「實然」。市場以效率為執行邏輯,但市場本身也存在自發性。這就要求政策正義、社會保障、公眾監督等方式克服市場自發性弊端,矯正市場自發執行給社會系統帶來的偏差,為公平正義兜底,從而促進社會系統良性運轉。

@世界那麽大2049:除了第一學歷,面對職場新人,有沒有更科學合理的篩選標準,能相對節約時間、精力而又相對能擇優錄用的辦法?

陳曦: 我認為,最主要的辦法是用人單位調整心態,優先考慮人才適配度,讓合適的人在合適的崗位做合適的工作,帶來的收益要遠高於人才篩選成本。

其次,要完善求職者和用人單位多元溝通渠道。這需要用人單位的HR成為一個有效的聆聽者,而不是凝視者。在一些就業環境下,用人單位與求職者之間存在著不對等的權力軸心,這會造成交流的無奈。用人單位應該將「握緊的拳頭」變為「攤開的手掌」,在明亮的對話下,發現求職者的閃光點,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澎友評論zaxa: 甭管看什麽,都是一種人才選拔標準。消除了第一學歷概念,你就要提出另一個更高效準確可行的標準來替代它。我們現在不是講先立後破麽,請先立起來一個新的方案再去想破掉舊的方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