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秦檜,這個名字早已因陷害嶽飛而成為千古罪臣的代名詞,他的後人註定背負著沈重的歷史陰影。
然而,乾隆年間,一位同樣姓秦的狀元秦大士,卻因一副對聯在嶽飛墓前名聲大振,引起了世人的關註。
面對外界的質疑與調侃,他在嶽飛墓前寫下「人從宋後羞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的千古名句,既表達了對歷史罪人的蔑視,也展現了文人的機智與膽識。
秦大士的這次即興揮毫,不僅在文壇上引發了巨大的反響,更成為後人追憶與思考歷史正義的經典之作。
南宋的罪與清朝的名:千古遺臭與新科狀元
南宋時期,秦檜作為奸臣害死抗金英雄嶽飛,成為歷史上備受指責的人物,秦檜掌握朝政長達18年,行事多為保全自身與家族利益,甚至不惜陷害忠臣,使嶽飛冤死風波亭。
然而,秦檜死後並未立即被清算,反而得到了「忠獻」的謚號,這樣的處理使得他成了兩宋時期的歷史醜角,遭受後世無數唾罵。
進入清朝後,嶽飛被宋寧宗平反的事已成定局,而秦檜則作為千古奸臣被釘在了恥辱柱上。
在民間,秦檜的跪像幾乎成了嶽王廟的標配,凡來祭奠嶽飛者,往往也會對秦檜的跪像唾罵一番,面對這樣的歷史背景,清朝一位新科狀元秦大士的名字卻因「秦」姓而飽受議論。
據說在狀元及第後,秦大士結交了更多的官場名流,漸漸成為一個廣受關註的文化人物。
然而,因為他的姓氏,秦檜的歷史汙名也如影隨形地追隨著他,不少人對秦大士的出身產生了質疑,傳言他是秦檜的後人。
最初這些流言僅僅局限於小範圍的議論,但隨著他的名聲越來越大,這種流言也逐漸擴散開來,甚至成為坊間熱議的話題。
秦大士的詩友們聽到這些傳聞後,內心也充滿了好奇和猜疑,有人不禁向他旁敲側擊地打聽,想要知道這位才子的真實來歷。
秦大士卻從不正面回應這些流言,只是以笑容相待,從未為自己進行辯解。
在一次詩友聚會中,秦大士與幾位好友前往杭州遊覽嶽王墳,嶽飛墓前的秦檜夫婦跪像引發了眾人的註目。
一位詩友見狀,調侃道:「狀元也姓秦,莫非真是他們的後人?」此話一出,現場一片寂靜,眾人既感到玩笑開得有些過分,又忍不住想看秦大士如何應對。
秦大士面帶微笑,並未顯露出任何不快,反而淡定地走到嶽飛墓前,略作沈思後,提筆在紙上揮毫寫下對聯:「人從宋後羞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
這短短兩句話語,將他對秦檜的憎惡之情和對自己姓氏的不幸感受展露無遺,話音未落,眾人紛紛沈默,那位出言調侃的詩友也面露尷尬。
這兩句詩迅速在杭州流傳開來,成為西湖嶽飛墓前的千古名句,也讓秦大士的才華和風度被更廣泛地傳頌。
誒?秦大士是誰?他與秦檜難道真的有關系?
秦大士早年
秦大士生於1715年,此時的皇帝是乾隆,他的父親秦有倫是地方上的士紳,家境小康。
秦有倫有七個孩子,秦大士排行第二,自幼,秦大士便表現出非凡的聰慧和才情,他10歲便能作詩作文,尤其擅長書法,精通篆書、隸書、行書和草書等多種字型,家人看到他的天賦,便請來名師教授他學問。
小小年紀的秦大士,就以文字在鄉裏聞名,鄉間的文人墨客常常聚集在秦家,與秦大士論詩作畫,而秦大士的文名也慢慢傳播開來,周邊不少地方的人都慕名而來,想見識這位少年才子的風采。
秦大士天資聰穎,但他的求學之路並非一帆風順,秦有倫的家庭雖然算得上地方上的小康之家,但要供養七個孩子接受教育,也並非易事。
為此,秦大士不得不一邊刻苦攻讀,一邊幫家裏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計,少年時,他時常在夜裏點燈苦讀,筆耕不輟,家中時常囊中羞澀,他便將自己所寫的字賣掉,以換取書籍和紙墨。
幾年下來,他的文筆越發流暢,才思愈加敏捷,得到了鄉間學者們的贊譽,盡管物質條件匱乏,但這段時間也磨練了他堅韌不拔的精神,為日後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乾隆十二年(1747年),秦大士參加鄉試,一舉中舉,此時的他已經32歲,這個年紀對於尋常士子來說已不算年輕。
中舉後的秦大士與當時名流常常聚會,飲酒作詩,切磋學問,成為了當時文壇的活躍人物,憑借著自身的才華和人脈,秦大士在士林中的聲譽不斷上升。
乾隆十七年(1752年),38歲的秦大士赴京參加會試,他在考場上揮毫潑墨,才情橫溢,一舉奪魁,成為清朝的第43位狀元。
中狀元的訊息迅速傳遍各地,他的家鄉也因此更名為「秦狀元巷」,秦大士以狀元之名為清廷所器重,成為京師文壇和朝廷中的重要人物。
乾隆朝堂的疑問與機智解答
時間回到秦大士的對聯被廣為傳頌的時候,其對聯雖一時震懾了當場的質疑者,但關於他與秦檜關系的流言並未因此停止,反而因為這件事,他的名字與秦檜被聯系得更緊密。
人們開始在茶館酒肆、街頭巷尾議論:「秦狀元果然才思敏捷,但他真是秦檜的後代嗎?」這樣的傳言不脛而走,迅速在更大範圍內擴散。
流言甚至傳到了宮廷之中,乾隆皇帝作為一位深具文化素養的君主,對嶽飛和秦檜的歷史故事了如指掌,也聽聞了秦大士的嶽王墳對聯。
他對這位新科狀元的機智應對頗為欣賞,但對秦大士的家世背景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某日,秦大士被召見進宮,面見乾隆皇帝,朝堂之上,乾隆看似隨意地提起:「秦愛卿,汝家果真是秦檜之後乎?」這一問讓在場的大臣們頓時安靜下來。
這個問題看似隨意,實際上卻暗藏著深刻的政治意味,秦檜雖然被列為千古奸臣,但他的後人若能在清廷中官運亨通,未免顯得朝廷用人不察;
而另一方面,若秦大士否認,卻又可能惹怒乾隆,畢竟清朝是以「後金」為正統,秦檜曾與金國有過復雜關系。
秦大士知道這個問題的棘手,他稍作思索,恭敬而堅定地回答:「一朝天子一朝臣。」他的話既巧妙地回避了乾隆皇帝的直接質問,又表明了自己與秦檜無關的態度。
乾隆聽後哈哈大笑,認為秦大士確實有才,便不再追問此事。
為了更好地確認秦大士的身份,朝廷對此展開了調查,經過多方考證,最終證實秦大士並非秦檜的直系後裔,而是秦檜的兄長秦梓之後。
秦梓在宋朝時以清官聞名,與秦檜的行為大相徑庭,面對秦檜的奸詐行徑,秦梓曾選擇遠離朝堂,舉家遷居溧陽,並不再參與任何政治事務。
這個調查結果不僅澄清了秦大士與秦檜的關系,也讓他擺脫了「秦檜後人」這一不光彩的汙名,秦大士因此在朝廷中更為得寵,乾隆皇帝也對他頗為信任,繼續重用他,使其在仕途上有了更好的發展。
在身份得到澄清後,秦大士繼續在朝為官,擔任清廷重要職務,在任期間,他以清廉著稱,不貪不取,對百姓寬厚,對士子提攜。
他的正直和清廉,贏得了同僚的尊重,也得到了百姓的愛戴,他在治理地方事務上才智過人,頗有政績,因此深受乾隆皇帝的器重和信任。
不過,秦大士並沒有長時間留戀官場,他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仕途多舛,他並不願意一直在朝中浮沈,在官場上歷經十余年後,他選擇了告老還鄉,結束了自己的仕宦生涯。
離開官場的秦大士回到了家鄉,過起了遠離世俗喧囂的田園生活,他每日種花種草,練習書法,與家人共度閑暇時光,怡然自得。
盡管離開了政治舞台,但他那句「人從宋後羞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的名句卻早已傳遍天下,成為人們討論歷史正義與家族榮辱時的經典之言。
秦大士在回歸田園後,以清凈為伴,不再過問朝堂之事,他在世人眼中,雖未能留下更大的功業,卻因那兩句千古名句,以及他在仕途上展示的機智與才華,成為了一段歷史的註腳,令人追憶不已。
他的一生,雖短暫而平凡,卻充滿了智慧與堅韌,成為後人追憶和稱頌的物件。
結語
秦大士憑借一副對聯,將自己的名字與秦檜的恥辱截然區分開來,他在嶽飛墓前坦然自陳的舉動,既化解了關於他身世的流言,也凸顯了他作為文人的才情與風度。
透過這場歷史上的一時機遇,他用智慧和詩句回應了外界的質疑,以「不愧」與「羞名」的對比,詮釋了忠奸之分。
千百年來,這副對聯成為了評判歷史功過的重要標尺,秦大士在命運的波瀾中,以一位文人的氣度書寫了自己的傳奇,也為後人留下了無盡的思考空間。
參考資料:既有忠臣又有狀元,為何秦檜後人從不為祖先喊冤?這個原因是關鍵_鳳凰網 (ifeng.com)
只有秦檜,沒有其他「檜」_光明日報_光明網 (gm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