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上世紀30年代左右,山東泰安人民真實生活照片,泰山挺拔雄壯!

2024-02-10圖片

這篇文章是泰安1910年到1940年間的一系列老照片,這些圖片都是日本人於1924年八月到1944年之間出版的【亞東印畫輯】,為給讀者帶來更佳的閱讀感受。

這些圖片大多來自於1924年八月到1944年之間的一本名為【亞東印畫輯】的刊物,其余的則因年代久遠而無從考證。

20世紀20年代泰山遠眺,雲蒸霞蔚,似人間仙境,五嶽之冠,泰山為「五嶽之首」。

1931年,泰安西升平街,一排一排的房子,屋頂上的瓷磚有些斑駁。街道上的地磚排列的很整齊,雖然沒有小販,卻也很幹凈,沒有任何的垃圾。

照片中央是一塊巨大的牌匾,上面刻著「鳳章榮贈」和「蕭乾蕭勝」兩個大字。

街道上,一個算命的老頭好奇地打量著前來拍照的人,他面前放著紙筆,手中還捧著一株占蔔用的草莖。盡管滿臉皺紋,但那飄逸的白胡子,卻給人一種仙風道骨的感覺。

一九三一年,頭一回兩名窮苦人用滑竿載著遊客從回馬嶺門前走過。「回馬嶺」這一名稱的由來,一直以來都有不同意見。有一種說法是開元13年(725年),唐玄宗策馬登封泰山,因其高峻陡峭,駿馬難行,故名「泰山」。

泰安一名員工把裝飾竹送給了一家醫院,門前的墻壁上塗滿了「虎牌牙粉」的廣告。

泰山一家小商店裏,一名女子為客人端菜。從衣著上可以看出,那個背著農具的肯定是個農夫,而那個老頭則是個遊客。

在兩人身後,便是「五大夫松」,泰安的八大景點之一。

【史記】中說,秦始皇登上泰山時,忽然下了一場大雨,幸虧有這棵大樹為他遮風擋雨,秦始皇為了嘉獎他對皇帝的保護,就給了他一個「五大夫」的稱號。這棵古松樹在明朝萬歷年間遭暴雨毀壞。清代雍正年間,欽差人丁皂在泰山重建的時候,又將五棵松重新植於此。

泰安市區三名市民正聚精會神地看著一場街頭雜技表演。巖石上站立著一個小孩,他的頭發和郭德綱有些相似。

30年代的時候,一位攝影家在泰山上遇到一個乞丐。他將背簍遞到身前,乞求施舍,旁邊還放著一頂草帽,一根拐杖,是他上山時用過的。乞丐行乞時一定會到人流密集之處,想來當時泰山已成了著名的觀光勝地。

岱宗坊,泰山之上。這裏是登上泰山的第一站,建於明代嘉靖時期。拍這張照片的時候,這條主幹道上,已經有不少的野草生長了出來。不過,泰山的美名仍然吸引著眾多的遊客前來遊覽,從圖片上可以看出,這裏有很多的遊客在這裏休憩。

1931年代宗坊。

泰安市區,一名工人從井裏取水,提著6個水桶來到了茶鋪。雖然那張照片有些年頭了,不過還是能看得出來,他渾身上下都是灰塵,腳腕的顏色都快貼到地上了。這名工人盡管身體瘦弱,但他一定很強壯,才能勝任這份工作。

一名戰士在參觀泰山的過程中,在他的身邊放置了一把太陽傘,還帶了一些子彈,可以想象,當時的天氣是多麽的熱。

一名老嫗跪在一座村莊裏,周圍的人都在冷漠的看著她。

按照圖片上的說明,老太太是個聾子,因此當她乞討的時候,並沒有像一般的乞丐那樣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哀求著好心人,而是跪在地上,一句話也不說,就是一句話也不說。她跪在地上,額頭上還貼著一塊石頭,顯然,她會以這樣一種自取其辱的姿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在向別人乞討。

泰安,一個小乞丐,穿著一身打滿了修補程式的衣衫,衣衫上滿是修補程式,有些地方甚至無法修補。他神情淡漠地望著遠方,仿佛根本不知道什麽是「乞討」。他的面前有一條布條,應該是學著老人的樣子,給人一種磕頭的感覺。

泰山上最危險的道路之一,「十八盤山道」,從照片上看,是一條蜿蜒曲折的道路,一共有1600多個台階。這裏的山壁陡峭無比,遠遠望去,就像是一條倒掛的梯子。

一九三一年,十八盤末,南天門,泰山。

泰山南天門,又叫三天門,天門關,始建於1264年,在明、清兩次重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兩度重建。門口掛著一副對聯,上面寫著:「天門開九重天,三天勝。「萬階高,俯臨千嶂奇。」

從這裏望去,南天門更加的雄偉壯觀。

岱廟,又名「東嶽廟」,始建於漢朝,在宋真宗的隆重祭祀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岱廟被稱為「中國四大古建築」,北京故宮,山東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莊外八廟,是道教的「四大古代建築」,同時也是全真教的聖地。

幾個老頭去了祠堂,後面的老頭年紀大了,腿也瘸了,蹲起來很吃力。

寺廟外面,七八個老奶奶坐在地上聊著天,當攝影師將鏡頭對準他們的時候,他們露出了感興趣的神色。

左側的兩個人視若無睹,中間的兩個則是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樣子,右側的一個則是一臉不悅地指著網絡攝影機,而最右側的一個則是看向了自己的同伴,似乎在傾聽著什麽。

前來岱廟上香的香客們都在石階上歇息,左邊的小姑娘也不像一般的老人那樣纏足,這可是民國時期。

泰安府財源街,有兩個小販在聊天,打著赤膊的叫賣著香料,白衣的叫賣著風幹的面粉,兩個小販都是常年幹活,膚色微黑,一副風塵仆仆的模樣。

這是在碧霞寺門口拍的,從很遠的地方就能看見玉皇殿。那時候,這兩個紀念碑都顯得很荒涼,沒有一個行人,墻壁上的油漆已經剝落。不過,玉皇頂卻是個不錯的觀景之地。明隆慶元年(1572年),玉皇寺從山頂上搬到這裏,觀日和望河二亭都是專門為它修建的。遊客可以在這裏欣賞到「旭日東升」,「晚霞夕照」,「黃河金帶」,「雲海玉盤」等四大奇景。

玉皇殿中,一名道人與數名閑庭。至於那塊石頭上的白色東西,我就不知道了。盡管這東西看起來就好像是尚未化開的雪,但從右側那個人的衣著來看,現在並不是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