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海南周刊丨鮮為人知的瓊劇「明珠」 一代武旦呂海珠

2024-01-09圖片

原標題:海南周刊丨鮮為人知的瓊劇「明珠」 一代武旦呂海珠

■ 張光濃

去年,筆者參與鄉土刊物【錦山人文】瓊劇版塊的采編工作時,意外發現瓊劇名旦呂海珠是文昌錦山人氏,便起意尋訪她。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幾個月馬不停蹄地打聽和尋找,在必然與偶然的交集中雖未完全得償所願,卻見到了呂海珠的兒子許茂青,聽到他講述其母親風雨兼程的藝術道路和人生際遇。

一張舊照 如歌歲月

尋訪呂海珠的過程可謂柳暗花明、一波三折,在瓊劇表演藝術家陳育明、黃慶萍、洪雨,原屯昌縣劇團呂海珠弟子蒙秋月、老藝人陳華棟、梁秋霞等社會各界人士10多人的幫助下,筆者終於在2023年11月與呂海珠的兒子許茂青聯系上,得知其母親已經去世4年。

1957年7月27日,文化部第三屆戲曲演員講習會海南小組的合影。前排右一為呂海珠,前排正中為紅梅。

茶敘時,許茂青帶來了一張塵封已久的瓊劇名伶合影,令筆者備感震驚與溫暖。那是1957年中央文化部第三屆戲曲演員講習會海南小組合影,他們是當時瓊劇界嶄露頭角的青年演員,前排中間是飲譽海內外的瓊劇表演藝術家紅梅,前右一則是被譽為瓊劇第一武旦的呂海珠。

1957年,20歲的呂海珠。

這次講習會設在廣州市二沙頭,全國各劇團只有一個學習名額,主任是梅蘭芳,副主任為程硯秋、馬師曾等各劇種大師。當時,呂海珠才20歲,能獲此寶貴學習機會,足見其自身的實力和潛力。

許茂青與我們交談時,表露出對母親藝術天賦的自豪感,也開啟了筆者年少時的記憶。

筆者家在文昌鋪前,那裏是蘊含豐富歷史文化沈澱和繁榮商業景象的古鎮。不言而喻,這裏的人們生活條件優渥,對瓊劇文化情有獨鐘,每逢節假日和公期、婆期,瓊劇各類戲班到鋪前演出,絡繹不絕。

由於鋪前港口多,水上交通便利,很多劇團幹脆乘船奔赴演出,有些劇團巡演於全鎮各村,一個月都出不了鋪前。

筆者孩提年代就生活在鋪前的墟市上,自然從小就感受到瓊劇的魅力和它帶來的快樂。加上父親是戲迷,每次瓊劇演出,必帶筆者看戲。小時候,有時沒錢買票,還偷偷從圍戲場的草席縫隙中鉆進去。

那個時期,除廣東瓊劇院等「大班」外,作為「中班」的縣級劇團也常光臨鋪前,其中南強劇團、人和劇團、瓊中劇團等最受歡迎,呂海珠、許開琴、周玉蘭等知名藝人,都是當時人們心中的瓊劇「明星」。

1957年,呂海珠參加文化部第三屆戲曲演員講習會的結業證書。

筆者小時候喜歡看武戲,尤其喜歡觀看南強劇團(後來的屯昌縣劇團)的劇目,其中武藝超群、扮相俊麗的武旦呂海珠出演的【穆桂英】【哪咤鬧東海】的情形,至今還歷歷在目,而且可以哼上幾句唱詞。1960年代初上大學後,看戲的機會就少了,留下的僅是滿滿的兒時銘印。

星移鬥轉,時光飛逝,但鋪前人對瓊劇的熱愛之情並未淡薄,加上現在瓊劇武旦行當人才匱乏,更增添人們對「海珠武旦」的憶念。

在充滿希望與改革的年代,瓊劇演出景氣逐漸復蘇,許多名演員都煥發青春回歸舞台。瓊劇觀眾盼星星盼月亮,都盼望呂海珠能重上舞台展現當年的風采,讓戲迷飽飽眼福,但等來的是無奈,因為一代武旦的蹤跡早就杳無音訊。

一代武旦 「全身刀子」

呂海珠,原名海鸞,上學後老師幫其改名為海珠,文昌錦山溪梅坡村人,出生於瓊劇世家,父親呂鳳清(1886—1964),早在民國時期就已經是瓊劇名家,藝名「爛西刀」。

呂海珠(後左)與父親(前排右二)和陳華(後右)等人的合影。

呂鳳清少年時進入定安縣「鳳」字科班館學戲,出科後赴東南亞獻藝。1930年代在泰國組班,後回湛江、海南演出,是集編劇、班主、演員於一身的資深瓊劇大師,在瓊籍華僑中享有盛譽。新中國成立後,他年事已高,仍致力於挖掘、保存、傳承瓊劇文化遺產,用心培養瓊劇人才,女兒呂海珠得其口傳心授,也成為瓊劇出類拔萃的人才。

瓊劇表演大家陳華先生早期曾拜呂鳳清為師,成為親傳弟子,且以父子相稱,建立了非同一般的師徒關系。許茂青說:「陳華老師與我母親自然也成為藝術界兄妹,我稱他為伯父。」

許茂青介紹,母親十三歲就登上瓊劇舞台,由於聰明好學,很快就成為台柱。

呂海珠曾在明星薈萃的海口集新劇團(後與其他劇團合並為廣東瓊劇院)當演員,後來被抽調支援南強劇團擔任女一號,使得該劇團當時名震瓊州,該團曾三次赴西沙群島慰問演出,備受稱贊。

在南強劇團,海珠主演了【穆桂英】【哪咤鬧東海】【女駙馬】【白蛇傳】【焦光普賣酒】等幾十部傳統戲,獲得了觀眾的認可,成為劇團的名片。她不但能演,還能導,「海珠班」因此成為南強劇團以及後來屯昌劇團的代稱,聞名海南、海北。

據了解,廣東瓊劇院成立後,院領導多次擬調呂海珠回瓊劇院任主角,但強烈的事業心和團隊情感,使她舍不得也不忍心離開屯昌,將寶貴的藝術年華獻給當地劇團,一幹就是十幾年。

呂海珠戲路甚廣,集文戲、武戲於一身,既能演英姿颯爽的女將軍,又能演雍容典雅的深閨小姐,還能反串風流瀟灑的書生。

2010年,呂海珠與子女的合影。

此外,呂海珠還熟悉打擊樂,二胡、彈琴、嗩吶等樂器樣樣精通,被譽為「全身刀子」(編者註:海南話,意為多才多藝)的巫師。1960年代,粵劇大師馬師曾、紅線女在海口觀看了「海珠班」——屯昌劇團的表演,大加贊揚,感嘆一個縣級劇團,有如此演出水平,全國罕見。

瓊劇表演藝術家洪雨告訴筆者說:「從藝幾十年,我最佩服的演員就是呂海珠,她的敬業精神和演出水平都是過人的。」

據她回憶,有一年三八節,各劇團女演員合演【穆桂英】一折子戲,本來呂海珠是扮演穆桂英的最佳人選,但全部都是女演員沒人能演老生楊延昭元帥,情況緊急之際,呂海珠自告奮勇反串這一角色,駕輕就熟,十分成功。

德藝雙馨的呂海珠還常演配角或雜角,體現一代藝術家忠於藝術的博大胸懷,真正把自己「嫁」給了瓊劇。

遺憾的是,呂海珠過早地離開了瓊劇舞台。

1960年代後期,她被安排在屯昌縣電影公司工作,瓊劇生涯按下了停止鍵。再後來,由於身體不好,呂海珠長期病休。2019年,她走完了82歲的人生道路。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歷史的花邊,最終還是在閃亮的光芒中噴薄向上,飽經風霜的一代天才型瓊劇表演藝術家,仿佛與筆者這類忠實戲迷,有了一次跨越時空的邂逅。

圖片均由許茂青提供(張光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