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一文梳理D單倍群:北遷者為氐藏,大多漢羌化,東遷者漢壯苗瑤化

2024-01-18圖片

白馬族

文/萬物君

白馬族是居住在甘肅文縣,陜西漢中寧強縣、四川平武縣、阿壩九寨溝縣交界的岷山東端摩天嶺中的一個族群。上世紀50年代,他們被定為藏族。1973年,本族人民提出重新審定其族別。

其實,他們是一個與藏族同樣古老的民族。準確地說,他們和藏族同源,單倍群都為D,但他們與藏族分開的有些早。

早在西漢時期,他們就被稱為氐族,【史記·西南夷列傳】雲:「自厓駹以東北,君長以什數,白馬最大,皆氐類也。」

魏晉南北朝時,他們表現得很活躍,曾建立前秦、後涼等地方政權,仇池楊氏還建立了長達三百五十多年的仇池國。

唐朝時,吐魯番強大起來,很多氐人居住區落入吐蕃之手。於是,部份氐人藏族化,但很多氐人依然保留氐族特色。

1

很早的時候,文獻中氐羌相連:

【詩經·商頌】:「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

【山海經·海內經】:「伯夷父生西嶽,西嶽生先龍,先龍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

【史記·匈奴列傳】:「右方王將居西方,直上郡以西,接月氏、氐、羌。」

不少人認為,二者同類,其實二者是有區別的:

居住:羌人穹廬,氐人板屋

生業:羌人牧業,氐人農業

飲食:羌人肉酪,氐人不吃奶制品

發飾:羌人披發,氐人編發

桃坪羌寨

從考古方面來說,羌人屬於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人群,他們很早就遷徙到西部地區。而氐人則屬於西部地區和西南地區的土著。

羌人和氐人土著,在西部和西南地區的碰撞和融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從結果上看,羌人是獲勝者,所以才有漢藏語系藏緬語支,實際上應該稱之為羌藏語支。

雖然氐人土著在語言上受到了羌人的影響,但他們在文化上依然保存自己的特色,因此才有現在的白馬族。

在此,讓我們回顧一下氐人的歷史。

2

商朝時,氐人就已經存在,他們的居地與羌人相鄰,受到商人的統治,需要向商人供奉物品和朝拜。所以,【詩經·商頌】才說:「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

西漢時,氐人主要生活在冉駹東北,大約包括甘肅東南、陜西西南和四川北部阿壩州一帶。【史記·西南夷列傳】雲:「自厓駹以東北,君長以什數,白馬最大,皆氐類也。」據此可知,西漢時就已存在白馬氐,而且他們是最強大的氐人部落。

魏晉南北朝時,氐人建立了前秦、後涼和仇池。

前秦是十六國中最強大的國家。苻堅即位後,先後滅掉前燕、仇池、前涼、代國,攻占巴蜀,平定西域,使得國土東鄰大海,南抵漢水,西到龜茲,北達沙漠,與南方的東晉對峙,疆域成為五胡之最。但自淝水戰敗後,前秦走向衰落和瓦解,中國北方再度陷於分裂之中。

苻堅被殺後,前秦名將呂光占據姑臧(武威)自立,先後自封酒泉公、三河王。龍飛元年(396年),自稱天王,國號「大涼」。共歷四主17年。

仇池是氐族楊氏建立的國家,歷史上的仇池國主要是指楊茂搜建立的前仇池國、楊定重建的後仇池國。而楊氏後裔所建武都國、武興國、陰平國也被史學家認為是仇池國的延續,所以完整意義上的仇池國應該指前仇池國、後仇池國、武都國、武興國、陰平國五個政權。

唐代時,仇池楊氏還以地方豪族地位存在著,累世居住在成州、武州。【括地誌】:「隴右成州、武州,皆白馬氐,其豪族楊氏居成州仇池山上。」

【元和郡縣誌】載:「石門山,在(龍州江油)縣東一百三裏,有石門戍,與氐分界。」唐代江油縣即今平武,石門山在今平武縣治西南。唐時猶為「與氐分界」之處,說明唐時氐人仍活動在平武地區。

安史之亂爆發後,吐蕃乘虛東進,大片氐人居住區落入吐蕃之手。

在宋代,氐人仍以白馬之名見於史籍。【方輿勝覽】說階州「雜羌氐之俗」;說文州「為氐羌地」;於龍州也載「石門戍與氐分界」。這都說明階、文、龍等州在宋代猶有氐人存在。

在元代,【元一統誌】中記載了白馬氐:「(西和)州境東(當為「西」字之誤)通吐谷渾,至青海之塞,南直白馬氐地。」

明清時代,記載很多。【寰宇通誌】:「(文縣)土風習俗,半雜氐羌。」【四川誌】:「廣元民貧役重,壤錯氐羌。」【全蜀藝文誌】:「人舊多氐語,自隱翁張俊變之。」乾隆【一統誌】:「(階州)地雜羌氐。」【岷州誌】說:岷州「與氐羌雜處」。【文縣舊誌】載:「土風半雜氐羌。」

綜上可見,氐人的居地幾千年來一直沒變。而且他們一直被稱為氐。當然,也存在被同化的現象。

3

需要指出的是,氐人區一度被吐蕃統治,使得吐蕃人移居到那裏,形成蕃人、氐人和羌人雜居的狀況。

由於蕃人數量眾多,於是出現了用「西蕃」概括當地居民的情況。

【武階備誌】說:「其(指吐蕃人)在階、文等州者,皆與氐羌雜處,自分部族。中朝人總以西番名之,不復別其漢種、唐種也。」漢種即漢代以來居住在那裏的氐羌,唐種即唐代以來移居那裏的蕃人。中原王朝的人不再區分其為氐、羌,還是藏人,而以「西番名之」。也許意味著,他們的區別不再很大。

4

氐人本是西南土著,所以他們的單倍群為D。與他們同源的還有藏人。

隨著族群的融合,一些氐人變成了羌人或藏人。最終使得氐、藏、羌都擁有D單倍群。

具體情況如下:

DE

—D(M174)

——D1 (CTS11577)

———D1b(Z3660)--日本列島、北韓半島

———D1a(F6251)--2.39%

————D1a2(Pp84/M533/P47)--0.38%,向北遷徙者,藏羌主流:藏族、麗江普米族、納西族摩梭人、黨項李氏。

————D1a1(F849)--2.01%

—————D1a1a(F1070)--0.55%,向東遷徙者,後為漢族、壯族、苗族、布依族、瑤族、傣族。

—————D1a1b(Z27269/Z27278)--1.46%,向北遷徙者。

——————D1a1b1(Z31591)--0.52%,藏緬父系,彜族、越南儂族、倮倮族、尼泊爾藏族、日喀則藏族。

——————D1a1b2(F729)--0.9%,藏羌父系,喇家遺址、西藏藏族、甘南藏族、若爾蓋藏族、巴中漢族。

具體來說,哪些單倍群原本是氐人的,後來也成了羌人的或藏人的?哪些單倍群一直是藏人的?

為了回答上述問題,我們需要了解下藏緬語族部份語支對應的族群情況:

羌語支:土家族、白族、羌族、普米族、獨龍族

彜語支:彜族、傈傈族、納西族、拉祜族、怒族等

藏語支:藏族、門巴族、珞巴族等

結合單倍群、語支和族群演變情況,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一、D為西南土著,後來分兵兩路,分別向北和向東發展。D1a1a(F1070)為向東遷徙者,後來演化為漢族(90%)、壯族(2.8%)、苗族(1.5%)、布依族(1%)、土家族(0.94%)、瑤族(0.82%)。D1a1b(Z27269/Z27278)和D1a2(Pp84/M533/P47)為向北遷徙者,後來演化為氐人和藏人。

二、D1a1b2(F729)最開始很可能是氐人的單倍群,很早的時候,部份人就羌化了。唐代之後,部份人轉化為藏人。這一單倍群中文化最嚴重,92%是漢族,應該與苻堅把氐人遷徙到各處有關。

三、D1a1b1(Z31591)最開始很可能是藏人的單倍群,後來南遷,成為彜族(3.78%)、納西族。這一單倍群中文化也很嚴重,86%是漢族,應該與其南遷到西南地區有關。但也意味著他們沒有生活在藏族核心區。

四、D1a2(Pp84/M533/P47),最開始是藏人的單倍群,後來少部份人被羌人同化,成了黨項羌、普米族等。總體來說,這一單倍群中文化不太嚴重:55%是漢族,24%是藏族,7.4%是蒙古族。其原因自然是,他們生活於藏族核心區,即衛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