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湘江戰役走散的紅軍埋藏6擔銀圓,直到犧牲都不讓人挖,這是為何

2024-06-20軍事

1934年,中央紅軍在轉移重慶蘇區的過程中,經歷了一場慘烈的湘江戰役。在這場戰役中,大批紅軍傷亡流散。其中有一名紅軍戰士喬明增被分配到後衛部隊,負責收容和安置流散紅軍。他手頭有6擔銀圓和一些武器,原本是用於安置流散紅軍的。

然而,喬明增並沒有將銀圓據為己有,而是將它們小心翼翼地埋藏起來。後來,他不得不逃回老家,但始終沒有告訴任何人銀圓的下落。直至重新參加抗日戰爭,最後在一次戰鬥中犧牲,喬明增都沒有挖出那批銀圓。這背後的原因又是什麽呢?

一. 湘江血戰,紅軍蒙受重創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在川陜根據地反擊國民黨軍隊的"圍剿"失利後,不得不拿起行囊,開啟備受艱難的戰略轉移。這一決定,註定了紅軍將要經歷一番慘烈的考驗。

11月下旬,紅軍主力抵達湘江邊,準備渡江突圍。但敵軍步步緊逼,周圍重重包圍,紅軍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困境。為掩護主力部隊安全轉移,紅軍後衛師奉命堅守陣地,與國民黨軍隊激戰數日。

彼時湘江水位暴漲,兩軍苦戰於江邊的山地之中。國民黨軍隊憑借其人員、火力和裝備的優勢,對紅軍陣地展開了瘋狂的掃射。紅軍陣地遭到狂轟濫炸,失去了戰略要地。在絕境之中,紅軍仍舊視死如歸,奮勇廝殺。

最終,紅軍主力渡過湘江,擺脫了重重包圍圈。但付出的代價太過慘重,整個紅軍就此銳減至三萬余人。其中一萬多名官兵被傷亡或遺落在湘江邊。場面極為慘烈,到處都是紅軍戰士的遺體,江水更是被血水染紅了一片。

這支承擔掩護任務的部隊正是"絕命後衛師"紅三十四師。全師6000余人在湘江戰役中奮勇殺敵,壯烈犧牲,僅存百余人。可以說,正是他們和其他紅軍將士的英勇犧牲,才換來了中央紅軍主力突圍的機會。

二. 喬明增收容安置流散紅軍

湘江戰役之後,大批紅軍傷病員沿途流散。為了妥善安置這些英勇的戰士,中革軍委專門下令各兵團派出精兵強將組建收容隊,負責這一重任。

時年21歲的喬明增,作為紅五軍團參謀正好被分配到了收容隊。作為中央紅軍後衛部隊,紅五軍團的收容隊自然就成為了全軍的收容總隊,其重任可想而知。

為了給予流散紅軍以妥善安置,上級撥付了一筆不菲的銀圓作為經費。同時也給予他們一批武器,以備就地組建遊擊隊的需要。這些資金和武器最終都由喬明增一人負責攜帶。

按照當時的記載,喬明增手中有6擔銀圓,約合1.2萬塊。此外還有3擔火槍,數量可觀。由於擔負重任,喬明增就此與紅三十四師的殘余部隊並肩同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最後一員"。

一路跋涉中,喬明增時刻註意收容沿途的紅軍夥伴,暫作安置。可由於途經地區的敵軍活動頻繁,收容工作進展維艱。為了安全起見,喬明增不得不將手中的銀圓和火槍暫時埋藏。

幾經輾轉,喬明增最終於廣西灌陽一帶暫時落腳。當地民風淳樸,是一處很好的暫歇之地。為了隱藏身份,喬明增便借住在一農戶之家,以"打工仔"的身份隱姓埋名。

與當地農戶相處甚歡,喬明增常年講革命故事,贏得了一家人的信任。為了渡過燃眉之困,他還開荒自耕,種下了兩畝蕎麥。果不其然,第二年大旱,他的"喬明地"獨享收成,足可見其勤勞務農的一面。

三. 回鄉探親,堅守信念

安頓在灌陽一帶的喬明增,看似過上了安穩日子,實則絲毫未放松對革命事業的追求。他時刻惦記著那批埋藏的銀圓和火槍,希望終有一日能將它們交還組織。

1936年春,喬明增獲知老家山東遭了重創,父老鄉親飽受貧困和疾病的折磨。作為孝子,他再也無法坐視家鄉的苦難,決定回鄉一探究竟。

就這樣,喬明增辭別了暫作落腳的灌陽,動身啟程回到他的老家喬莊村。這一路上,他步行窮遊,幾乎是一路乞討,歷時7個多月的艱辛旅程。

重返家鄉後,喬明增如願見到了久別的親人。但家園卻早已不復當年的模樣,到處是饑民的呻吟。他萬分痛心,立誌要為家鄉帶來新的希望。

喬明增把文家嫂子給他的兩斤炒米帶了回來,終於可以孝敬久別的雙親了。這兩斤炒米,他視若珍寶,自己卻只節衷度日。可見他對親人的孝心有多重。

在老家的兩年間,喬明增從未透露過手中埋藏銀圓的事。他堅信革命終將取得勝利,屆時這些資金才能真正發揮作用。一心為革命而活的信念,根植於他的內心,無人能撼動。

1938年,抗日戰爭持續升溫。喬明增很快就窮盡了家中所剩無幾的積蓄,無法在家園久留。他毅然在當年從八路軍大峰山獨立營重新入伍,為抗日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就這樣,27歲的喬明增轉身告別妻兒,重新加入了革命的洪流。滿懷革命的熱血,他在入伍兩個月後又一次申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對革命事業的堅貞和忠誠,由此可見一斑。

四. 傳家寶般的革命信念

重新投身革命洪流後的喬明增,雖然身在前線,卻從未忘記過自己手中埋藏的那批銀圓和武器。在他心中,那是屬於黨和人民的財富,是革命勝利的重要資源。

時值1943年夏,抗日戰爭已進入最後的關鍵階段。喬明增親自率領一支遊擊隊在山東臨沂一帶活動,時常與日偽軍交火。那年冬天,一支殘暴的偽軍進犯喬明增的老家喬莊村,蓄意縱火燒殺。

面對家園被焚毀的噩耗,喬明增勃然大怒。他暗下決心,一定要親手終結這一切,為家鄉人民除去後患。不久,憑借精心策劃,喬明增的遊擊隊給駐紮在喬莊的偽軍以沈重打擊,為鄉親們復了仇。

事後,喬明增回到故鄉。親眼目睹滿目瘡痍的家園時,他陷入了短暫的失神。一時間,許多往事如走馬燈般在腦海閃現:1934年湘江戰役的慘狀、手握銀圓和武器的艱辛、逃離灌陽的蹉跎...

轉眼間,家鄉百姓已將喬明增團團圍住,紛紛慰問他平安無事。而且,他們似乎已經從其他老鄉那裏得知了喬明增手中埋藏的財富。一些人開始央求喬明增,指望能分一杯羹。

面對鄉親們的盤根問底,喬明增堅定地搖了搖頭,緩緩開口說:"那批銀圓和火槍,是黨和人民的財富。我已將它們好生保管了這麽多年,怎能半途而廢呢?我寧可捐軀,也不會泄露分毫。"

五. 忠貞不渝的革命精神

1944年9月,抗日戰爭進入最後階段。八路軍在臨沂一帶同日偽軍展開了決定性的戰役。作為八路軍骨幹力量,喬明增毫無疑問也卷入了這場龍爭虎鬥般的殊死搏鬥。

就在戰事緊張的時候,喬明增不慎負傷。他被迫撤離前線,暫時調往八路軍駐地休養。傷愈後,喬明增懇請軍方重新派遣到臨沂前線,執意要親自為家鄉完全肅清倭寇。

九月初,八路軍在臨沂與日軍遭遇慘烈的會戰。面對敵人兇殘的轟炸機,喬明增親自擔任了機槍手。為了阻止敵人轟炸手下騎兵,他孤註一擲,與轟炸機實施近身肉搏。

就在這最後的較量中,喬明增壯烈犧牲,永遠長眠於他誓言解放的家鄉臨沂大地。時年僅31歲,留下孤兒寡母無家可歸。臨終前,喬明增始終未透露埋藏銀圓的下落。

訊息很快傳遍了當地,鄉親們無不痛哭流涕。一位聞風而來的鄉紳說:"喬明增同誌是咱村的英雄,死得其所!那批銀圓是黨和人民的財富,我們理應將它視作傳家之寶一般愛護。"

1945年抗戰勝利後,八路軍專程派人將喬明增的遺體遷往山東濱州安葬。為了永垂不朽,紀念喬明增這位革命英雄,當地人們還專門在他的墳前樹立了一塊墓碑。

碑文上鐫刻著喬明增的事跡,其中就有"忠義孝廉"四個大字。可見喬明增忠貞不渝的革命情操,實乃當代楷模,永遠值得後人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