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中科院士楊紹卿:中國「末敏彈」全球第一,毫秒摧毀坦克群

2024-06-20軍事

前言

美國研制「末敏彈」失敗了,速度不夠,威力不足、精度不夠。

俄羅斯研制「末敏彈」失敗了,技術點在相同的問題。

蘇聯研制「末敏彈」也失敗了,問題都是一樣的。

但即使如此,末敏彈的威力也不容小覷。

根據央視網的報道,2023年1月的時候,在俄烏戰場上,烏軍就曾使用西方提供的末敏彈炸掉了俄軍的坦克。

這還不是最成功的末敏彈,就能有如此的威力,假如是成功的,又會帶來怎樣的震撼呢?

當各國都敗在了「末敏彈」上時,中國也躍躍欲試。

沒成想竟然成功了,末敏彈像暴雨梨花針般,爆發出前所未有的威力,速度更是比其他國家快出幾十倍。

看到中國末敏彈的威力,自傲感油然而生。

末敏彈的由來

追溯末敏彈的發展歷程,我們不難發現這就像一部科技前進演化的縮影,每一次突破都凝聚著人類對和平理性追求的渴望。

最早的末敏彈設計可以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中期。

在當時的冷戰環境下,蘇聯急需一種對抗北約坦克的新式反坦克武器。

1974年,蘇聯首次研制出搭載紅外制導系統的末端制導彈藥。

雖然初期效能並不理想,但紅外制導技術為後來的末敏彈奠定了基礎。

只不過紅外制導存在一個致命缺陷——非全天候作戰能力,一旦遇到惡劣天氣或煙霧迷霧,紅外系統就會失靈。

進入20世紀80年代,中國開始自主研發末敏彈。

為解決紅外制導的天氣制約,工程師們開創性地引入毫米波雷達探測技術,實作「紅外+毫米波」雙制導,這一創新大大增強了末敏彈的全天時作戰能力。

到了90年代,中國再次掀起末敏彈技術革新的狂潮。

在世界上首次實作「紅外+毫米波+激光掃描雷達」三位一體的復合制導模式!

有了激光掃描雷達的輔助,末敏彈不僅能精準定位目標,更能對目標進行智能辨識、分類和跟蹤攻擊。

三種制導模式融合一身,就好比給末敏彈添了「三只火眼金睛」,讓它擁有了空前的全天候作戰能力和精準制導精度。

命中率一舉突破85%,遠超同期美國的60%,直接奠定了中國末敏彈的世界領先地位。

從紅外單一制導,到雙制導模式,再到三位一體復合制導,短短幾十年,中國工程師們憑著執著的鉆研和創新精神,幾乎完全重寫了末敏彈的技術範式。

可是,探測引導只是末敏彈「殺傷力」的一部份,究竟中國末敏彈真正的威力是什麽呢?

坦克克星

若說中國末敏彈之所以能稱得上「坦克克星」,單憑先進的復合制導系統還遠遠不夠。

畢竟一旦離開導彈發射艙,末敏彈就會面臨諸如氣流幹擾、溫差影響等一系列嚴峻考驗。

要想最終完成突防突擊的壯舉,還需靠「內在的獨門絕學」。

首先是末敏彈身上那層薄薄的「盔甲」——防塵罩。

這可不是簡單的保護外殼,而是彈頭的「高速變身」利器。

一旦靠近目標,高速氣流就會瞬間將它剝離,露出裏面的鎢球堅硬前錐體。

別看它形狀笨重,可一遇到鋼鐵裝甲就會化身「穿甲鈍器」,硬生生撕開一個直徑30厘米的貫穿傷口!

鎢作為高硬度金屬材料在提高貫穿力方面確實有過人之處,但末敏彈的「續航力」卻不僅於此。

它的殺傷藥頭裏還塞滿了一種黑色粘稠物——炸藥。

不過這並非常規的炸藥,而是一種中國自主研發的新型炸藥,密度大、爆速高,沖擊波能量達到常規炸藥的3倍以上,一旦中了這等「震天掌」還怎麽遇強不扛?

正所謂「內外夾攻」,防塵罩扛住外力沖擊,鎢前錐體撕開入口,爆炸藥頭掀起崩山裂石的沖擊波,坦克內部便將遭受層層突破的攻城掠地。

即使裝甲材質再怎麽先進,抵擋不住這等三重「殺手鐧」伺候,也難逃坦克送終的厄運。

防塵罩、鎢前錐體和超燃沖擊波式藥頭,正是中國末敏彈彰顯「終極殺手鐧」特質的關鍵所在。

但細細思量,單是一枚彈頭對抗裝甲部隊攻防實在捉襟見肘。

末敏彈真正的實力又是什麽呢?

天降「魔鬼」雨:誰也別想逃!

單顆末敏彈的威力固然驚人,但要想施展它的全部「絕學」,終歸需要集中群策群力、放手一搏才行。

想象一下,如果天上驟然傾瀉下數以萬計的「魔鬼」雨滴,對於一切地面裝甲目標而言,那豈不是最可怕的噩夢?

中國陸軍的PDZ04火箭加農炮系統,它實作了從傳統火箭炮向精確制導武器的飛躍。

制導系統采用慣性加GPS/北鬥組合導航,將數百枚末敏彈打包成一片龍卷風般洶湧澎湃的射流,從15公裏之外猛烈壓境而來。

這還只是個開胃小菜。

後來有人將它與遠端火箭炮、戰術導彈相結合,就誕生了號稱「世界第一精確打擊武器體系」的岸艦系統。

一旦從陸艦、艦船上齊發數千枚末敏彈,哪怕再堅固的堡壘和部隊集群也將土崩瓦解。

當然,末敏彈自身雖然體型輕巧,但個人攜帶也難免力有未逮。這就需要借助「背夫」——運載火箭來分散、擴散打擊面。

比如這款從航天返修技術衍生而來的WS—43小型固體助推導彈,雖小巧玲瓏卻能運載30多枚末敏彈,將它們一口氣撒向10多公裏之外的預定區域。

遇到戰場機動目標就更不得了了。

答案就在於機載的「小身板」「大暴力」——首都空地導彈系統。

這款小型精確制導導彈雖然只有1.6米長、不足200公斤重,卻能攜帶一枚末敏彈甩棍式深入對手腹背要害。

即便戰地雲霧繚繞,也絲毫不會影響其紅外/激光制導系統和高精度跟蹤攻擊。

這還只是中國空中發射末敏彈的尖兵。

事實上,現在無論是艦載直升機、無人機,還是梟龍戰機、轟6K遠端戰略轟炸機,都隨時可以作為這支「魔鬼雨」的高空投放器出場,將它們狂轟濫炸般拋灑向地面裝甲目標。

如果說末敏彈之所以能在反坦克領域稱王稱霸,很大程度上仰仗它那「天降魔鬼雨」的集群戰術。

但我們不能忽視,任何「群魔」終需一員「狙神」引路指揮才行。

而這個「狙神之王」的地位,就非中國紅箭—10反坦克導彈莫屬了。

紅箭—10之所以被冠以「狙神」美譽,首先離不開它身上那副銳利的「火眼金睛」。

它的制導系統融合了半主動雷達制導和成像紅外兩大利器,從發射到命中全程自主跟蹤,即便目標設法遮蔽目力所及之處,半主動雷達制導也能輕松將其從容捕捉。

更重要的是,憑借獨創的「射控共享」技術,每一枚紅箭—10幾乎可以共享地面、空中平台的所有感知數據。

是戰車的熱像儀探測到坦克蹤影?還是無人機眼前捕捉到重型目標?只要上級指揮機構一聲令下,紅箭—10就會立刻釘選座標,自動規劃最佳攻擊路徑。

靠著一流的跟蹤能力和優異的感知融合技術,紅箭—10在瞄準目標時向來有過「一槍命中」的毒辣綽號,射程最遠可達10公裏。

這種精準入微的射程效能,可以讓它在發動突防前就將目標一舉摧毀,從而為隨後而來的末敏彈「魔鬼雨」掃清障礙。

結語

隨著現代戰爭的發展,很多武器之間的協作共行,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趨勢。

單打獨鬥固然重要,但懂得武器之間的相互配合,發揮出最穩定的優勢,則是現代化戰爭所需要的。

中國的末敏彈雖然起步晚,但最後的成果卻不是國外所能比擬的。

而且國防強,則國家強,在國際中也會占據越來越有利的地位。

對於末敏彈,你還了解哪些方面呢?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