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1953年韓軍開啟自己的戰俘營,一萬名人民軍戰俘被「放走」八千人

2024-08-26軍事

1953年6月的一個雨夜,南韓忠清南道論山市的戰俘營裏暗流湧動。一場驚天動地的越獄行動即將上演,8000多名人民軍戰俘將在一夜之間"蒸發"。這場由南韓總統李承晚親自策劃的秘密行動,不僅打破了戰俘交換協定,更在韓戰即將結束之際掀起了一場外交風波。戰俘們的命運將如何?

時間回到1953年6月,韓戰已進入尾聲。停戰協定眼看就要簽訂,戰俘交換問題成為各方關註的焦點。當時,南韓境內共關押了15萬余名人民軍戰俘,分散在19個戰俘營中。這些戰俘中,有不少是被迫從南方征召入伍的年輕人,他們的立場並不堅定。經過美韓方面的宣傳策反,約3.5萬人表態支持李承晚政權。

為避免麻煩,美軍將這批"右翼戰俘"單獨關押在7個營地,其中人數最多的就是論山第六戰俘營,關押了11038人。這座戰俘營曾是百濟名將階伯與新羅大軍決戰的古戰場,如今又將上演一場驚心動魄的"越獄"大戲。

事情要從李承晚的一個決定說起。當時,美軍與中朝方面正就停戰協定進行最後談判,其中包括全面交換戰俘。可李承晚卻對這一安排極為不滿。在他看來,把支持自己的"反共戰俘"交還給對方,無異於把這些人推向死路。更重要的是,他擔心全面停戰後,美軍可能撤出北韓半島,那他的政權豈不是失去了最大靠山?

於是,李承晚決定來個釜底抽薪。他派出心腹黃東俊少校,帶著一份親筆簽署的絕密指令來到論山戰俘營。6月16日傍晚,黃少校與戰俘營韓軍司令洪中校秘密會面,傳達了總統的意圖:要在美軍不知情的情況下,將支持李承晚的戰俘全部釋放!

這個計劃可謂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它不僅違反了戰俘管理規定,更是對美軍的公然挑釁。但在李承晚看來,與其被動等待停戰後的不確定局面,不如先下手為強,制造既成事實。這個決定,註定會引發一場驚天風波。

接到命令的洪中校心裏也是忐忑不安。他清楚這個計劃有多麽瘋狂,一旦走漏風聲,後果不堪設想。但總統親筆簽署的命令又豈能不從?於是,他開始小心翼翼地布置行動。

17日中午,洪中校借口巡邏溜進了3號營地,與那裏的右翼戰俘頭目秘密會面。他將計劃告知對方,約定18日淩晨兩點行動,以訊號燈閃爍三下為暗號。可就在他準備聯絡其他營地時,美軍營長艾克上校突然來電質問他擅自進入營地的行為。

洪中校連忙編造借口搪塞過去,但他意識到時間緊迫,不能再拖。當晚10點,他幹脆將計劃告知了韓軍警衛部隊,要求他們協助戰俘逃跑,必要時甚至要用高射炮火掩護。同時,他還安排人手切斷電網,剪開鐵絲網,為戰俘開辟逃生通道。

然而,由於時間倉促,一號營地的戰俘並未收到訊息。這個疏漏,將在之後釀成意料之外的變數。與此同時,早已得到李承晚指示的當地警察和民眾團體,也在暗中準備接應即將逃出的戰俘。一場驚心動魄的大逃亡,就此拉開序幕。

6月18日淩晨2點,漆黑的夜空中突然閃現三道刺眼的光芒。原本明亮的探照燈瞬間熄滅,戰俘營陷入一片黑暗。早已等候多時的戰俘們如潮水般湧向鐵絲網,有人用被子蓋住尖銳的鐵絲,縱身一躍;有人則擠在被剪開的缺口處,爭先恐後地往外沖。

場面一度陷入混亂。有人在黑暗中摔倒,被身後的人踩踏;有人被鐵絲劃傷,留下一道道血痕。但此刻,沒人在意這些。自由就在眼前,誰還顧得上這點皮肉之苦?

然而,意外還是發生了。一號營地的戰俘們由於沒收到訊息,對突如其來的騷動一頭霧水。等他們反應過來時,美軍警衛已經趕到。槍聲在黑夜中響起,有人中彈倒下。混亂中,只有少數聰明人跟著其他人逃了出去,大部份人則被堵在了營地裏。

與此同時,美軍營長艾克上校接到報警,立即向附近的韓軍求援。然而,早已與李承晚串通一氣的韓軍指揮官沈彥奉卻只派來一名士兵。艾克上校勃然大怒,但此時再去爭辯已經來不及了。

他連忙調集美軍警衛展開搜捕,卻發現戰俘們仿佛人間蒸發一般,連一個影子都找不到。原來,李承晚早有準備,派出的警察和民眾團體已將逃出的戰俘迅速轉移,換上平民衣服,藏進了沿途的民房裏。

美軍的搜尋範圍局限在公路兩側,自然是一無所獲。直到下午,經過大範圍搜查,才找到30名漏網之魚。艾克上校氣急敗壞,立即加強了一號營地的戒備,撤換了所有韓軍警衛。那些沒逃出去的戰俘雖然蠢蠢欲動,但在美軍的嚴密監視下,再也找不到機會了。

事後統計顯示,論山第六戰俘營的11038名戰俘中,共有8024人成功逃脫,占總人數的72.8%。336人被重新抓回,2674人沒有參與逃跑。官方數據稱只有2人在行動中死亡,2人受傷。但有幸存者表示,實際死亡人數可能超過100人。多年後,當地一家醫院在翻新時還發現了近百具人民軍戰俘遺骸,印證了這一說法。

這場聲勢浩大的越獄行動,給當地帶來了不小的麻煩。論山當時不過是個小城鎮,突然多出8000多張嘴要吃飯,著實讓人頭疼。警察只好將戰俘分散到各家各戶,幫忙幹農活。國庫還專門撥了些大米,但杯水車薪,根本不夠。最後,大部份人又被韓軍強制征召入伍,只有少數幸運兒留在了當地。

李承晚這一出奇兵,無疑打亂了各方的部署。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得知訊息後勃然大怒,下令停止對韓軍的軍事援助。這一決定直接導致韓軍在隨後的金城戰役中損失慘重。更重要的是,這種背信棄義的行為嚴重損害了美韓同盟關系。到1960年李承晚政權面臨四一九革命的威脅時,美國選擇了袖手旁觀。

對於中朝方面來說,這無疑是一記響亮的耳光。他們指責美方違反協定,要求立即歸還被釋放的戰俘。然而,此時的戰俘們早已銷聲匿跡,根本無法追回。這一事件也成為韓戰和談的一大障礙,直接影響了停戰協定的簽署行程。

然而,對於那些被釋放的右翼戰俘來說,這卻是一個重獲自由的機會。盡管李承晚後來在南韓民間聲名狼藉,但這些人依然感恩戴德。在論山市的一座寺院裏,至今還矗立著他們為李承晚立的紀念碑,成為這段歷史的見證。

多年過去,那些在黑夜中奔向自由的戰俘,如今或已白發蒼蒼。他們中有人安度晚年,有人功成名就,也有人郁郁不得誌。而那個雨夜裏的驚心動魄,那份重獲新生的狂喜,想必早已被歲月的塵埃所掩蓋。然而,歷史的長河中,總有些漣漪會激起後人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