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黃維回憶:胡璉從南京帶回老蔣密令,我知道杜聿明完了,我也完了

2024-10-15軍事

黃維當第十二兵團司令,對他來說就是塞翁得馬是禍不是福:如果不當兵團司令,黃維就會在武漢當自己籌建的「新制軍官學校」當校長,最後肯定能跟老蔣一起逃台,那個「三七二十一」的於少將,見了他也得叫一聲「黃校長」。

第十二兵團司令,黃維不想當,胡璉搶著當,這也為後來黃維被俘而胡璉不給黃維夫人發補助留下了伏筆。據黃維在【十二兵團覆沒記】中回憶,自己根本就沒有跟胡璉爭的意思,這個刺猬是幾方協調後硬塞到他懷裏的。

據黃維回憶,第十二兵團司令一職,老蔣原本確實是想給胡璉,因為在十二兵團的主力都是胡璉的嫡系:「整編第十八軍(等於兵團的組織)軍長胡璉兼任整編第十一師師長,該軍下轄整編第十一師(即第十八軍)和整編第三師(即第十軍),另外整編第十師(即第十四軍)也歸胡璉指揮。以上述部隊為主體編成十二兵團,理應由胡璉出任司令官。」

從黃維括弧裏的解釋,我們能看出蔣軍的建制有多亂套,讀者諸君也知道在淮海戰場,中將多如牛毛,指揮那些中將的杜聿明也是中將,所以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老蔣胡亂插杠子,所以指揮系統成了一團亂麻。

這種混亂可能也正是老蔣希望看到的,他不讓胡璉當十二兵團司令,卻讓他給黃維當副手,一方面是給顧祝同一個面子,一方面也是對胡璉背後的人進行敲打,這一點黃維看得很清楚:「整編第十八軍在華中‘剿總’白崇禧指揮之下,人事派系矛盾頗為復雜。一方面是第十八軍所屬部隊是華中有力部隊之一,白對胡是拉攏的;另一方面白對陳誠勢力和他的嫡系第十八軍有成見,因而對胡璉也屢有攻擊。何應欽向來對我不滿,加之白、陳之間的矛盾,他們二人表示反對以我出任。可是,我又得到參謀總長顧祝同的支持,因此仍然出任司令官,胡璉任副司令官。」

出任第十二兵團司令官之前,黃維是「新制軍官學校」校長兼陸軍第三訓練處處長,並沒有指揮大兵團作戰的經驗,對第十二兵團的中將少將們也不是很熟悉,所以他一上任就表態:我這個司令官是臨時的,過一段時間就會讓給胡璉。

時任十二兵團十八軍少將軍長的楊伯濤,也在【第十八軍從進攻到被殲】一文中認為黃維的「空降」不合時宜,再加上黃維對老蔣唯命是從匆匆開拔,一開始就為十二兵團覆滅埋下了隱患:「第十二兵團的行動由於蔣介石嚴電催促,即匆匆東進,軍師長以下各級幹部,對作戰方針不明,兵團組合不久,各軍幹部沒有互相往來的機會,彼此隔閡;加之各軍幹部家屬多在武漢,一時變換作戰地區,很多為家室所累,情緒不安;兼之兵團部也根本沒有做政治鼓動工作,因此士氣低沈。」

楊伯濤一向不太瞧得起黃維,在回憶錄中沒少說黃維指揮無能,黃維自己也是一肚子苦水:胡璉就像宋江手下的公孫勝,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即使是在戰役的關鍵時刻,胡璉也是說來就來說走就走,就像老蔣給他配了專機——即使黃維在雙堆集被圍得上天無路入地無門,胡璉還是能在前線和南京之間飛來飛去,有很多命令,老蔣都是透過胡璉轉達給黃維。

黃維十分清楚,胡璉從老蔣那裏接受的命令,自己執行得執行,不執行也得執行,因為他不知道老蔣是不是還給了胡璉一張「取而代之的手諭」,也不知道手下的軍長到了關鍵時刻,是聽自己的還是聽胡璉的。

胡璉高來高去,不斷傳達老蔣的命令,黃維在雙堆集北圍,老蔣的命令是「要固守下去,死鬥必生,已叫聯勤總部盡量空投補給,並正在抽調部隊救你們,你們好好打下去。」

其實以當時的通訊條件,老蔣跟黃維直接通電話都沒問題,但是老蔣一定要胡璉轉述,絕不是為了保密,黃維也對胡璉這個二傳手比較頭痛,就「很真誠」地對胡璉說:「如果你不回前方,而留在南京聯絡和催運空投補給,可能作用還大些。」

胡璉可能是怕自己的「家底」被黃維敗光,還是堅持兩頭跑,最後一次從南京回來,又轉述了老蔣的「口諭」,黃維一聽,就知道杜聿明完了,自己也完了: 「胡璉轉告蔣介石的指示:‘你們可以突圍,不要管杜聿明,也不要指望李延年。’蔣並要胡璉立即回雙堆集維持部隊。我們對於蔣介石以上的指示,感到莫名其妙,以為蔣方寸已亂,已經沒有整個部署,而是零碎應付了。」

黃維之所以被圍,就是因為老蔣命令他和張淦的第三兵團去解陳官莊杜聿明之圍,而張淦是白崇禧的嫡系,巴不得黃維和杜聿明全被消滅,所以第三兵團不但自己不前進,還設防阻止李延年的部隊馳援。

這裏順便說一下,桂系羅盤將軍張淦就是【特赦1959】中蔡守元的歷史原型,後來他也跟杜聿明、文強、黃維、楊伯濤在戰犯管理所做了同學。

黃維回憶,當時他聽到這個命令,就知道杜聿明完了:宋希濂和李延年都被白崇禧和張淦攔住,能救援杜聿明的只有自己這個兵團,老蔣讓自己自行突圍,就是放棄了與杜聿明匯合的計劃,等於徹底拋棄了被圍在陳官莊的杜聿明、邱清泉和李彌、孫元良。

老蔣讓胡璉轉述拋棄杜聿明的命令,黃維當然知道這是要讓自己背黑鍋,自己聽到命令那一刻也完了:即使突出重圍,老蔣也會給他安一個不救友軍的罪名。

黃維就是能逃出雙堆集,也不敢說是老蔣命令他棄杜聿明而逃,即使他說了,也拿不出憑據:胡璉肯定說自己啥也沒說,逃跑都是黃維自作主張——胡璉原本就對黃維心懷嫉恨,怎麽可能替黃維作證而得罪老蔣?

黃維並不傻,他知道老蔣和胡璉在聯手坑自己,就想了個辦法,給自己「想救杜聿明」留下了證據:「面臨這個局勢,我們認為,如果只是自行突圍,將會不可收拾,至少要空軍有利的掩護,否則寧可堅持下去,打一天算一天,以免杜聿明立即跟著垮台。我把上述意見一面電報蔣介石,一面督飭部隊繼續堅持固守。」

有了電報作證,黃維就可以放心逃跑了,第十二兵團第十軍軍長覃道善後來也進了戰犯管理所,他在【第十軍由進攻到被圍就殲】中證實,黃維也學會了老蔣那一套,逃跑命令不留文字證據:「十二月十五日正早,黃維、胡璉決定了突圍部署,沒有下達筆記命令,徑自召我親到兵團面授。命令規定於當日全部突圍,黃昏開始行動。」

第八十五軍少將副軍長張文心也證實了覃道善的說法:「十二月十五日下午,聽說兵團決定黃昏突圍,但未下達突圍計劃。」

時任「國防部」第三廳中將廳長的郭汝瑰在【淮海戰役期間國民黨軍統帥部的內部矛盾】中回憶,杜聿明和黃維分別被圍後,老蔣手裏已經沒有機動兵力可用,只能希望杜聿明和黃維相向而行,結果兩人寸步難行, 老蔣又想從白崇禧任司令官的華中「剿總」方面抽調兵力,跟李延年兵團一同向西北進攻,結果白崇禧釜底抽薪:「白崇禧與蔣發生矛盾,五日奉命東調的第二十軍部隊在漢口上船完畢,白崇禧曾一度阻止其開船。八日,蔣介石又下令調第二軍由襄陽至沙市船運南京,白崇禧又堅決反對。」

老蔣的指揮系統,沒有最亂只有更亂,老蔣和前線將領互相猜忌、離心離德也可謂登峰造極,就連他的死忠黃維,也在回憶錄中發牢騷:「所謂突圍,實際上是全線潰散!」

黃維和胡璉各自坐上一輛坦克逃跑,逃跑的時候,還撞散了楊伯濤好不容易用汽車構築起來的防線,這件事楊伯濤想起來就生氣,即使特赦之後大家都當了文史專員,二黃也是老死不相往來,吃飯也不肯坐同一張桌子。

老蔣跟下面耍心機,下面也跟他耍滑頭,這樣耍來耍去的結果,當然是一敗塗地,黃維聽到胡璉轉述老蔣命令,知道杜聿明和自己都完了,如果杜聿明也聽到了那道命令,會不會直接在陳官莊投誠?老蔣給黃維下命令,既不用電話電報也不空投親筆信,而只是讓胡璉轉達,他這樣做,是想坑杜聿明還是想坑黃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