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抗美援朝戰爭中,美軍的三任總司令,唯有李奇微的失敗最痛苦

2024-02-29軍事

如何評價李奇微?

如果讓熟悉抗美援朝的你來說,你會給出什麽樣的回答?

我們都知道李奇微是麥克阿瑟之後第二任聯合國軍總司令,並且指揮美軍給誌願軍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是李奇微發現了誌願軍「星期攻勢」的進攻規律,並針對這一點發明了「磁性戰術」,利用美軍的高機動性進行穿插包圍,造成誌願軍不少戰士犧牲。

怎麽看,李奇微都要比麥克阿瑟強太多了。

當然,在李奇微之後還有一個聯合國軍指揮官:克拉克,不過這個人的表現太不顯眼,最後的停戰協定還是他簽的,就沒什麽好說的了。

我們可以說,李奇微是韓戰中所有美軍指揮官裏最能幹的那個了。 那麽,為什麽他的失敗是這幾個人中最痛苦的呢?

李奇微的軍事指揮能力強嗎?

單論軍事指揮能力, 四星上將李奇微確實要強過五星上將麥克阿瑟。 雖然麥克阿瑟作戰經驗豐富,從一戰一直打到韓戰時期,打了整整35年;

以最優秀的成績從西點軍校畢業,以最年輕的年紀成為遠征軍參謀長,同樣以最年輕的年紀成為西點軍校校長、亞太盟軍司令、「日本天皇」……

但實際的能力這方面,從他在韓戰中的表現來看,只能說真的很難說。

現在我們把目光放回到李奇微身上。 李奇微是在一戰結束之後,才從西點軍校畢業的,那時候麥克阿瑟已經是校長了。

在二戰爆發之後,美軍開始改編空降師,李奇微也跟著部隊從西西裏島一直打到諾曼第。在「市場花園」行動中,李奇微還擔任了前線指揮。

在韓戰爆發時,李奇微是美國陸軍副參謀長,也是很高的地位了。

在整個韓戰中,美軍指揮官裏有四個人發揮的作用最大:麥克阿瑟、李奇微、範弗裏特、沃克。

沃克嘛,大家好像都對他的指揮能力沒有太多印象,只知道他在戰爭比較早期的時候就被撞擊身亡。

我們就不討論沃克,只看前三個人。拿遊戲來做比喻,如果說美軍的海空裝甲火力優勢等都能算做外掛的話, 麥克阿瑟就是動不動就開外掛,打不打得過都開外掛。

以麥克阿瑟的這個指揮風格,很難想象他要是生在一個工業遠不如美國那樣發達的國家的話,又要怎麽打仗。

李奇微的打法則要穩健得多,他很擅長開發「外掛「的額外功能; 範弗裏特最大的本事則是跟在李奇微身後,將李奇微開發出來的功能運用到極致。

以抗美援朝戰爭中的戰鬥舉例:在第三次戰役爆發、誌願軍迅速突破臨津江防線之後,李奇微立即決定放棄漢城,因為他認為不能輕敵。

我們都知道誌願軍在武器裝備方面的劣勢極大,李奇微當然更清楚這一點。

如果是麥克阿瑟的話,可能就直接在原地等著誌願軍打過來了,畢竟 「那點火力不足為懼」。

李奇微則並不這麽想,從誌願軍之前的種種表現來看, 就算沒有重武器,也不能表明誌願軍對美軍防線毫無辦法、無法攻堅。

李奇微卻並不是直接將所有人都撤走,他在撤離行動中也花了心思。

在命令部隊朝漢城收縮的時候, 李奇微下令美25師和英27旅在高陽議政府一線堅決阻擊,營造出一種「聯合國軍拼死堅守漢城」的感覺。

這個戰術確實很有迷惑性。誌願軍和北韓人民軍看到這種情況,都以為聯合國軍大部隊真的還在守漢城。

在抵達水落山附近後,誌願軍39、50軍還有北韓人民軍1軍團都停了下來,等待後續部隊到達。

彭老總覺得,單靠這麽兩三個軍,要打敵人堅守的漢城實在有些勉強,而如果這是對方的圈套,後果會更加糟糕。

這種想法其實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 站在不知道李奇微做了什麽決策的誌願軍的角度來看,不能排除城內有大量全副武裝的敵軍,或者敵人設下了埋伏的可能。

但也就是誌願軍和朝軍停下來的等的這一天裏,美軍和英軍的大部份主力部隊都成功秘密撤離了。

從這個例子就餓能看出來,李奇微這個對手不能小看。 他完全不像麥克阿瑟,在指揮作戰中相當會動腦。

偏偏這種人指揮的還是有著「外掛」般火力的聯合國軍,危險系數就更高了。

在砥平裏戰役中,李奇微又一次正確運用了「外掛」, 抓住了其他美軍指揮官很可能抓不住的關鍵點。

當時誌願軍剛剛吃掉了橫城地區的南韓軍第8師和美2師一部,美2師剩下的部隊倉皇撤退,後續部隊還沒有補充上來。

砥平裏成了一個沒有側翼的突出部,按照常理而言,再守下去也沒有多大意義。 其他美軍指揮官的話,可能就幹脆不再守砥平裏了。

李奇微卻看到了關鍵:這第四次戰役,是誌願軍迫於聯合國軍的反擊而倉促發動的畸形戰役。砥平裏在這場戰役中, 就是一個決定勝負的關鍵點。

如果美軍不守砥平裏,讓這個地區被誌願軍占領,美軍的戰線就會以這個點為起點被慢慢蠶食,李奇微發動的「霹靂行動」就收不到預期的效果了。

於是,李奇微命令砥平裏的美2師23團堅守,2師38團緊急回援,同時騎兵1師向東移動,封閉戰線的缺口。

李奇微也是掐準了時間,他知道誌願軍因為後勤能力嚴重不足,只能靠士兵自己攜帶幹糧和彈藥,這些東西最多夠誌願軍堅持一周左右。

誌願軍已經連續進行了超過7天的高強度作戰, 只要聯合國軍將砥平裏守住,就能趁著誌願軍因補給不足顯出疲憊時發起反擊。

這之後的戰鬥,證明了李奇微這一決策是正確的。

還有一個例子,就是在第五次戰役後撤階段,李奇微指揮聯合國軍發起的反擊。

當時李奇微已經運用過磁性戰術,給我軍帶來了不小的損失,誌願軍便下意識認為這次又是磁性戰術。

誌願軍馬上采取研究出來的應付磁性戰術的方法:節節阻擊,運動防禦,準備與敵人進行一番運動戰。

結果,李奇微這一次並沒有使用磁性戰術, 而是改用了縱深穿插的打法,將美軍的裝甲機動優勢發揮到了極致。

當時誌願軍3兵團又出現了指揮失誤,導致我軍吃了一場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最大的敗仗。

從以上這幾個例子不難看出,李奇微的能力還是很強的。 他有智謀,也有海空優勢和全副武裝的裝甲部隊,這種敵人實在很難對付。

另外,李奇微還有一點與其他美軍指揮官不一樣:他比較直接,不搞些花裏胡哨的幺蛾子。

翻翻美軍的戰史,我們會發現這些美國人在搞什麽行動時,都喜歡給起一個看起來很有詩意,又跟行動本身沒啥關系的名字。

比如韓戰初期,美國給往北韓運軍火的行動取名為「石竹花」。

李奇微取的名字就比較有意思了,他常常給戰線取名「懷俄明」「堪薩斯」之類的名字,戰役則叫獵犬行動、霹靂行動、狂暴作戰等。

這種自己把自己的面子撕下來、臉都不要了的行為,在美軍指揮官中還是相當少見的。

說了這麽多,好像都是李奇微的「優點」,那麽又為什麽說他的失敗最痛苦呢?

李奇微的無奈

雖然李奇微憑借指揮能力抑制住了誌願軍的進攻,但他的行動卻無法改變這場戰爭的整體局勢。 在他手裏,聯合國軍沒能達到美國原本想要的戰略目標。

美軍的目標可不是三八線,而是徹底消滅北韓。結果呢?李奇微跟誌願軍打了那麽久,還學誌願軍打穿插(磁性戰術就是穿插打法), 也就是在五次戰役的時候占到了一些便宜。

在鐵原、華川的時候,美軍還是被誌願軍擋了下來。美軍醞釀了那麽久的反擊,最後也就是打到了三八線。

在後續的對峙中,美軍也沒有占到多大便宜。

誌願軍火力是很差,在無法打穿插之後,面對美軍修築好的堅固防線基本做不了什麽。

可難道美軍的火力也差嗎?事實就是,美軍組織的夏季反攻和秋季反攻,打了3個多月,只占領了200多平方公裏。

200多平方公裏,多大?也就不到一個豐台區的面積。

而美軍的傷亡和彈藥消耗量,跟最後打下來的這點地盤相比完全不成正比。

而且打不過誌願軍還好說,在打北韓人民軍的時候,還被打出了一個「傷心嶺」出來。這些可都是李奇微在任期間整出來的活。

拿著領先一代以上的裝備,兩代以上的後勤,卻還是只打出這種結果, 只能說李奇微算是一個合格的將領,卻不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將領。

要是放到解放戰爭的戰場上,李奇微的水平恐怕連能不能達到杜聿明都要打個問號。

當然,李奇微依然是美國陸軍中數一數二的、擁有大戰略眼光的聰明人。 誌願軍的表現,給他的印象十分深刻。

誌願軍頂著兩代以上的武器和後勤差距,硬是跟他打到了這個地步,這令他有些難以置信了。

後來的越南戰爭,艾森豪威爾又想不顧警告越過17度線,被李奇微堅決反對。因為他清楚地知道,中國軍人是怎樣的對手。

他的這種想法,在美國很少有人能理解,這也是他的無奈和痛苦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