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3月,江西南昌。春雨綿綿,大戰將起。第30集團軍副軍長夏首勛站在江津白沙鎮老家的院子裏,眉頭緊鎖。他剛得知自己即將奔赴南昌前線,與昔日宿敵王陵基共事。這位年過半百的川軍老將,正面臨人生中最艱難的抉擇。
川軍大佬的恩怨情仇
民國時期的四川,可謂是軍閥混戰的大舞台。"二劉"之爭中,夏首勛和王陵基就站在了對立面。一個是劉文輝的愛將,一個是劉湘的得力幹將,兩人在戰場上沒少過招。這梁子結的,那叫一個結實。
要說這王陵基,指揮能力確實沒得說。但這人脾氣大得很,行事作風也強硬。夏首勛琢磨著,跟這樣的人共事,怕是不會有好果子吃。
可,國難當頭,還計較這些個人恩怨,那還抗個什麽日?想通了這一茬,夏首勛也是豁出去了。臨行前,他把兒女們叫到跟前,開了個家庭會議,把家產一分。這是要抱著必死之心上戰場啊!
日軍來勢洶洶,南昌岌岌可危
1938年武漢會戰結束後,南昌的地位就變得更加重要了。只要守住南昌,中國軍隊就能把浙江、江西、湖北連成一線,形成有利態勢。日軍要是想進攻,中國軍隊就能以南昌為軸心,兩線呼應,打他個措手不及。
可要是南昌失守,那可就麻煩了。日軍向南能威脅贛南、廣東,向西能直搗長沙。日本人當然也明白這一點,所以把眼睛盯上了南昌。
蔣介石得知日軍的意圖後,立馬下令第9戰區司令長官薛嶽先發制人。原計劃是3月15日發起進攻,但因為部隊還沒準備好,就推遲到了24日。
誰曾想,這一推遲,反倒給了日軍可乘之機。3月20日,日軍突然發難,分三路向南昌發起猛攻。
川軍老將的高明之處
日軍來勢洶洶,中國軍隊節節敗退。可就在這危急關頭,夏首勛的第78軍卻異軍突起,成了擋在日軍面前的一座大山。
夏首勛早就看出,日軍這次可能會改變戰術,不再是常規的"中路突破,兩翼包抄",而是"兩翼突破,合擊中路"。他把這個判斷告訴了羅卓英,羅卓英一聽,冷汗直冒,連聲稱贊"夏兄高明"。
果不其然,日軍右翼的第6師團果然是主攻方向。這可是日軍的王牌部隊,戰鬥力相當強悍。可夏首勛並不慌,他早有準備。
在距離武寧40裏的馬卸鞍,夏首勛選定了阻擊陣地。這地方山勢險要,連馬匹都要卸鞍才能透過,更別提日軍的重型裝備了。夏首勛把部隊分成三個梯隊,準備給日軍來個狠的。
鬥笠之計,巧勝強敵
戰鬥打響後,日軍的炮火如雨點般落下。轟了三個小時,日軍以為中國軍隊已經被炸懵了,就發起了沖鋒。哪知道山上槍炮齊鳴,手榴彈像不要錢似的往下扔。日軍這下可嘗到苦頭了。
正打得激烈,天空突然下起了小雨,還起了霧。夏首勛靈機一動,來了個出人意料的招數。他命令部隊撤退,但要把隨身的鬥笠全扔了。
部下們一頭霧水,這是要幹啥?有人猜測,是不是要佯裝潰敗,引誘日軍上當?其實大夥兒都想岔了。
夏首勛的真實用意是,讓日軍撿起這些鬥笠戴上。為啥?因為他發現,霧氣讓日軍的飛機失去了攻擊目標。如果日軍戴上鬥笠,那不就成了活靶子嗎?
果然,日軍追擊時看到滿地的鬥笠,樂得不行。下雨天有個鬥笠遮風擋雨,多好啊!於是一個兩個,很快一大群日軍都戴上了鬥笠。
日軍飛機一看,好家夥,這不是川軍嗎?二話不說就是一頓狂轟濫炸。日軍被自家飛機炸得雞飛狗跳,正懵著,夏首勛的部隊又殺了回來。這下可好,日軍被打得落花流水,只能灰溜溜地跑回武寧。
夏首勛這一仗打得漂亮,可王陵基那邊卻出了岔子。原來是負責防守的樊松甫喝醉了酒,讓日軍鉆了空子,差點攻下修水縣城。多虧夏首勛及時派兵增援,這才把局面穩住。
這一仗下來,日軍的如意算盤打空了。他們原本想繞過武寧,從修水插向南昌,現在可好,兩頭都碰了釘子。
夏首勛這一戰,可以說是完美詮釋了什麽叫"老將出馬,一個頂倆"。他不僅戰術高明,還能因地制宜,靈活應變。就拿那個鬥笠計來說吧,看似簡單,實則巧妙非常。這不就是用最土的辦法,解決了最棘手的問題嗎?
可惜的是,這樣一位能征善戰的老將,最後卻因為政治鬥爭而被迫離開了軍隊。1942年,夏首勛以年老為由辭去了第78軍軍長的職務。這讓人不禁感慨,在那個亂世,有才華有時候反而是個負擔。
不過,夏首勛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啟示。在面對強敵時,不能只靠蠻力硬拼,還要動腦筋,找對方的弱點。有時候,看似不起眼的小計策,可能會起到意想不到的大作用。這個道理,放到現在同樣適用。無論是做生意還是打工,都得學會用巧勁,而不是蠻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