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一口氣裝備100多具火箭筒!鬼子的簡易工事,哪能頂住這個?

2024-06-17軍事

抗戰中後期,國軍開始配備美械武器,當然最先裝備美械的肯定是第一次遠征作戰失敗後退往緬甸的遠征軍余部,當時主要是新22師和新38師的殘部。

以這兩個師的殘部為基礎,由國內運輸兵力補充,使其很快恢復了實力,並組合成了新編第1軍,名頭也改成了駐印遠征軍,簡稱駐印軍。

駐印軍的武器裝備因為近水樓台先得月的緣故,早在1943年就基本換裝完畢,而且按照全新的編制編配部隊;無論兵力數量,還是武器裝備,都不存在像國內部隊那樣嚴重的缺額現象。

由於是系統性換裝,駐印軍中還有一些「新奇」武器,比如說美國研制的巴祖卡60毫米火箭筒。

這種火箭筒可用於反輕型裝甲的任務,也可用於打擊較近距離內的工事,屬於新式武器。

據1945年時的新1軍統計,該軍總計裝備有108具巴祖卡火箭筒。

它的裝備和編制情況大致如下:

巴祖卡火箭筒裝備於步兵營級,編成一個戰防排,也稱為小火箭排;每個排總計裝備4具巴祖卡火箭筒,一個步兵團轄3個營,總計便裝備12具火箭筒。

以此遞推,一個步兵師轄3個步兵團,則配備36具火箭筒;一個軍轄3個步兵師,則配備108具火箭筒。

從新1軍的實有火箭筒數量看,它顯然實作了標準配置,一個蘿蔔一個坑。

雖然按照巴祖卡火箭筒的設計,它是可以打坦克裝甲車的,不過大家也都知道,日軍中裝備的此類車輛並不多。

而在滇緬作戰中,駐印軍有美英空軍提供制空權,總部配屬支援有155毫米榴彈炮、105毫米榴彈炮;軍部有105毫米榴彈炮、師級有75毫米山炮,各類炮火實在豐富。

在步兵團一級,還專門編配有37毫米戰防炮連,它的反裝甲手段實在豐富。

甚至在很多戰鬥中,駐印軍還有美式坦克部隊提供支援。

在這樣的戰術態勢下,駐印軍步兵營用火箭筒打鬼子坦克車輛的機會其實並不太多。

相較而言,在步兵作戰中,使用巴祖卡火箭筒打鬼子的防禦工事,其實要更為常見。

原本以巴祖卡火箭筒的威力,其實不足以對堅固工事造成很大打擊,而且這玩意遠距離打不行,只有遞近作戰才有用。

關鍵是滇緬日軍被駐印軍打得節節敗退,很多時候它的工事是臨時構築加強,加之密林作戰接戰距離本就很近,所以給了巴祖卡火箭筒很大的發揮空間。

另外值得註意的是,新1軍當時除了裝備美式火箭筒作為「戰防」武器外,其實還配備了另外一種武器——戰防槍。

這種戰防槍也就是英國的博伊斯戰防槍,國軍內部通常稱之為「五五戰防槍「。

在新1軍的編制內,總計裝備有90支博伊斯戰防槍,平均每個步兵團是10支,實際也是下放到步兵營裏與火箭筒混用的。

不過這種槍實際使用繁瑣,打鬼子的少量裝甲用不著它,打工事意思也不太夠,所以一般不太被基層官兵喜歡,相較而言前線部隊還是更喜歡用火箭筒。

其實這種情況在國內部隊中也是如此,透過駝峰航線,國內部隊在1944年時也得到了火箭筒和博伊斯戰防槍,雖然裝備量肯定不大,但好歹是有;到了1945年時,裝備量就更大了。

在山嶽地帶的作戰中,這些部隊也喜歡用火箭筒,比如李天霞的第100軍就在湘西會戰中屢次使用美式火箭筒攻堅日軍的山頭堡壘,屢有戰績。

不過使用這玩意想要戰績大些的話,彈藥保障是關鍵,國內部隊肯定沒有駐印軍那樣的後勤條件,所以使用火箭筒作戰時就得省著彈藥用了,這也是我們研究當時戰史時值得註意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