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蘇聯轉盤機槍實戰中能壓制MG42?胡扯!只能被德國鬼子壓著打

2024-03-12軍事

一戰結束的時候,各國都已經意識到在進攻戰中輕機槍的必要性,一戰中就有一系列早期輕機槍服役,包括英國路易士輕機槍、法國紹沙輕機槍和丹麥麥德林輕機槍等。就連德軍也裝備了減重版的馬克辛MG-08/15輕機槍,當然,效果實在不怎麽樣,不過,德軍也大量裝備了繳獲的協約國軍隊輕機槍。

而俄軍在當時僅有馬克西姆M1908一種機槍,在殘酷的內戰結束後,托卡列夫應紅軍的要求設計了一款托卡列夫輕機槍,不過可惜的是,其設計思路與德軍的MG-08/15類似,空重達13公斤,這種不倫不類的輕機槍在紅軍中裝備的時間很短,退役後一半無償提供給了內戰中的西班牙共和軍,另一半則高價賣給了抗戰中的中國軍隊。

1926年,革命性的捷格加廖夫輕機槍被設計出來,在1928年大量生產裝備紅軍,並成為二戰中紅軍的主力裝備,這種機槍因為其設計者的名字被稱之為DP輕機槍,但在中國,則因為其獨特的轉盤式供彈具則被稱為轉盤機槍。

DP輕機槍具有典型的蘇聯武器特征,結構簡單,只有65個零件,同時容易大批次制造,而且效能足夠可靠,不過在重量上空槍就重達9.1公斤,而且因為設計上的問題,導致其重心過於靠前,在抵腰射擊的時候很難控制子彈散布。

采用導氣式原理,發射M1908R型7.62毫米帶底緣槍彈,由安裝在槍身上方的47發彈盤供彈,這也是DP輕機槍的典型辨識特征,槍口初速840米/秒,最大射程3000米,表尺射程1500米,有效射程800米,理論射速600發/分,戰鬥射速80~90發/分。

二戰中,DP輕機槍的主要對手就是德軍裝備的MG-34和MG-42輕機槍,雖然紅軍將DP輕機槍稱之為MG-42的克星,不過那明顯是自賣自誇,實際上,在實戰戰鬥中,不要說采用彈鏈供彈,在作為輕機槍使用的時候,使用50發彈鼓供彈的MG-42也足以憑借其高射速壓制DP輕機槍。

不要說MG-42這種革命性的通用機槍,即便是與ZB-26,也就是捷克造比,DP也並不是多麽出彩,只能說表現還行。除了抵腰射擊不方便之外,DP輕機槍連續射擊後會因槍管發熱致使槍管下方的回膛彈簧受熱而改變效能,影響武器的正常工作,在臥姿射擊尤其是在沙地上的時候,槍口噴出的火藥氣體容易濺起大量的塵土,不僅容易遮擋射手視線,而且可能暴露目標。

二戰中蘇聯也對DP進行了改進,其中最重要的就是DPM,相比DP,DPM輕機槍在機匣後端配用彈簧緩衝區,加裝厚管壁重槍管,在仍然可以使用彈盤供彈的同時,還可以使用專門的金屬彈鏈,除了步兵型號,DP系列槍族還包括DA航空機槍、DA-2雙管航空機槍、DT坦克機槍、DTM改進型坦克機槍等。

抗戰中,隨著蘇聯對華軍售,DP輕機槍也開始裝備國軍的精銳部隊,也就是那些蘇械師,壓制日軍的十一年式輕機槍完全沒有問題。在韓戰中,中國軍隊大量裝備這種輕機槍,在山地作戰中足以與美軍裝備的BAR自動步槍抗衡。1953年,中國仿制了DPM,將其稱之為53式輕機槍,與DP輕機槍相比,其不僅可以迅速更換槍管,而且還增加了手槍式小握把。在當時,解放軍步兵班中配備一挺53式輕機槍,正副班長配備50式或者54式衝鋒槍,其余配備53式步槍,整體火力基本處於二戰水平,一直到56式槍族裝備才被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