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恒漢在蘭州地區的濃重情緣
說起冼恒漢與蘭州這片土地的淵源,那可謂是久長而深厚的。早在1955年,冼恒漢就已擔任蘭州軍區政委一職,從那時起,他就與這座城市以及整個甘肅地區結下了不解之緣。
彼時的蘭州,雖已成為西北重鎮,但依然保留著古老城池的風貌。城墻矗立,老街幽深,到處可見具有年代感的民居和店鋪。作為軍隊的高級長官,冼恒漢對這座城市自是再熟悉不過了。不論是城中的大小街巷,還是郊區的山川地貌,他無不了如指掌。
而更讓冼恒漢對蘭州情有獨鐘的,是這裏勤勞樸實的人民。作為一名從基層一步步成長起來的老革命,冼恒漢最懂得珍惜人民群眾對黨和國家的支持與厚愛。每當他走上街頭,看見那些操著地道蘭州話的百姓,他總會不由自主地露出欣慰的笑容。
就這樣,在長達22年的任職期間,冼恒漢幾乎將整個青春年華都耗費在了這座城市。而當他再加上擔任西北軍區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的5年時光,他在蘭州地區的工作足足達到了27年之久。可以說,冼恒漢已然將這裏視作了自己的第二故鄉。
甚至在1967年開始主抓"支左"工作後,冼恒漢對甘肅各地都是了如指掌。1968年,當他升任省委第一書記蘭革委主任後,全面主持甘肅的地方工作,他對於改善當地人民的生活環境更是竭盡全力。
他深知,甘肅這片土地貧瘠而寸草不生,全靠人民群眾吃盡了苦頭。因此,冼恒漢積極推動了一系列扶持農業發展的政策,希望能讓當地群眾豐衣足食,不再依賴國家的救濟糧食。他組織人力物力,大興修水利,拓展耕地面積;同時積極引導人民參與種植業和養殖業,努力擺脫長期以來的溫飽困境。
冼恒漢對改善人民生活的誠摯願望,也可從他一段小小的經歷中體現。1976年,他曾專程前往通渭縣蹲點數月。這個享有"甘肅最窮縣"盛名的地方,到處是荒山禿嶺,連草都不見一棵。眼見當地老百姓陷入了水深火熱的困境,冼恒漢深有感觸,當即提出了植樹種草、修整梯田等十項措施,並積極協調各方力量幫扶當地脫貧致富。
可見,冼恒漢之所以對蘭州地區情有獨鐘,是因為他與這裏的群眾有著無比深厚的感情紐帶。這份感情,既源於長期的工作生活,更因為他對人民利益的高度重視與無私奉獻。正是這種對家鄉的眷戀與不舍,讓他與這片土地結下了無法割舍的濃重情緣。
冼恒漢為當地農村發展付出心血
雖說冼恒漢在甘肅地區留下了濃重的情緣,但他同樣也為當地農村的發展傾註了大量心血。作為一名老革命,他渴望看到這片貧瘠之地的面貌煥然一新,人民群眾的生活條件得到根本改善。
在他主政期間,農村發展可謂是重中之重。冼恒漢深知,要讓農村真正富裕起來,單靠國家的投入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引導他們自力更生。因此,他提出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發展措施,並親自督促落實。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植樹種草"的號召。甘肅省絕大部份地區氣候幹旱,土地貧瘠,冼恒漢意識到,如果不能改善生態環境,農村的發展就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於是,他親內建頭在當地大力推廣植樹種草,修建梯田等舉措,並號召軍民一起加入。有了成片的綠地和梯田,不僅能夠fixed土壤流失,更為發展農牧業奠定了基礎。
除此之外,冼恒漢還大力倡導發展養殖業,鼓勵農民利用自家的空閑勞動力養殖牲畜、家禽、甚至是蠶桑等,以改善家計。在他的推動下,甘肅各地的養殖業應運而生,為無數農村家庭帶來了可觀的收入。
在為農村發展操勞的同時,冼恒漢對甘肅這片土地的熱愛之情亦與日俱增。他痛惜當地老百姓長期以來生活在貧困潦倒的環境中,因而懷著一顆赤子之心,希望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改變這一切。
作為一名曾在基層工作過的老同誌,冼恒漢與人民群眾的感情紐帶自是格外親密。他時常掛念著那些在寒酷氣候下勉力度日的農民,自己親眼見證了他們的艱辛與堅韌,因而更加體會到要讓他們過上好日子的迫切性。
曾有一次,冼恒漢察看到有些地方在實施他的政策時效果並不理想,不由得感到萬分遺憾。他立刻組織力量對癥下藥,並鄭重許下"一定要讓通渭百姓過上好日子"的承諾。可惜,由於種種原因,他離開工作崗位時,這一諾言尚未完全兌現,讓他對此頗有不安和內疚之感。
雖然冼恒漢懷揣著最真誠的願望,為甘肅人民建立了諸多汗馬功勞,但作為主政者,他的工作中也難免會存在一些疏忽失誤。曾有人指出,在他擔任甘肅省委書記兼省革委會主任長達10年的任期內,他的工作成績是喜憂參半的。
一方面,那些惠及農村的改革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解決了許多當務之急;但另一方面,由於受制於當時的體制環境,冼恒漢的部份做法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急功近利傾向。這就導致,盡管從整體上推動了農村的發展,但仍有不少問題尚未徹底解決。
正是由於客觀原因的種種制約,讓冼恒漢的工作存在瑕疵和遺憾,也讓他在今後歲月中,不得不為此承受一些非議與責難。但歸根結底,他的出發點和用心還是值得肯定的。一個人的工作永遠難以盡善盡美,更何況是主政一方的高級領導。評判一個人是非,不能拘泥於一時,而應該從全域出發。
被突然免職,等待重新安排
在冼恒漢的工作生涯中,1977年6月無疑是一個重大轉折點。就在那一年,他因為一些工作問題而遭到免職,從此離開了甘肅這片自己紮根近30年的領導崗位。
此前,冼恒漢一直是甘肅省委的一把手,作為省委書記和省革委主任,他兼管全省工作。在他的主政期間,甘肅各地的農村建設與人民生活有了長足進步,他也為此贏得了不少好評。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1977年的一個普通的日子裏,上級突然下達命令,免去了冼恒漢一切領導職務。
對於這個決定,冼恒漢自己也是一籌莫展。作為一名從基層一步步成長起來的老同誌,他從未想過有一天會被如此"摔下馬"。盡管按照組織原則,他不得不服從這一決定,但對於離開自己紮根近30年的工作崗位,他心中難免五味雜陳。
就這樣,冼恒漢被迫放下了手頭的一切工作,拎著行李來到北京,開始了漫長的等待新的工作安排。他完全沒有想到,自己會在這裏足足等待5年之久。
在這5年的時光裏,冼恒漢過著相當清閑的日子。他遊蕩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對這座都市的點點滴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偶爾還會結伴同行,和一些老戰友老首長聚在一起,或是切磋工作體會,或是閑聊生活趣事。
然而,盡管日子過得清閑自在,冼恒漢內心深處卻始終牽掛著甘肅這片他深耕多年的家園。在離開之前,他甚至專程拜會了王震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征求他們的意見。這些老人雖然都極力安慰他"時過境遷,問題已不攻自破",但冼恒漢依舊忐忑不安。他萬萬沒想到,離開工作崗位後的5年時光,竟會給他帶來如此巨大的刺激和打擊。
時值1982年底,一紙上級通知再次打破了冼恒漢寧靜的生活。通知上寫道,要求他回到蘭州解決所謂的"歷史遺留問題"。看著這仿佛呼之欲出的字眼,冼恒漢心中五味雜陳,難以言喻。在接下來的日子裏,他將不得不面對全新的命運考驗。
回到蘭州解決"遺留問題"
1982年底,冼恒漢終於得到上級的新安排:他需要回到蘭州,解決自己在主政甘肅期間遺留下來的一些問題。盡管對於這一安排的具體內容並不十分了解,但冼恒漢還是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動身踏上了前往蘭州的征程。
當他再次踏上這片熟悉的土地時,看著眼前依舊貧瘠的田野和幹涸的河道,他不禁感慨萬千。那些在他主政期間曾經孕育過的發展希望,如今看來依舊只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夢想。
抵達蘭州後,冼恒漢被當地有關部門妥善安排,租住在一處樸素的小房子裏。他知道,接下來的日子裏,自己將不得不獨自面對各方質疑與指責,想辦法解決那些被視為"遺留問題"的棘手難題。
為了全面了解問題的來龍去脈,冼恒漢開始了漫長的調查存取。他走遍了甘肅各地,同曾經的下屬和普通群眾進行廣泛接觸,仔細聽取他們對於自己當年工作的種種評價和意見。從昔日的戰友口中,他得知了很多自己此前所不知曉的情況;而面對老百姓的質疑與責難,他更是無言以對。
正是透過這一輪全面深入的調研,冼恒漢才意識到,在他主政甘肅期間,自己確實存在一些做法和決策是非常片面和單一的。比如,為了推進農業生產,他曾大張旗鼓地號召人民群眾到處開墾荒地、修建水利。但由於當時沒有考慮到長遠發展,這些舉措也造成了不小的生態破壞。
類似的"遺留問題"還有很多,比如對工人階級和知識分子的部份政策得不到貫徹執行,社會秩序管理失控等等。這些積壓已久的矛盾和問題,早已讓人反感不已,冼恒漢如今不得不一一加以解決。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冼恒漢下定決心要盡可能彌補自己的過失。他一方面主動低頭認罪,誠懇道歉,希望借此獲得群眾的原諒;另一方面也竭盡全力想方設法加以補救,力圖把事情處理得圓滿。
不過,解決這些歷史遺留問題的過程可謂是漫長而艱辛的。有時候,需要周旋於諸多矛盾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有時候,又得四處奔走,與各級部門進行協調溝通。每每想到這一切的起因都是自己當年的失察,冼恒漢就感到前所未有的自責與痛心。
就這樣,在蘭州安頓下來的5年裏,冼恒漢幾乎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這項艱巨的任務中去。可以說,這是他用來彌補遺憾、贖回罪過的最後一搏。而就在這一過程中,他也付出了相當沈重的代價。
在甘肅渡過晚年生活
經過了近5年的艱辛努力,冼恒漢終於基本上完成了解決那些"歷史遺留問題"的艱巨任務。上級對於他的工作表現也給予了充分肯定,決定讓他就此在蘭州安度晚年。
對於這一安排,冼恒漢雖然感到有些無奈,但也深知自己已年過古稀,身體狀況也越來越每況愈下,確實不適合再外調他任。況且,他也希望能在這片自己紮根數十載的土地上,靜靜地看著這裏的一切重拾生機。
1987年,冼恒漢徹底結束了工作崗位,開啟了他在甘肅的晚年生活。盡管已然退休,但他依舊保持著作為一名共產黨人應有的奮鬥精神。白天,他會定期到街道上散步,和老同誌老戰友們聊天侃理;夜晚,則會潛心鉆研一些理論著作,保持對時事的關註。
這一時期,冼恒漢的生活相當樸素。他所住的那間小房子雖然陳舊簡陋,但對於一個人的生活來說也是綽綽有余了。他每天做著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晾曬衣物、整理屋內衛生、清掃庭院,一切都親力親為。有空閑時,冼恒漢也會親自下廚,為自己燒制一些清淡的家常菜肴。
除了生活上的自理,冼恒漢更是把大部份精力都投入到了寫作之中。作為曾在甘肅任職長達30年的老領導,他對這裏的歷史文化有著獨到的見解和體會。因此,他決定利用手頭的素材,將自己這些年的所見所聞統統記錄下來,留給後人一份寶貴的史料。
冼恒漢在晚年寫就的這部巨作,包括多個分冊,內容豐富翔實。他從甘肅的自然環境人文地理著手,娓娓道來這裏悠久的歷史淵源;又寫到了這裏曾經的貧困落後面貌;再敘述自己主政時期為振興這方水土付出的種種努力;最後對今後發展前景進行了展望和期許。可以說,這部作品集中體現了冼恒漢對於甘肅這片土地的無限眷戀與關註。
此外,在閑暇時光裏,冼恒漢還熱衷於與老友切磋理論問題,或是結伴遊覽附近的名勝古跡。他最喜歡的就是在蘭州黃河邊的母親河大橋上漫步,遙望著滾滾流淌的母親河江水,再回想起自己的風風雨雨。
就這樣,冼恒漢在蘭州度過了將近10年的晚年時光。盡管年事已高,但他依舊保持著對生活的熱情,對這片家鄉的眷戀之情亦是與日俱增。直到1997年7月,冼恒漢在蘭州離世,享年89歲高齡。在他的身後,留下的是對這片土地無限的眷戀與深情,以及為之操勞數十載的豐功偉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