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問爺爺:
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之後,為什麽沒有第六次戰役了?
爺爺說:
防守方的優勢很大,誰想推進都很困難。
第一,李奇微的磁性戰術,對我軍造成困擾
抗美援朝三次戰役結束後,誌願軍已經非常疲憊,漢城又是敵軍的大本營,根本沒有群眾基礎,美韓軍損失也遠沒到傷筋動骨的程度,漢城地形較為平坦,不利於誌願軍穿插作戰,天時地利人和均沒有,不得不放棄漢城。
在李奇微的磁性戰術面前,誌願軍的第四次和第五次戰役損失較大,短促突擊戰法難以為繼,在美軍的武器裝備、後勤保障和海空軍優勢下,改以坑道戰防禦為主,同時防備登陸,輔以適當的進攻,第六次戰役的計劃取消,改為更好的冷槍冷炮和坑道戰術。
第二,誌願軍成長了,敵人也成長了
韓戰剛開打的時候,美軍除了技術兵種,都是新兵,老兵大多已經退役了。
打了三年,新兵也練成老兵了。
敵人從前3次戰役時的望風而逃,變成能在陣地前硬抗我軍的進攻了。
結果就是,敵人獲取戰場的態勢感知大大加強,誌願軍穿插戰術被大大削弱。
而且,美軍也學會穿插包圍戰術了,誌願軍進攻,美軍反向沖鋒穿插包圍,美軍有空軍和裝備優勢,被包圍後也不慌了,有源源不斷的補給,甚至還能把傷病員空運到日本治療。
第三,後勤
從頭到尾,北韓戰場的制空權一直在聯合國軍手裏,所謂米格走廊是在中朝邊境新義州上空,後勤運輸線一直不安全。
第三次戰役後,我們過於樂觀,要將聯合國軍趕下海,其實隨著戰線的拉長,我軍隨時有被切斷補給線的危險。
第四次和第五次戰役之後,我軍意識到,美軍沒那麽好打,所以叫停六次戰役轉入陣地防禦。
誌願軍已經竭盡了全力,要是能把美軍趕下海或者全殲幾個師,那肯定是一件大好事兒,也有巨大的政治意義,但我們的戰士真得打不動了,穩住38線就已經極為不易了。
第四,空軍
蘇聯出動空軍入朝,基本維持在2-3個殲擊航空兵師+2個高炮師組成的航空軍規模。
米格走廊只能到平壤-元山一線,因為中朝沒辦法在北韓境內修建機場,米格的作戰半徑只能保護那一小段空域。
第五,美軍也打不動了
美軍算過一筆賬,韓戰的花費和整個二戰差不多,傷亡也比二戰任何一場戰役都要大。
美軍要考慮性價比,他要繼續擴大戰果就需要再下本錢,就需要死更多的人,而他的戰略重點始終在歐洲。
麥克阿瑟曾經口出狂言,要擴大韓戰,立馬被杜魯門給開了。
實際上,雙方在不想遭受更大損失的情況下,也就只能這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