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新聞
:
就日本準航母「出雲」號被無人機突破偷拍,日本防衛相承認這是嚴重安全事故。吳先生,您對此怎麽看?無人機帶來哪些情偵挑戰?
特約評論員 吳蔚 : 「出雲」號被偷拍事件在我看來更像是一起常見的「黑飛事件」,轉譯一下就是民用無人機飛友在敏感的軍事管制區操作無人機,拍攝了一些敏感素材。這屬於軍事泄密範疇的敏感事件。
當然,現在日本正處於和平時期,「出雲」號這東西也談不上有多先進,透過開源情報資訊基本上就能把它研究得大差不差。只是軍港畢竟是軍事管制區域,民用無人機未經允許輕易越頂航拍,確實讓日本方面驚出一身冷汗。這萬一有人將無人機稍作改裝,朝「出雲」號精密儀器紮堆的艦島上丟幾個燃燒瓶,這玩意兒恐怕就得「住院治療」好一陣子。
無人機「黑飛」是全世界的共同挑戰,在相關領域,針對「低慢小目標」的主被動防禦手段已經成為顯學,各類針對性產品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我舉一個最直觀的例子,處於戰時條件下的俄羅斯。前不久,我有幾位朋友去莫斯科旅遊順帶圍觀了一下勝利日閱兵。在慶典的這段時間裏,身處莫斯科城中央的核心區域,你開啟手機會發現GPS導航出現了非常嚴重的誤差,你明明走在A街道上,手機卻顯示你在B路口原地不動。這就是一種非常典型的無人機對抗手段,俄羅斯安全部門透過對制電磁權的掌握,幹擾了無人機導航最依賴的GPS通訊鏈路。當然,這只是一種「軟殺傷」手段,還有更硬的手段。那就是俄羅斯國防大樓樓頂24小時處於值班狀態、雷達開機、導彈、炮彈待機的「鎧甲」彈炮合一防空系統。這類「硬殺傷」手段能有效防止無人機出現在敏感區域上空,一旦出現了就開火把你掃下來。
但正如我前面提到的,「防空防空,十防九空」。隨著無人機系統的全面普及,防空博弈的烈度前所未有的提升。要想真正防住無人機,僅僅防住「最後一公裏」恐怕是不夠的,更要在源頭上想辦法。比如針對敵人無人機產能的打擊,針對敵人無人機相應部隊的成建制摧毀,又或者透過電子戰對抗的方式徹底壓制相關空域,誰的無人機都別想飛了。
直新聞 : 就無人機在全球兩場大規模戰事中的大規模套用,美國【華盛頓郵報】發表社論總結所謂「緊急防空教訓」,質疑美國牽頭北約紅海護航行動,猶如大炮打蚊子。您對此又怎麽看?
特約評論員 吳蔚 : 從俄軍「匕首」襲擊基輔響起淩厲的防空警報,到導彈劃破阿克薩清真寺的天空,再到疲於應對錯漏頻出的北約紅海護航艦隊,過去一年時間恐怕是人類現代戰爭史上,防空博弈最為激烈的一頁。都說「防空防空,十防九空」,人類的軍事科技日新月異,卻依然沒有誰有絕對把握敢拍著胸脯說:我的天空萬無一失。以色列當局那句「成功攔截了99%伊朗來襲目標」的單方面吹牛,懂行的朋友都會一笑置之。
美報這篇社論,將大家的目光再次導向紅海。聲勢浩大的北約護航艦隊在這片海域苦戰數月,在「披堅執銳」宣傳包裝下的是德國、丹麥海軍艦艇的先後出糗。德國海軍「黑森」號護衛艦發射的「標準-2」防空導彈差點把美軍大哥的無人機幹下來了,幸虧導彈的可靠性出了問題沒有釀成大禍,德國艦長的臉色可想而知。丹麥這邊廂也很拉胯,在與胡塞武裝的一次鬥法中,一艘丹麥護衛艦的雷達與射控系統出現宕機,導致防空導彈遲遲無法發射,最後依靠兩門76毫米艦炮,打了上百發炮彈才將胡塞無人機摧毀,丹麥艦長的臉色不難想象。
美報社論倒沒有披露這些北約的尷尬時刻,而是扭頭算了一筆經濟賬:北約護航艦隊平均需要發射兩枚「標準-2」導彈才能攔截一架胡塞無人機。我查了一下,美國前國防部官員公開的數據顯示,一枚「標準-2」的采購單價大約是210萬美元,法國海軍發射的「紫苑15」一枚的單價也大致是200萬美元左右,那麽胡塞武裝這邊的無人機是一個什麽價格呢?2000美元到2萬美元不等。也就是說,如果將丟出去的武器都換算成美元的話,北約艦隊也可以稱之為「血虧艦隊」。美國海軍作戰部長國會聽證時承認,美方展開護航行動以來的軍備消耗已達10億美元。
另一方面,我有必要介紹另一種更專業的視角。那就是從軍事運籌學的角度出發,防空作戰的效費比並不只計算來襲彈藥與攔截彈藥之間的價格比,更要嚴格衡量萬一防空作戰失敗,防守方承受損失的價格。從這個意義上看,雖然北約艦隊打出去了幾百上千萬美元的導彈,但是它們有效保護了價值上億美元的艦隊乃至無法估價的美西方商船隊伍與航運路線,那麽在這樣的語境裏,這筆錢就是劃算的。
用這套邏輯去看,以色列人用「大衛投石索」、「鐵穹」防空系統以一種對天發射美元的方式保衛耶路撒冷與特拉維夫的天空,其實也是劃算的。俄烏沖突中,基輔與莫斯科之間的防空博弈也是這麽一套邏輯。
當然,要從更大的軍事效費比出發去衡量戰爭的總開銷,無人機這種四兩撥千斤的非對稱戰法確實是所有國家都很頭疼的。要知道,軍事總賬本裏需要耗費資源的條目非常多,如果防空作戰吃掉了大量資源,那麽挨餓的其他作戰種類必然會將惡果體現在具體的戰場正面。因此,一種更廉價高效的無人機對抗模式勢在必行。
作者丨吳蔚,直新聞高級主筆,深圳衛視【直播港澳台】特約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