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形同戰列艦的海上要塞——德拉姆堡,是如何英勇抵抗日軍進攻的?

2024-03-01軍事

在太平洋的波濤中,隱藏著一個傳奇故事,它關於一座形同戰列艦的海上要塞——德拉姆堡。這座要塞如同一頭沈睡的巨獸,安靜地躺在水面之上,它的故事充滿了懸念和英雄主義,訴說著一段史無前例的抵抗。

夜幕降臨時,德拉姆堡要塞的輪廓在月光下愈發清晰,寧靜的海面上,突然響起了炮火的轟鳴。這是戰爭的號角,也是德拉姆堡要塞抵抗敵人入侵的開始。在這場戰鬥中,要塞和守軍將展現出怎樣的勇氣和決心?它們又將如何影響這場太平洋戰爭的行程?

建築與設計

德拉姆堡要塞位於菲律賓的巴丹半島,是美國在20世紀初期為加強其在太平洋地區的軍事力量而建造的一系列要塞中最為引人註目的一個。這座要塞的設計理念獨特,其整體外觀酷似一艘巨大的軍艦,靜靜地矗立在海中,仿佛隨時準備著迎接敵人的挑戰。面向著浩瀚的南海,背靠著風光旖旎的馬尼拉灣,德拉姆堡要塞不僅是一座軍事防禦工程,也是人類智慧與大自然景觀完美結合的傑作。

要塞的全長達107米,寬44米,從海平面上升起12米,如同一艘巨艦準備出航。但它的獨特之處不僅僅在於其外觀設計,要塞的真正力量隱藏在其幾乎不可摧毀的結構之中。整個要塞被厚重的鋼筋混凝土所包裹,外壁的厚度在7.6米到11米之間變化,而頂部的平均厚度也達到了6.1米,這樣的設計使其能夠抵禦任何當時已知的攻擊方式。在一些被認為相對薄弱的區域,設計者們還進一步增加了76毫米至102毫米厚的鋼板加固,確保了要塞的防禦能力更加牢不可破。

除了這些顯而易見的防禦措施之外,德拉姆堡要塞下方還隱藏著約十米深的地下結構。這一部份包含了生活區、彈藥庫、發電機房以及指揮中心等多個重要設施,既確保了要塞日常運作的需要,也為守軍提供了一個在遭受攻擊時的避難所。地下結構的存在大大增強了要塞的生存能力,即便是在地面部份受到重創的情況下,守軍也能繼續在地下進行抵抗,直到援軍到來。

武裝與防禦

在德拉姆堡要塞的構築中,其武裝配置堪稱精心之作,尤其是那兩座位於要塞頂部南北端的14英寸雙聯裝炮塔,分別名為「羅伯茨炮台」和「麥克雷炮台」。這兩座巨炮炮台,以其雄偉的姿態和強大的火力,成為了要塞防禦體系中最為顯眼的標誌。炮塔內部裝備的是美國制造的14英寸(356毫米)主炮,這種大口徑火炮能夠發射重達1400磅(約635公斤)的炮彈,射程達到了驚人的23公裏,足以覆蓋周邊海域和接近的陸地目標,對任何試圖接近要塞的敵人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除了這兩座主炮炮台外,德拉姆堡還精心布置了「雅息特炮台」,配備了M1917型高射炮和若幹高射機槍。這些高射炮和機槍構成了要塞的防空網,專門用於對抗空中目標。M1917高射炮尤其值得一提,它是一種專為反飛機設計的火炮,能夠向空中發射致命的炮彈,保護要塞不受敵機的騷擾。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這些高射炮和機槍的配置,確保了要塞能夠有效應對低至中高度的空中攻擊,為要塞的守軍提供了強有力的空中防護。

這些武器系統的設計和部署,展現了美國陸軍工程兵在軍事工程方面的高超技藝。每一項配置都經過精心計算,旨在確保要塞在遭遇攻擊時能夠提供全方位的防護。14英寸的主炮可以遠距離打擊敵人,防止敵軍靠近;而高射炮和機槍則構成了密不透風的防空火網,使得空中單位難以突破要塞的防線。此外,這些武器不僅僅是單獨操作,它們之間還能夠相互支援,形成交錯的火力網,大大增加了防禦的效果。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考驗

隨著1941年末日軍對珍珠港的突襲和對東南亞的迅速侵略,太平洋地區的戰局急轉直下,德拉姆堡要塞迎來了它建成以來最為嚴峻的考驗。位於菲律賓的這座軍事要塞,由於其戰略位置的重要性,成為了日軍進攻的關鍵目標之一。1942年初,日軍開始對菲律賓發動全面攻勢,德拉姆堡要塞也成為了他們重點攻擊的物件。

面對日軍的猛烈炮擊,德拉姆堡要塞的守軍展現了難以置信的韌性和堅定的抵抗意誌。盡管日軍的火力強大,持續不斷的炮彈落在要塞周圍,引發了巨大的爆炸和煙塵,但要塞依然堅守著它的位置,沒有被迫屈服。要塞內的士兵們,依靠著堅固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和事先準備的防禦措施,承受著敵軍的轟炸和炮擊,同時也準備著反擊。

在這場攻防戰中,德拉姆堡要塞的炮台發揮了關鍵作用。14英寸的主炮塔,「羅伯茨炮台」和「麥克雷炮台」,在這個關鍵時刻全力開火,對日軍的進攻位置進行了激烈的轟炸。炮彈穿越天際,向著日軍的集結地和進攻路線傾瀉而下,造成了巨大的殺傷和混亂。這些炮塔的火力展示了德拉姆堡要塞防禦體系的強大和精準,盡管面對重重困難,它們依然能夠對敵軍造成有效的打擊。

同時,要塞的防空系統也被推到了極限。隨著日軍空中力量的介入,德拉姆堡的高射炮和機槍開始對抗試圖轟炸要塞的敵機。空中和地面上的交火,構成了一幅戰爭的慘烈圖景。高射炮的爆炸雲和飛機的尾焰交織在一起,成為了那個時代沖突的直觀寫照。

盡管日軍的攻勢猛烈,德拉姆堡的守軍卻以其堅不可摧的防禦和有力的反擊,展現了他們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在持續的圍攻和重大損失下,要塞仍然堅持戰鬥,沒有輕易放棄任何一寸土地。這段歷史成為了德拉姆堡要塞傳奇故事的一部份,體現了在極端條件下人類和工程的極限。

英勇的抵抗與無奈的投降

在1942年5月5日的夜幕之下,科列治多島的天際被緊張氣氛所籠罩,隨著日軍對島上的德拉姆堡要塞發起了決定性的登陸作戰,戰火再次燃起。德拉姆堡要塞,這座在之前戰鬥中證明了其堅不可摧防禦力的軍事要塞,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日軍的登陸行動是精心策劃的,他們的目標是一舉突破要塞的防線,確保對島嶼的完全控制。

在這一夜,德拉姆堡要塞的炮火再次亮起夜空,盡管它們給予了日軍以強烈的壓制,但面對數量龐大、準備充分的進攻部隊,要塞的守軍開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日軍的船只一波接一波地靠近岸邊,登陸艇在炮火的掩護下解除安裝士兵,這些士兵迅速組織起來,向要塞的防禦線發起攻擊。

美軍守軍在這場激烈的戰鬥中展現了頑強的抵抗。他們利用要塞的每一寸土地,進行著毫不妥協的防守。每一輪炮火都是對侵略者的有力回應,每一個陣地都見證了守軍的堅持和勇氣。然而,隨著戰鬥的持續,日軍的壓力逐漸增大,美軍的抵抗雖然英勇,但在彈藥和物資逐漸耗盡的情況下,局勢開始變得不利。

戰後的評價與遺產

長達五個月的激烈戰鬥中,盡管要塞被敵方炮火命中高達593次,但它如同一座巋然不動的山嶺,堅固地聳立在太平洋的波濤之上。這種堅韌不拔,不僅使得要塞本身未遭受到致命的破壞,更為驚人的是,駐守在此的守軍竟然無一人因敵方炮火而陣亡,這在當時的戰爭中可謂是一個奇跡。

德拉姆堡要塞不僅保全了自己和守軍的安全,而且還給敵人造成了重大損失。在這場看似不平等的戰鬥中,日軍損失了25門火炮,這對於進攻方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打擊。更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德拉姆堡要塞的強大火力和堅固防禦,即使是日本海軍,也不敢輕易靠近這座讓他們頭疼不已的要塞。這座要塞,像一頭沈睡的巨獸,靜靜地守護著它的領土,令所有企圖侵犯的敵人望而卻步。

對於日軍來說,德拉姆堡要塞無疑是一塊硬骨頭。即便是在最終攻占了要塞,日軍仍然對這座要塞心有余悸。他們在後來的評價中表示,「德拉姆堡是我們揮之不去的麻煩」,這不僅是對要塞防禦能力的認可,也是對守軍堅持不懈抵抗精神的肯定。德拉姆堡要塞及其守軍,以其頑強的抵抗和不屈不撓的精神,贏得了敵人的尊重,也為自己刻下了不朽的篇章。

在戰鬥的最後階段,即便是在接到投降命令之後,德拉姆堡要塞的守軍仍舊展現出了他們的堅定和勇氣。他們沒有選擇無條件屈服,而是決定在日軍正式接收要塞前,徹底破壞了要塞內的所有火炮,並毀壞了所有的發射藥。這一行為,雖然是在戰爭即將結束之時,但卻充分展現了守軍至最後一刻都不放棄的決心和勇氣。他們透過這種方式,確保了這些武器不會落入敵手,被用來對付自己的同胞。

美軍士兵在德拉姆堡基地射擊M240B機槍[J].兵器知識,2019,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