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100噸的中國空間站到底誰來造?一家單位可不夠,要上千家!

2024-02-29軍事

這是一個個看似平凡的數據,

卻隱藏著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透過這些數據,

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國,

洞察中國經濟的「意想不到」。

在距離地球400公裏的浩渺宇宙,我們的太空家園——中國空間站正環繞地球飛行。建造空間站不僅推動了多項科學技術的進步,其中更蘊含著巨大的創新潛力。今天的數據洞察,我們就看看來自太空的新質生產力。

神舟十七號乘組已在軌工作四個多月,各項科學實驗正在按計劃推進中。他們駐留的中國空間站,由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五個模組組成,總重量接近100噸,相當於67輛小轎車的重量。

內部人員駐留空間大約有110立方米,換算成2.5米高的住房,那麽它的面積是44平方米,為了建造這44平方米,科研人員用了數千台(套)的器材。

看,這個在太空中載著航天員「行走」的機械臂有10米長,它可以輔助航天員出艙、抓取二十多噸重的艙段。看似簡單的結構,卻是由1.8萬個零部件組成。上百人的團隊寫了50萬行程式碼,才讓機械臂擁有了在空間站艙壁上自動巡檢的能力。一只「手臂」,就能看出整個空間站的精細復雜。

零件多,誰來造?顯然靠一家是不夠的。中國空間站工程的研制涉及14大系統及上百個分系統,參與單位上千家。

空間站在太空飛行需要「翅膀」來提供能量,它就是柔性太陽翼。空間站上最大的柔性太陽翼展開面積超過138平方米,相當於兩個羽毛球場地大小。為了讓它和實驗艙段一起裝進火箭,航天人一呼百應搞創新,采用了超薄型輕質復合材料,使柔性太陽翼全部收攏後厚度只有18厘米,與一部手機的長度相當。用創新解決了大面積太陽翼如何裝進火箭發射的難題。

作為科技最密集、創新最活躍的科技工程之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共取得4000多項發明專利,已在空間站開展60多項空間科學和套用任務並取得成果,極大促進中國科技水平整體提升。(總台央視記者 崔霞 吳天白 文為明 張昊)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套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