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術勝利,戰略失敗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沖突已經持續了一年多,關於襲擊黎巴嫩以及報復伊朗的計劃正在醞釀中。盡管看上去以色列在這場潛在的第六次中東戰爭中似乎占了上風,背後的美國卻並不熱心。以色列面臨的困境遠不止於此。現在的局勢是以色列與美國都陷入了一個「戰術上頻頻獲勝,戰略上卻接連失利」的難題,這根本是以色列此戰根本不該打和也打不起的道理。
內塔尼亞胡的兩難抉擇
前幾天,以色列的總理內塔尼亞胡聲稱,他們正在七條戰線上發力。從表面來看,這顯得以色列的軍力和決心非常強大。實際上,這種多線作戰的重大壓力正在迅速消耗著以色列的資源。戰爭不僅僅取決於一個國家的武器裝備,還與其人口規模、工業制造能力,以及政治和經濟的穩定性息息相關。俄烏沖突已經持續了這麽久,俄羅斯的影響仍然微弱,這就是明證。
以色列究竟是個怎樣的國家?其人口不足九百萬,雖然經濟較為發達,卻高度依賴進出口。內塔尼亞胡在政權中穩坐多時,然而近年來接連遭遇司法訴訟的麻煩。在沖突爆發的前夕,他因想推進司法改革而引發各派系的強烈反對。如今,內塔尼亞胡的力量似乎並不是對抗捉襟見肘的好選擇。
內外壓力的雙重夾擊
以色列經濟遭遇重創,社會精英紛紛外逃,這完全是多條戰線作戰的結果。而更致命的是,原本在國內進行生產和建設的主要力量被迫參戰,導致生產力下降。一年多的時光過去,國內的生產停滯,私人消費顯著下滑,外對以色列投資意願也驟減。有分析師預測,2024年以色列將面臨超過六萬家企業關閉的局面。即便是德國這樣的國家,每年有幾萬家企業倒閉,也會引起經濟的蕭條,以色列所承受的壓力不言而喻。
面臨的人才流失危機
在人才方面,大量高智力人才和高科技領域的核心人物失去了對以色列未來的信心。有位諾貝爾獎得主警告內塔尼亞胡政府,如果不盡速與各方達成停火協定,以色列各領域的創新基礎很可能會被完全摧毀。同時,安全問題也是一大隱憂。
戰爭的巨額支出
要想打贏這場戰爭,以色列必須付出巨額代價。根據中央銀行的數據顯示,每周的戰爭支出接近六億美元。剛開始時,以色列高喊著人多、錢多、物資儲備充足,但經過哈馬斯、真主黨及伊朗的頻頻打擊,甚至連用來進口的港口都因胡塞武裝封鎖而陷入困境。而如果真的和黎巴嫩或伊朗正式開戰,以色列的穩定局面只會進一步惡化。
借鑒烏克蘭的教訓
烏克蘭的現狀就是借鑒的明證。在俄烏沖突進行兩年多後,烏克蘭幾乎成了一片廢墟。年輕勞動力幾乎在戰場上隕落,國內基礎設施和經濟體系受到重創。在澤連斯基的領導下,大量國有資產被美國收歸。即使沖突如今結束,烏克蘭人民也難以看見未來。
總結
戰鬥仍在繼續,內塔尼亞胡似乎只能選擇繼續忍耐,進一步擴大戰爭規模,甚至逼迫美軍出手。如果美軍無能為力,那麽,以色列的未來將更加無法預料。美國也面臨著失去長久以來「世界霸權」的風險。只有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才能更加清晰地看到戰爭背後的真實代價和復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