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澳媒:歐洲在「自決」與「依美」之間搖擺

2024-04-10國際
參考訊息網4月10日報道澳洲「珍珠與刺激」網站4月6日發表柏德烈·勞倫斯的文章,題為【歐洲身份危機】。全文摘編如下:
非理性的恐俄癥、在烏克蘭的代理人戰爭、歐洲大陸作為歐亞大陸西翼天然位置的破壞、無中生有的俄羅斯擴張主義「威脅」、對以色列圍攻加沙的支持,這些也是從美國進口的東西,而歐洲發現自己正因為它們陷入危機。
歐洲人正在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問,我們是誰?我們把自己變成了什麽?我們永遠是美國聽話的下屬,聽從一切命令嗎?我們在21世紀變成了什麽樣子?
自冷戰中期以來,歐洲在兩種相互矛盾的沖動之間搖擺不定——維護自己的主權或屈服於對美國力量的無尊嚴依賴。戴高樂是最後一位堅定支持歐洲大陸獨立和自治的歐洲領導人。但戴高樂主義在今天的歐洲不過是一道微弱而遙遠的光。
歐洲與有意領導歐洲的美國之間的長期分歧如今明顯擴大了。前者捍衛的是戰後頭幾十年在整個歐洲大陸建立起來的社會先進國家的剩余物。後者準備拆掉它,引進一個美國版的軍工復合體,正如華特迪士尼公司將睡美人城堡帶到法國首都的郊區一樣。
自從美國開始意識到俄羅斯總統普京與他那順從的前任不同以來,在歐洲引發一場嚴重的身份危機,從此,歐洲面臨的選擇變得更加嚴峻。
首先,烏克蘭戰爭失利,美國對基輔政權的熱情明顯減弱。這使得歐洲只能自己處理家門口的爛攤子,而美國則可以按照其習慣「繼續前進」。歐盟不得不承諾在未來四年內向烏克蘭提供500億歐元「可靠和可預測的財政支持」。
其次,當勞·特朗普再次點燃了關於沒有美國的北約或北約解體的討論。沒有美國的北約在邏輯上是不可能的:北約不就是華盛頓在大西洋彼岸投射力量的工具嗎?
非常令人遺憾的是,沒有北約的生活這種令人愉快的想法甚至不是一個在中期可能實作的事情。但關於北約去向的對話已促使歐洲領導人思考。
法國總統馬克龍沒有收回他之前的說法,即歐洲必須準備向烏克蘭前線派遣地面部隊。懷有戴高樂情節的馬克龍說這些話時意在支持一個更加獨立的歐洲,有人對此表示認同。意大利外長安東尼奧·塔亞尼幾個月前接受采訪時說:「如果我們想成為世界維和人員,我們需要一支歐洲軍隊。」
這種想法可能過於輕率。直率的歐盟外交政策負責人博雷利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概述了「歐盟地緣政治議程上的四項主要任務」,其中第二項任務是「加強我們的防務和安全」,第四項任務是「繼續努力與關鍵夥伴、尤其是美國合作」。
這兩種說法在一定程度上自相矛盾。但仔細想想,他似乎只是一個直言不諱地表達現實政治的人物:歐洲可以隨心所欲地武裝自己;其現任領導人將使其成為美國帝權的附庸。
不難發現歐洲人對他們的領導人選擇的方向感到焦躁和不滿。你會發現他們當中有一種根本的願望,即摒棄一切冷戰式的敵意,過歐洲人的那種樸素和簡單的生活。民調顯示,大部份受訪者不信任美國。民調也記錄了類似的對「普京」的不信任,但這反映了歐洲主要媒體無情的宣傳力量,它們不斷地妖魔化俄羅斯總統,但同時歐洲人對歐洲作為歐亞大陸西翼的地位以及與俄羅斯相互依存的關系有著相當大的認同。
瑞士【時代問題】雙周報最近援引德國前官員、設計東方政策的關鍵人物埃貢·巴爾的話說:「我們的自決是與美國並肩而非對抗的。(但)我們不能因為美國不喜歡俄羅斯就放棄它。」這一說法能引起共鳴是因為大多數德國人——以及相當比例的其他歐洲人——強烈支持恢復與俄羅斯的友好關系,而美國或多或少地要求歐洲人放棄這種關系。
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賈南·加內什近日寫道:「誰認為選民會優先考慮重整軍備?幾乎沒有跡象表明選民願意為了獲得武器而接受福利主義社會契約的破裂。」(編譯 王海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