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美國值得為台灣出兵嗎?特朗普拋磚引玉,華盛頓「棄台論」再起

2024-08-29國際

美國國內的「棄台論」再起,美國一名智庫學者日前發文稱:美國政界人士高估了台灣的戰略價值,隨著大陸軍力的快發展,台灣島的地緣政治價值正在急劇下降,它並非是遏制中國大陸力量的軟木塞。這位美國學者還從成本、收益的角度做了核算,認為美軍「協防」台灣是一個「高風險,低回報」的行為。美國不能為了台灣而直接下場,沖到和大陸刀兵相見的第一線。

美國國內一直在談論戰時是否應該出兵「協防」台灣

這篇文章在美國國內引發了談論,現在美國戰略學界都在談論一個問題:台灣究竟值不值得「美國出兵」。當然所謂的「保台論」和「棄台論」都是相對而言的。美國國內的「保台論」聲音最大,但在他們看來,「協防」台灣是有前提的,台當局必須要在軍費投入、人員訓練上給力,如果台灣自己「鴕鳥」的話,美國戰時絕不會來。而「棄台論」也並非想象中的完全「撒手不管」。美國一些「棄台論」認為:既然「協防」台灣屬於成本、收益不對稱,那可以重新調整成本、收益模式,美國向台灣出售武器,讓台當局自己去打,進而消耗大陸。總之各有各的算計。下面就來看一下美國國內的爭論。

(一)美國國內「棄台論」聲音再起

月前,特朗普被美國媒體曝出曾在專訪中抱怨台灣不給美國交「保護費」,同時他還指出讓美軍「協防」台灣的現實困難性:台灣距離美國本土太遠,而距離大陸僅僅只有100多公裏,這讓特朗普認定:戰時「協防」很困難。事實上特朗普還有一個「潛台詞」:即使派兵協防的話,無論結果如何,美國都要為此付出巨大代價。

特朗普的這一言論曾在美國和台灣島內引發了軒然大波,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意味著美國國內的「棄台論」再起。過去美國國內也曾出現過「棄台論」,不過它們大部份都處於民間談論層面,很少有政治人物公開討論此事。唯一的一個例外就是希拉里,她和她的助手沙利文曾談論過「棄台」,不過後來也沒了下文。

美國的政治人物討論「棄台」在華府內部是非常敏感的,尤其是對像特朗普這樣的隨時都會大權在握的人而言,他在發表有關「棄台」言論時更會引發外界的談論。彭博社做了這麽一個評論:特朗普正以商人的角度重新審視過去美國和盟友所簽訂的「安全條約」,在他看來,有些不公平、拖油瓶的條約必須改,至於說過去美國所做的「安全承諾」,特朗普更不會受它們的約束。

從某種意義上講,日前特朗普的言論又掀起了美國國內的「棄台論」

鑒於華盛頓濃厚的「反華」氛圍,談論「棄台」似乎顯得格格不入,違背了所謂的「政治正確」。特朗普的這番言論從某種程度上講打破了「華府政治禁忌」,很快「拋磚引玉」的效果出現了。日前,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教授莊拿芬·卡弗利在「外交事務」網站上發表了名為「台灣謬論」的文章。他分析了當下台灣島在美國圍堵大陸戰略中的角色分量。他在行文中表露出對美國政學界人士普遍高估台灣島戰略價值的不以為然。在他看來當大陸的軍事實力已不可同日而語之際,台灣島的地緣戰略價值已微乎其微,它並非是遏制大陸力量的軟木塞。卡弗利還進行了成本-收益核算,指出「協防台灣」是「高風險,低回報」的行為,他直言:錯誤地「保護台灣」,其結果無異於是比疾病本身更糟糕的治療。

他在文章中是這樣寫的:一旦沖突發生,如果真的要「協防」台灣,美國將不得不動用戰機、軍艦和潛艇直接幫助台灣。但以威懾為名在台灣島附近部署大量易受攻擊的美軍有投入過大的軍事力量而軍事收益過小的風險。美國需要知道,台灣不是印太地區的全部,因此美國武裝力量不能將該島作為主要的關註點。

他還對美國國內普遍希望借助打台灣牌遏制大陸做了一個反駁,他在文中列舉了大陸導彈、衛星技術的快速發展,台灣對於遏制大陸軍力發展的作用有限,而美國護台需要付出的成本太大,得不償失。

事實上更早之前美國國內就曾出現過一種分析:當下的大陸和1996年台海危機時的大陸已完全不同,當時美國能夠憑借兩個航母戰鬥群威懾大陸可能的對台「動武」,現在同樣的情況再出現,即使美國海軍把航母戰鬥群的數量翻番恐怕也無法威懾大陸,因為時代變了、軍力差距也變了。

美國國內以及台灣島內的一些專家輿論認為:1996年的台海危機給大陸留下了深刻印象,航母被大陸視為未來美軍介入台海的關鍵力量。所以此後解放軍發展了旨在阻擊美軍航母靠近台灣島的「區域拒止」戰略。最初的「區域拒止」主要依靠大量反艦導彈的「飽和攻擊威懾」,後來隨著大陸武器的不斷更新、解放軍海空戰力以及遠端精準打擊能力的不斷提升,「區域拒止」形成了一個從天空到海面,再到水下的全域體系。

為了對付美軍航母,解放軍發展了「區域拒止」,核心武器就是反艦導彈

現在美軍再想介入台海非常不輕松,甚至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在談到美軍介入台海的代價時,大家普遍會參照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之前所進行的24輪兵推。按照兵推結果,美國海軍會在台海戰爭中損失2艘航母及10至20艘大型水面戰艦,而且在開戰的三個星期內就會有約3200名美軍戰死,相當於過去20年來美軍在伊拉克、阿富汗戰役中折損的半數兵力。盡管這一兵推結果飽受詬病,但它從另一個角度也反映出了美軍介入台海的代價之大。

(二)美國國內一直在爭論:台灣究竟是否值得出兵「協防」

莊拿芬·卡弗利的這篇文章在美國國內引發了不小的爭論,一直以來美國國內一直在談論一個問題:台灣島究竟值不值得美國在戰時派兵去「協防」。喬·拜登曾先後四次公開表示,如果北京收台,美國將會出兵「協防」台灣。但白宮事後又迅速澄清:美國對台政策未變,沒有計劃放棄「戰略模糊」政策。

白宮表現的相互矛盾也體現了美國對台灣戰略看法的對立與差異。從過去幾年美國戰略學界的言論看:「保台論」的聲音似乎更高。

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的另一名教授艾立信和美國萊斯大學貝克研究員加布·柯林斯在8月1日釋出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美國無法「忍受」台灣的回歸,因為這會對美國利益產生重大影響。他們把台灣類比成冷戰時期的「西柏林」,認為這是遏制大陸崛起的一把「楔子」。如果台灣回歸的話,這標誌著美國過去構築半個多世紀的「第一島鏈」徹底終結,美國在亞洲的優勢地位將受到嚴重沖擊。

這份報告還提到:套用過去西柏林的模式去分析現在的台海局勢,今天北京和華盛頓在台灣問題上的行動也可能更多地是針對對方,「而不是針對台灣本身」。台灣島的未來將被視為一個風向標,揭示北京和華盛頓哪一方在堅持、維護和擴充套件其國際政治運作的願景方面更為成功。

事實上這份報告可能又犯了美國人的通病:過度分析,把簡單問題復混成。去年馬斯克在談及台灣問題時曾表示:大陸在這一問題上的目標很清晰,那就是要實作國家統一。

過度的解讀會造成誤區,美國專家在談論台灣問題時需要知道一點:大陸的目標是要實作國家統一

美國的戰略學者在分析台海局勢時,普遍刻意忽視大陸的真正訴求,經常把台灣問題和美國的霸權乃至國際秩序相捆綁,也難怪當下美國國內會有這麽大「護台論」聲音,他們已經陷入了一種誤區,而這種判斷誤區將阻礙中美關系的良性發展。

美國戰略學者柯林斯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舉辦的線上討論會上表示,比起烏克蘭和中東,台灣對美國來說更加值得「動武協防」。與烏克蘭相比,美國和台當局之間的關系更長,和烏克蘭的關系不過在2014年之後才升級,但和台當局的關系則不同。而和中東地區相比,過去美國在中東作戰主要是因為石油,但美國已經實作了油氣自主,而現在台灣地區擁有全球先進半導體產量的90%,這是迫使美國不得不在戰時向台海派兵的經濟因素。

所以一個關鍵問題來了:美國會因為半導體而在戰時派兵「協防」台灣,直面和大陸之間的沖突嗎?去年美國國內一直在熱傳「毀台論」,一位美國記者在社交媒體上曝出拜登曾脫口而出「淪陷台灣」。後來美國的國會議員、政客也都曾喊出「毀台論」。主要內容是一旦解放軍收台的話,美國將會淪陷台灣島上的半導體產業。既然美國人有「毀台論」的想法,還會因為半導體的原因而去「協防」台灣嗎?

況且影響美國出兵的半導體經濟因素正在逐漸消失,因為美國人正在使用各種方式施壓台灣地區的半導體產業「去台化」,向美國轉移。如果未來有朝一日,美國把台灣的半導體產業掏空的話,很難再想象美國的學者們是否還會在談因為半導體而必須「協防」台灣。

盡管美國的戰略學者把「協防」台灣喊得震天響,但他們發現了一個尷尬的事實:與大陸為讓台灣回歸做著各種充分準備不同,美國並沒有做好「協防」台灣的準備,至少在未來10年內是如此。艾立信和加布·柯林斯在他們所做的報告提到:大陸一直在為促使台灣回歸、國家統一做著各種充分準備,除了在民間交流領域一直推動「融」外,在軍事領域,一直在不斷整軍練武,解放軍的海、空兵力在台海周邊進行實戰演練,而這是對台完成兩棲登陸的重要條件。解放軍還在打造更先進的兩棲登陸艦,同時在一些實戰演習中,甚至還能夠看到民船的參與,此外,運-20運輸機的遠端運輸能力也在不斷錘煉,這些是在為跨海投送兵力做準備。

大陸還在不斷發展航母和導彈,並進一步加強航母的戰力以及導彈的超強效能,這是模擬「拒止」美軍的介入。

過去幾年解放軍一直在台海練兵備戰,為台灣的回歸做各種充分準備

而反觀美國,從造船業的衰落、軍工產能的不給力、導彈庫存有限等均可得知:美國並未為「協防」台灣做準備,現在一切都還停留在口頭上。如果讓美國社會知道與大陸的沖突可能將是幾代人未曾見過的,也許需要做出巨大的人力與財力的犧牲時,選民會毫不猶豫地要求放棄「協防」台灣。

更重要的是,美國社會並沒有「協防」台灣的心理準備,民間對於是否「協防」台灣未達成共識。8月初華盛頓智庫「國防重點」釋出了一份民調結果,在7月份受訪的一千多名美國人中,只有30%的受訪者表示,會根據美軍作戰的成本,考慮「協防」台灣一事;有44%的受訪者表示應該避免與大陸開戰更重要;有66%的受訪者認為,美國應該要求台灣加大對遏制大陸能力的投資,以此作為美國承諾戰時「協防」台灣的先決條件。

談到這份民調,恐怕就不得不提一個註意事項:所謂的「保台論」和「棄台論」都是相對而言的,並沒有絕對性。

美國「協防」台灣的一個重要前提是台灣在防務領域的資源投入。柯林斯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舉辦的線上討論會上表示:台灣應該學習以色列的「尚武」精神,「當你看到關於對義務兵役態度的公開討論時,如果台灣地區能發展成更像以色列、芬蘭或愛沙尼亞這樣,我晚上會睡得更好。」

布萊恩·趙認為,現在最重要的不是美國是否會「協防」,而是台灣自己是否有作戰的意願。如果台灣不在自己的軍費領域做更多投入,社會都不想當兵的話,即使到了戰時,美國也會無能為力,因為他們自己都不給力,為何要讓美國大兵去為台灣死人呢?即使美國總統出於「大國競爭」的因素想出兵「協防」,恐怕他內心也無非說服自己:他不知道自己為何要去「協防」不想打仗的台灣,美國人為何要為他們去流血。

不過台灣社會的心態讓美國人很失望。【華盛頓郵報】8月3日報道稱:台灣今年只有6%的義務役男,僅有約6900人服役。當前台灣青年不踴躍當兵,導致無人機或「毒刺」導彈等新式訓練無法進行。而台當局也無法立刻把軍費提高到美國所希望的5%生產總值,因為這是要得罪選民的。

美國一直想讓台灣增加軍費,但一片繁榮的背後讓台灣社會反感增軍費

至於說「棄台論」,實際上也並非是大家所想象的那樣「一棄了之」。莊拿芬·卡弗利雖然認為美國不值得為了台灣冒巨大風險和大陸開戰。但他贊同「豪豬戰略」,支持美國對台軍售武器禦武器,把台灣海峽變成類似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帕帕羅所說的「地獄景觀」。而這對美國而言恰好是「風險小,收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