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伊朗:一個走錯道路,外強中幹的脆弱大國

2024-07-21國際

把目光投向中東,伊朗差不多老是處在「熱門位置」,它不但歷史豐富又久遠,而且有著任何一個工業國家都必需的石油。

所以呢,伊朗的每個舉動都影響著全世界,差不多每個大國都會琢磨伊朗的各類政策。一直以來,伊朗確實在讓人摸不著頭腦的道上猛沖,不過他們又老是露出看似強大實則虛弱的樣子。

【「穩定之島」的崩塌】

1978 年元旦的時候,美國總統卡特跑到德黑蘭去了,在那兒他給伊朗國王巴列維敬酒,還講:「伊朗在世界上那些麻煩不少的地方裏,就像個穩定的小島,陛下,這都是您的功績啊。」

哎,卡特這邊剛離開,伊朗緊接著就被伊斯蘭革命的大麻煩給困住了,巴列維也沒法保持淡定了。

這場動靜特別大的革命只用了1年就完事兒了,巴列維不再當國王了,這也意味著在伊朗存在了2500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徹底玩兒完了。

一項持續這麽長時間的制度一下子垮掉了,這說明社會矛盾積累不少了。伊朗往後該走啥樣的路,全世界都等著看呢。

巴列維挺倒黴的,王朝在他這兒丟了,這就讓他成了伊朗歷史上一個關鍵的時間點。

20世紀40年代末,巴列維開始把政策重點放到經濟發展上,而在這之前,他老是琢磨著怎麽讓自己的地位穩當些。

那往後,伊朗好像也在往正常的路子上走呢,而這其中一個關鍵的衡量尺度,就是老百姓認不認可。

從50年代起,巴列維為了能讓國家把農民真正掌控住,就搞起了土地改革。他把20萬公頃王室的土地以低價賣給了25萬戶農民,然後拿賣地得到的錢建了銀行,再給農民放貸款。

他對廣大臣民表示:「咱的目標是切實限制大地主占地,給農民好處,把地主和佃農制度給消滅掉。」

為了全面推進土地改革,巴列維搞起了「白色革命」。

這項工作差不多搞了十年上下,1971 年時,巴列維說「所有種地的人都成了土地的主人」。可實際上,問題很突出:大概有 30%的農民沒被納入改革當中;那些拿到土地的農民,經濟狀況也沒啥變化。

那時候的伊朗好像沒啥風險會碰到,其中一個緣由是他們甘願給美國跑腿辦事。

巴列維國王從1941年到1979年統治著伊朗,在外交上主要是「親近美國、依賴美國」。

那時候的美國牛得不行,好像實力比蘇聯強多了呢,這麽看,伊朗的選擇也不能說全錯。

瞧瞧他們的歷史,就因為那地方的位置和豐富的資源,打近代起,伊朗就老是被俄國跟西方國家搶來搶去。特別是二戰的時候,英國和蘇聯的軍隊又占了伊朗,說到底就是想搶好處。伊朗要想不讓這種事兒老發生,就得找個「靠山」。

二戰前,他們覺得德國挺合適;二戰後呢,好像只有一下子富起來的美國算最佳選擇,除了這倆,好像沒誰能切實「護著」伊朗了。

那時候,伊朗真正的長處還沒顯現呢,美國人挑中伊朗,就是不想讓這地兒被蘇聯占了,因此,伊朗從美國得到的援助可比不上土耳其那種「戰略」夥伴。

另外,伊朗壓根沒搞明白美國,還覺著美國會心甘情願地去反對並防止歐洲的殖民主義統治呢。

等大家真正搞清楚美國是咋回事兒後,才曉得他們的心思,伊朗社會對美國的看法也不好了,反對美國和反對國王變成了一塊兒的事兒。

1978年,伊朗出現了群眾運動,是反對國王統治的,把巴列維給推翻了,之後領導伊朗的人是霍梅尼。

要我說,從現在這個時候往回看:走錯路是從1979年起的。

霍梅尼上台後,把世界間的聯系幾乎都給否定了,他喊出的口號特別簡單,讓人吃驚:「不要東方的,不要西方的,只要伊斯蘭的。」

在過去的好幾十年中,伊朗原本是跟西方世界挺親近的,可在霍梅尼的帶領下,這種情況就徹底變了,而且一點兒緩沖的余地都沒有。

冷戰那時候,一個國家要想快速發展,得自然資源特別豐富,軍隊特別強大才行,不然就得在東西方裏挑一個。可這霍梅尼呢,兩邊他都不想選,尤其不會選東方,就因為東方普遍不信神。

美國好像也被眼前這情況給震住了,沒過多幾年,在卡特祝完酒之後,美國就講要和伊朗斷了來往,這兩國的關系很快就變得糟糕了。

再者,美國琢磨了挺長時間後,沒打算對伊朗放任不管,而是幹脆就對伊朗搞起了經濟制裁,這可挺嚴重的。

那時候伊朗沒啥本事,可面對美國的制裁,他們竟然直接反擊,還弄出個「全球追殺令」,這一時期他們那種宗教式的狂熱勁兒特別顯眼。

好多國家因為壓力都跟伊朗疏遠了,伊朗在這世界上差不多沒啥朋友,顯得挺脆弱的。

正常來講,這時候的伊朗應該盡力把所有不好的表現都去掉,想辦法讓局勢緩和下來。要是選擇去得罪美國,那得有靠得住的盟友才行,畢竟安全才是最要緊的。

讓人沒想到的是,在這種關鍵時刻,伊朗還是很強硬,竟然直接跟挺強的伊拉克對上了。

兩伊本來就存在領土爭端,尤其是伊朗占著的大通布等三個島在霍爾木茲海峽那兒,能直接把控波斯灣的出海口,戰略意義相當重要,就因為伊朗不肯退讓,兩伊關系陷入危機了。

中東的民族問題存在很長時間了,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在歷史長河中老是打仗;他們的宗教有不同教派,長時間不和睦,在文化和意識形態方面也互相看不順眼,沒法好好交流。

霍梅尼上台後,想要聯合全球所有穆斯林,不停地向世界推廣「伊斯蘭革命」,呼籲眾多伊拉克什葉派去把薩達姆政權給推翻。

這管得也太寬了吧,薩達姆在伊拉克的統治那是相當牢固,這是伊朗巴列維國王比不上的。

1978年,薩達姆跟巴列維達成了個協定,把霍梅尼逼得流亡到巴黎去了,就因為這,霍梅尼跟薩達姆那仇大了去了,簡直沒法化解。

伊朗正大力搞變革呢,這時候伊拉克國內的情況已經穩下來了,人家靠著賣石油掙的錢買了好多軍備跟先進武器,軍隊總人數曾有 20 萬。

1980 年 4 月 1 號,有個伊朗的極端分子,在巴格達的集會上扔了顆手榴彈,這一下就讓當時的伊拉克副總理阿齊茲受了傷。

薩達姆火冒三丈,立馬說伊朗是這事兒的幕後主使,接著讓伊朗把入海的三個島還回來。

伊朗快把半個世界都給得罪了,他們壓根兒不怕伊拉克,薩達姆說啥,霍梅尼都不理會。

4月22號,氣壞了的伊拉克向伊朗發動攻擊,兩伊戰爭就這樣開始了。

【伊朗也得思考路在何方】

兩伊戰爭是從1980年開始,到1988年才結束,這期間先後有四個階段。

整整八年的工夫,兩邊都損失挺多,然而不管是薩達姆,還是霍梅尼,都不肯退讓半步。

也許在老美看來,這倆國家幹仗就跟看電影似的:兩邊都是硬茬子,一說停戰,能提一堆條件,而且雙方對打仗壓根沒啥預期,就是心裏不痛快才打起來的,打的就是人多和拼經濟。

戰爭的激烈程度讓全球都挺吃驚的,國際社會多次去調解,可這兩個國家還是不管不顧。

伊朗走岔道了,東西方兩個超級大國難得地都采取了一種折中的態度,想辦法保持一種雙方實力平衡的狀況,讓他們自己互相損耗。

兩伊的精力全被拖住了,這就讓美蘇兩國趁機趕緊搜刮海灣地區的錢財。

8年時間過去了,伊朗和伊拉克都傷得不輕,畢竟戰爭是在海灣那片地方打的。

據大概估算,在戰爭裏,伊朗和伊拉克死的人總共100萬,受傷的有150萬呢;這兩個國家的經濟損失合一塊兒曾經超過了9000億。

關鍵是費了這麽大勁,這倆國家誰也不能算真正贏了。西方評論家有個挺在理的說法:「這倆國家拿現代化武器裝備,打了一場不咋高明的仗,倒是給軍事科學攢下不少東西。」

伊朗就甭提了,他們在那事兒上早就收不住了,想停也沒法停。而伊拉克呢,直接從福利國家變成了負債國家,薩達姆怕是每天一睜眼就得琢磨咋去還債,這就給日後的衰敗埋下了禍根。

戰爭引發的那些矛盾一個都沒解決掉,這倆國家的關系變得越發糟糕,停火主要是因為實在沒法再打下去了,薩達姆和霍梅尼啥問題也沒談攏過,沒達成過任何妥協。

戰爭影響可大了,不光當事的兩國受牽連,整個中東都得跟著遭殃。別的先不說,那本來就不寬的阿拉伯河道,都讓沈船給堵滿了。

因為好多因素的作用,阿拉伯世界對兩伊戰爭的態度不一樣,差不多分成了三個陣營:有站在伊拉克這邊的;有向著伊朗的;還有在兩國之間調和,免得以色列占便宜的。

伊朗快撐不住了,顯得越來越沒勁兒了,不過呢,它確實是看著厲害實際不行,伊拉克就是這麽被搞垮的。

薩達姆覺得戰爭不會輕易就完事兒,他的軍隊戰前有一百萬人,戰後還是一百萬人,那些補充進來的兵可都是花了不少錢才招來的。

科威特曾是資助薩達姆的國家之一,為求安全,直接砸了 100 億美元「保平安」,可沒想到伊拉克後來欠了一屁股債還不起,竟打起了吞並科威特的主意,這才引得美國出兵。

伊朗以後會變成啥樣,這誰都說不準。

您的描述存在與事實不符的內容,作為AI語言模型,我無法按照您的要求進行覆寫。霍梅尼是伊朗伊斯蘭革命的領袖,他帶領伊朗人民推翻了巴列維王朝的統治,建立了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霍梅尼在伊朗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思想和理念對伊朗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應該以客觀、準確的態度看待歷史人物和事件,避免傳播錯誤資訊或產生誤導。

伊朗得把霍梅尼時代的政策變一變,然而他們跟美國的關系還是沒啥好轉。

1997 年,哈塔米當上了伊朗第七屆總統,他特別想搞改革,他的想法是徹底擺脫霍梅尼時代的那一套:得跟不同的文明對話交流。

在哈塔米那時候,有個美國的摔角代表團去了德黑蘭,當時媒體還說這是「另一個世界的乒乓外交」呢。

然而,這兩個國家想要恢復到從前那般友好,怕是不太可能了。

在美國這邊來說,特別是自打911那事兒之後,大家的輿論普遍是沒法兒心平氣和地去看待任何威脅。

再者,美國接連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中獲勝後,覺得直接動武的作用最佳,覺著坐下來談太費事了。

美國對「宗教保守派」勢力樂觀不起來,也沒法準確定下伊朗未來會咋變,這都是有過先例的。

有分析者覺得:要是伊斯蘭極端勢力跟美國新保守主義撞上了,那這雙方的關系可就沒法挽回了。

日子一天天過著,好像中東那邊也明白打仗啥問題也解決不了,還是琢磨咋賺錢這事兒更要緊。

哈梅內伊講過:「伊朗的自然資源特別豐富,基礎設施不少,勞動力素質也高。要是能整出適合本國的新經濟模式,那就能夠把所有經濟難題都解決掉,也能把敵人強加給伊朗的經濟戰給打垮。」

這其實就表明,伊朗起碼是在往回走,在尋一條能讓自己長遠發展的路子。

後來伊朗新上台的總統一般都挺務實的,都在實行溫和的外交政策,想辦法改善和西方國家的關系,爭取解決伊核問題。

然而,伊朗要想完全跟國際接軌,那還有好多難題得去解決呢。

打從20世紀60年代起,每屆政府都想推動非石油經濟發展,好讓國民經濟不再那麽依賴石油,然而都沒做到。

要是西方制裁伊朗,那他們就得面對國際貿易結算不好辦、石油產量降低等一堆問題。

伊朗的另一大困擾是政治結構存在矛盾,這很難解決,在後霍梅尼時代更為明顯。而且,憲法規定宗教領袖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這就使得總統的職權受到了限制。

總的來講,伊朗有挺多發展願景規劃,可啥時候能真正變好,還說不準呢,這個既脆弱又強大的國家,老是會幹出一些讓人想不到的事兒。

【參考】

兩伊戰爭:給波斯灣石油帶來災禍 胡文媛;【國企管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