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日本侵華之心竟如此堅定,拒絕一切妥協

2024-08-25國際

1922年召開的華盛頓會議充滿了列強間無盡的爭奪與角力。而【五國海軍軍備條約】的頒布,雖然有效地制約住了國家間在海軍實力以及海權爭奪上的野心,尤其是將日本與美國主力艦的規模比例設定為5:3,看似偏向日本,實則卻助美國遏制了其海軍崛起之勢。然而,值得註意的是,此條約只嚴格規定了主力戰艦的建造,對於輔助艦艇的建造並無明確限制,這無疑為未來的軍備競賽埋下了隱患。

華盛頓會議雖在控制海軍競賽及舒緩國際關系緊張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然而這只是暫時的緩解而已。由於各國間仍有未決沖突,特別是對限制海軍競賽深感不滿的日本,最終引發了更為激烈的沖突。

倫敦海軍裁軍會議的轉折

1930年的倫敦海軍裁軍會議原本旨在加強海軍武備控制,尤其是對支援艦艇的發展限制。然而,此次會議卻成為日本海軍積極擴張的裏程碑。針對日本的態度,美國不僅增加了主力戰艦的分配額度,還進一步激發了日本海軍的野心。日本借此機會,加大海軍建設力度,為未來全球軍事競爭埋下伏筆。

倫敦海軍裁軍會失敗,不但沒能遏制軍備競賽,反而助長列強之間的軍事角力。尤其是日本從此次會議中獲益,促使其對海軍發展的無盡追求,最終走向戰爭深淵。

日本結束倫敦海軍裁軍會議的影響

在1935年間受制於多種限制(包括【1930年倫敦海軍條約】及【五國海軍軍備條約】)之後,各國在倫敦再度開啟海權削減談判。此次談判助長了日本海軍的野心,他們決定無視所謂的「海軍假日」,堅決向中國發起進攻。此舉公然違背國際法,同時也揭示出其勃勃野心。

日本退岀倫敦海軍條約標誌著「海軍假日」時代的結束和新軍事競爭的序幕拉開。日本海軍由此得以更多地投入艦船器材研發中,這種自由性成為法西斯主義的誘因之一。

日本軍部的操縱與內閣的動蕩

在日本,軍方對政權的影響重大,透過掌控國防部長的任命、角色定位等方式,可左右政府組成及決策自主性,致使政府更叠頻繁,決策魯莽且難以預見、持續性落實政策難度大。

在軍部壓力及政局動蕩之下,政策延續性與預見性受限,呈現政策波動大、不穩定,潛在風險升高之趨勢。

海軍「條約派」與「艦艇派」的鬥爭

海軍內部存在「條約派」與「艦艇派」的嚴重分歧。前者關註國際力量對比與全球裁軍議題,主張以和平手段解決爭端;而艦艇派則堅持強硬立場,主張透過挑戰強國來維護國家利益,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妥協。這一激烈爭論無疑為海軍決策過程帶來諸多不確定性及執行難度。

"條約派"與"艦艇派"的沖突使海軍的政策多變且不穩定。

末次政信的野心與海軍的發展

尾崎行雄身為艦隊指揮部核心人物,在榮升擔任聯軍總司令後,撰寫了【海軍篇•非常時期國民全書】,該書趕上了1935至1936的前期大規模恐慌時期,強烈呼籲日本戰爭期間大力擴充海軍力量。這一舉措無疑給海軍的發展帶來了嚴重困擾和不確定性。

伴隨末代政權實力加強和海軍擴建,海軍建設日益呈現出復雜性以及不確定性。

羅斯福的新政與海軍的發展

羅斯福實施新政,促使美國經濟逐漸恢復元氣,成功擺脫經濟衰退的困境。同時,他在新政策執行過程中不動聲色地強化海軍力量,以應對手足海軍威脅。這些措施對海軍建設產生深遠影響,帶來了眾多不確定因素。

此項新政使得海軍建設面臨更大的不穩定性和變革可能性。

永野修身大將的要求與會議的失敗

在日本方面,陸軍大將永野修身提出要合理控制各國的海軍建設,其中包括嚴格禁止並大幅削減戰列艦、重巡洋艦及航空母艦這類大型艦艇的數量。然而,由於會議延期至1月6日,法國與意大利率先表示對裁軍方案的強烈不滿,而日本也於1月15日以無法按期完成戰艦計劃為由,正式宣布結束裁軍談判。

鑒於永野修正提議以及此次會議遭受失敗的結果,寓意著未來局勢充滿了無法預見的更叠和變化,使得會議成果變得更為紛繁復雜。

日本結束海軍裁軍會議的影響

日本結束海軍裁軍會議的影響是深遠的。

日本無視海軍裁軍協定將會帶來難以預料和錯綜復雜的影響,無疑增添了決議問題的挑戰,不僅限於裁軍會議最後的結果難以捉摸。

總結與思考

隨著【海軍裁軍條約】的失效和日本加入軸心國的行列,海軍發展環境變得錯綜復雜且充滿變數。

能否分析:若諸大國能嚴格執行海軍裁軍協定,將可防止未來世界大戰嗎?敬請在評論區發表高見,為本文點贊並分享,期待與您深度探討此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