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為什麽八千多萬人的德國,卻沒發展出像巴黎、倫敦那樣的大城市?

2024-08-30國際

歐洲千萬級別人口的大城市,目前來看只有仨,分別是倫敦、巴黎和莫斯科。

倫敦人口接近一千萬,巴黎人口一千一百多萬,莫斯科人口接近一千二百萬。

倫敦

與之對應的國家人口是: 英國六千七百萬人,法國六千八百萬人,俄羅斯則是1.44億人。

而德國總人口雖然沒有上億,但還是有八千多萬,遠遠超過了英法兩國的人口。

不過德國沒有任何一座城市的人口達到千萬級,百萬級人口在德國已經算超大型城市了。

德國城市布局較為分散,城市規模相對較小!

德國的城市規模確實偏小,以2019年的人口統計數據來看,首都柏林人口最多,不過也才三百多萬人。

除了柏林以外,人口超過一百萬的城市只剩下三個。

人口排第二的漢堡只有一百八十多萬人,排第三的慕尼黑一百四十多萬人,排第四的科隆接近一百一十萬人。

法蘭克福CBD

這個人口數據最讓我沒想到的是法蘭克福,作為歐陸鼎鼎大名的金融中心,法蘭克福的規模竟這麽小,連百萬人口都沒達到。

英法以六千多萬人的體量都能發展出千萬人口級別的大城市,為何八千多萬人的德國卻做不到呢?

因為德國城市的布局比較分散,它沒有像巴黎、倫敦那樣舉全國之力堆砌出千萬人口的大城市,而是采取小而散的城市發展路線。

柏林

看到這裏,你應該也明白了,德國的城市路線就是發展「小城市」,將資源、企業、財富均衡分布到全國,這跟英國、法國的「大倫敦」和「大巴黎」完全不同。

當然,德國以「小城市」為主的發展路線是有歷史、經濟上的原因的。

歷史因素影響:德國整合的時間較晚,歷史上長期處於分散狀態

德國真正被整合成一個國家的時候,都已經是19世紀下半葉了。

1871年,普法戰爭以普魯士的勝利告終。

德皇威廉

德國皇帝威廉在法國舉行了盛大的登基儀式,擊敗法國這個強大的對手第一次讓德意誌各個聯邦聚攏在一起。

由普魯士領銜,德意誌境內各個松散的小聯邦完成整合,形成了一個完整獨立的德國。

而在此之前的千百年時間裏,實際上都不存在德國這個國家概念。

整個德意誌長期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大大小小的勢力,你管你的,我管我的,簡直就是德國版的「春秋戰國」時代。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普法戰爭結束,在德意誌天降猛人俾斯麥的推動下,德國迎來了歷史上的首次大整合大統一。

俾斯麥

也正是因為德國內部長時間處於分裂狀態,資源沒有過度集中,各個聯邦發展相對均衡,並直接影響到德國今天的城市格局。

而英國之倫敦,法國之巴黎,能成為千萬人口級別的大都市,是因為英國和法國早於德國幾百年就完成了內部整合。

927年,英格蘭就實作了統一;1536年,威爾斯加入了進來;1707年,蘇格蘭正式加入。英國的核心區英格蘭統一時間比德國早了九百多年。

法國也在十五世紀完成了內部整合,以巴黎為核心的北法一直都是法國乃至西歐人口最密集、條件最富饒的地方,所以巴黎能發展出千萬人口一點兒也不奇怪。

經濟因素影響:德國以工業制造業為主,更註重因地制宜的發展

德國是工業制造業最強的歐洲國家,這應該無可爭議!

看看2023年的制造業產值,德國的制造業總量全球占比為4%,排在世界第四;制造業增加值同樣排在世界第四,占比為5%。

而相比之下,法國去年的制造業總量和增加值均占全球2%,排在第九位。

至於英國,更是連前十都沒進到。

顯而易見,英法兩國去工業化的程度要遠遠大於德國。

尤其是英國,支柱性產業早已轉換為金融業,倫敦是全球數一數二的金融中心,為了發展金融業專門建了一個CBD「金融城」。

倫敦金融城

說白了,金融、服務業要的就是一個規模效應!需要更多的從業人員,需要蓋更多的高層寫字樓,需要集中發展新城來吸引人口,那麽城市規模自然而然就擴大了!

而以工業制造業為主的德國城市,發展路線恰好與倫敦相反。

制造業最講究因地制宜,必須得根據當地的地理地形和資源來判定。

比如說一個地方靠海有優良港口,那麽就適合做貿易中轉,開辦加工廠等等。

一個地方礦產資源豐富,就適合挖礦提煉。

德國的發展模式就是這樣,很多知名德企都位於一些不起眼的小城市。

奔馳總部在史特加,人口六十多萬。

拜耳制藥總部在勒沃庫森,人口二十萬。

全球化工巨頭巴斯夫,總部在路德維希港,人口不到二十萬。

大眾總部位於禾夫斯堡,人口僅12萬。

光學鏡頭「龍頭」企業蔡司,總部位於奧伯科亨市,說是個市,實際人口才八千,放在大多數國家也就一個鎮的水平。

因此,德國的城市規模雖然都不太大,但大多數城市都有自己的產業,有些德國小城的工業專案甚至做到了世界領先。

可見,小城市才是德國特色!

對於德國這個工業為主的國家來說,沒有巴黎、倫敦那樣的大城市也無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