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西方在全球礦產爭奪中盡顯虛偽

2024-08-29國際
參考訊息網8月29日報道美國外交政策聚焦研究計劃網站8月22日刊發題為【破碎的承諾:西方在全球礦產爭奪中的虛偽】的文章,作者是艾利克斯·科普。文章摘編如下:
西方國家終於意識到,能源轉型正在進行,而所需的資源主要掌握在中國手中。轉型礦產(一些人稱之為「新石油」)是電動汽車電池、太陽能電池板和風力渦輪機等可再生能源技術的關鍵要素。
如今,西方國家幾乎每周都會宣布新的合作夥伴關系或戰略,以在礦產爭奪戰中占據上風。
從西班牙征服者對黃金和白銀的掠奪到最近的礦產繁榮,那些不幸生活在擁有寶貴資源的土地上的人經常被趕走,或者看到他們的土地被汙染。西方國家在新聞稿中發誓說,這次情況將有所不同,宣稱專案會「尊重人權」,采用「負責任的做法」,並將遵循「高的」和「嚴格的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標準」。但仔細審視最近的政策決定,人們不禁懷疑西方國家是否兌現了承諾。
去年匆忙談判達成的【關鍵原材料法案】是歐盟更好獲取關鍵原材料的基礎。歐盟誓言,支持的專案應「可持續地實施」,尤其是要「透過負責任的做法預防和盡量減少對環境……和社會的負面影響」,但同時允許快速審批流程和授權「覆蓋」對環境的不利影響。
全球近70%的轉型礦產開采專案位於或靠近原住民或農民的土地,與他們進行有意義的協商是避免過去采礦業所造成的環境和社會問題的關鍵。但許多采礦專案的啟動沒有適當地告知受影響的群體,更不用說征得他們的同意了。
美國沒有足夠的監管來讓礦業公司對其海外業務負責。相反,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賴該行業透過自願性質的計劃進行自我監管,而自願性質的計劃在過去常常失敗。一個典型案例是2019年的巴西布魯馬迪紐尾礦大壩決堤,盡管4個月前的一次檢查證明了大壩的穩定性,但事件還是造成272人死亡。
采礦業占跨國賄賂案件的五分之一。過去的大宗商品繁榮引發了大規模腐敗浪潮,這就是為什麽政府的反腐立場在當前顯得尤為重要的原因。但美國和英國卻發出了相反的訊號。
2017年12月,美國制裁以色列商人丹·格特勒,原因是他在剛果民主共和國進行腐敗交易,但格特勒否認這一點。現在,情況發生急劇轉變。美國提出,如果格特勒出售他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大型銅礦和鈷礦開采業務中的剩余股份,美國將取消制裁,這實際上使他能夠從非法資產中進一步獲利約3億美元。
為在獲取關鍵礦產方面趕上中國,西方國家願意用大筆資金支持采礦業務。它們透過出口信貸機構提供政府擔保的貸款和保險,支持投資者認為風險太大的專案。白宮能源和投資高級顧問阿莫斯·霍克斯坦今年5月承認道:「政府在透過承擔更多風險來激勵私人資本方面發揮著真正的作用。」
西方國家支持在新的高風險地區開發專案,這些專案可能會對環境造成破壞性影響。深海是迄今為止少數沒有遭受破壞性采礦的區域之一。但挪威決心改變這一現狀,美國立法者對深海采礦的支持也在增加。由於對海底的研究很少,很難評估采礦將產生的確切影響,但專家斷言,采礦將導致生物多樣性無限期減少,受影響的地區在幾十年甚至幾個世紀內都不會恢復。
一些分析人士擔心,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能會看到「新石油」爭奪升級為軍事沖突。北極地區擁有一個大型稀土礦,最近成為歐美和俄羅斯等大國爭奪影響力的地緣政治利益焦點。
全球大國必須將對礦產的追求限制在經濟競爭的範圍內,避免使用武力。西方國家需要兌現其關於公正的能源轉型的承諾,實施強有力的監管,確保負責任地開采,並讓所有參與開采和采購礦產的公司承擔責任。(編譯/盧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