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朔爾茨訪華為何打卡這兩家企業?中德在綠色轉型中尋找合作新空間

2024-04-16國際
在結束了重慶和上海的行程後,二度來華存取的德國總理朔爾茨15日晚抵達北京,繼續為期3天的訪華行程。這也是朔爾茨擔任德國總理以來外訪天數最多的一次。
據央視新聞,15日在上海期間,朔爾茨會見了外貿商會代表,與同濟大學學生舉行了討論會,並參觀了德國企業科思創(Covestro)的創新中心。
「交流會的總體氣氛特別好,朔爾茨與學生的互動感很強,人很好,也很和藹。」參加討論會的同濟大學中德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郭婧老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在1個小時左右的交流中,大家討論的涉及面很廣,包括中德經貿合作、科技合作、包括體育在內的人文交流,也有具體的新能源、電動汽車、德國基礎設施、對上海的印象,還有對中國美食的印象等。」從現場的觀察來看,郭婧認為,透過交流,德方對中國大學生的關註點也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
對於德國漢堡駐中國聯絡處首席代表潘樺而言,再次見到朔爾茨猶如老友般親切。在2021年接替默克爾成為德國總理前,朔爾茨曾擔任漢堡市長長達8年時間。潘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漢堡與上海的交流源遠流長,這也反映出德國與中國的往來歷史悠久,「朔爾茨此行還特意提到了德國漢堡與中國上海兩市之間的友城關系」。
綠色技術合作
德國是對華投資金額和專案最多的歐盟國家。據商務部統計,截至2023年11月,中國累計批準德國企業在華投資專案12634個,實際使用金額424億美元,主要投資領域為汽車、化工、發電器材、交通、鋼鐵、通訊等。
除了傳統的汽車以及制造業投資,如今,綠色、可持續發展日漸成為中德合作中備受關註的領域。
15日,德國總理朔爾茨來到德國材料制造企業科思創,這也是他此次上海之行到訪的唯一一家企業。科思創行政總裁施樂文(Dr. Markus Steilemann)已提前一天「就位」並準備就緒,與科思創中國區總裁雷煥麗及中國團隊一起,在科思創亞太區創新中心靜候總理和代表團的到來。
「我們深感榮幸能夠歡迎朔爾茨總理,並有機會強調化工行業和科思創在助力中國和世界各地可持續轉型方面的潛力。」施樂文表示,「我們在華數十載的發展歷程是中德合作精神的縮影,這種合作對雙方都大有裨益。」
「總理和代表團當天(15日)下午一點半左右來的,在科思創亞太區創新中心參觀了大約45分鐘。」科思創中國區總裁雷煥麗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在這45分鐘裏,她和全球行政總裁一起向總理及代表團介紹了他們在中國的投入和中國機遇。在這裏,科思創為電動出行、可再生能源、消費電子和建築等市場開發可持續產品、技術和解決方案。作為科思創全球三大創新樞紐之一,上海的亞太創新中心為全球客戶提供研發支持,透過高科技塑膠研發助力中國綠色轉型,推動全球的迴圈經濟發展。
目前,科思創已深耕中國數十年,在華擁有包括研發、制造和銷售在內的全方位業務活動。科思創亞太創新中心透過與商業及學術等各界合作,為全球客戶提供研發支持,尤其聚焦電動汽車、風能和光伏、消費電子和建築等面向未來的套用領域。中心還積極探索新商業模式和數碼化研發。
數據顯示,2023年科思創中國市場銷售額約為31億歐元。截至2023年底,科思創在中國投資總額已超過40億歐元。科思創在大中華區共擁有10個生產基地、一個亞太區創新中心。其中,科思創在上海設有綜合性地區總部,其包含該亞太創新中心、工程塑膠事業部全球總部以及一系列其他業務和職能部門的地區總部。此外,上海還是公司全球最大生產基地——科思創上海一體化基地的所在地。
「首先,作為年輕的百年老店,我們在中國投入了很多,中國也是我們在全球很大且極為重要的市場,所以我們在中國有非常多值得展示的案例和亮點。其次,作為德國的企業,我們一直是在全球合理布局的情況下,尋求相互的借力與合作。」雷煥麗對記者表示,公司的全迴圈願景和大部份實踐,都與中國高質素發展及「雙碳」目標高度契合,「比如中國在打造新質生產力、提升工業能力等方面都需要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這意味著我們的材料專長擁有著巨大的機會」。同時,作為全球化發展的企業,他們深知市場的開拓與創新技術的發展,是需要也可以互相借力的,「比如技術的起源和發展是在德國,而套用場景是在中國,目前我們機械回收的第一家工廠已經在中國投產了。化學回收技術在中國迴圈生態系的建設也在加速往前推進」。
德國經濟研究所(IW)4月8日釋出的最新報告顯示,盡管德國努力向其他市場多元化拓展,但在一些產品和原材料方面仍高度依賴中國。報告寫道,2022~2023年期間,德國從中國的進口總量減少近五分之一,但一些產品類別所占份額幾乎沒有變化,其中包括化學品、電腦和太陽能電池,「德國這些產品的進口中有一半以上來自中國。在某些產品類別,比如藥品和稀土,類似鈧和釔,德國對中國的依賴程度甚至有所提高。」
在重慶期間,朔爾茨則參觀了中德合資的博世氫動力系統(重慶)有限公司以及中德水監測專案。他甚至饒有興致地體驗了氫動力模組的裝配,並向一旁的工作人員豎起大拇指。朔爾茨表示,德中企業在「氫」技術領域的合作給他留下深刻印象,德方願繼續深化德中友好交往,推動雙方合作邁上新台階。
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副主任伍慧萍教授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德國也希望實作比較激進的環保目標,從他此行參觀的企業來看,體現了德方對新能源、氣候保護領域中中德合作的重視,未來雙方可在新能源或者基礎研發領域展開更深入的合作。
為全球未來發展註入急需的動力
公開資訊顯示,朔爾茨在2011~2018年擔任漢堡市長期間兩度到訪北京和上海,力推漢堡港與中國市場的合作。2022年訪華前,正是朔爾茨的力排眾議,支持中資入股漢堡港。
漢堡駐中國聯絡處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是漢堡港最重要的合作夥伴,在漢堡港裝卸的每三只貨櫃中就有一只來自或發往中國。2023年,中國以約220萬標準箱的運輸量再次成為港口最大的貿易夥伴。作為全球最大的海鐵聯運港之一,漢堡港正是透過與中國的合作,得以在歐洲航運業面臨艱難的地緣政治和經濟形勢影響時,仍保持貨物吞吐量穩定,為德國的經濟復蘇作出貢獻。同時,漢堡港憑借著地緣優勢,匯聚了諸多氫能專案,在德國國家氫能戰略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IW的報告顯示,2023年德國對華直接投資總額達創紀錄的119億歐元,比上年增長4.3%。2023年德國對華投資占德國海外投資總額的比重達到10.3%,為2014年以來最高水平。另據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據,2023年中德雙邊貿易額為2531億歐元。自2016年起,中國已經連續8年成為德國第一大貿易夥伴。
此次,也有10多家德國企業隨朔爾茨訪華,包括制造業、工業技術、汽車、化工、光學光電技術、物流以及醫藥生物科技行業。
年初,中國德國商會釋出的【2023/24年度商業信心調查報告】顯示,91%的受訪德企表示繼續紮根中國,與去年的調查相比增加了2%;78%的受訪者預計未來五年其行業將持續增長;54%的受訪者計劃在未來兩年增加在華投資,其中79%的企業表示,這是保持在華競爭力所必需的。
長期以來,中德合作在幫助企業界應對不確定性和釋放潛力方面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一點在全球向生態友好型社會轉型的行程中愈加明顯。而科思創在中國的發展正是兩國不斷深化合作的縮影。在過去的數十年裏,科思創與中國市場的合作夥伴一起,致力於推動迴圈經濟和脫碳行程。
兼任德國化學工業協會(VCI)主席的施樂文還認為,科思創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彰顯了企業無論在任何市場,如果要取得成功,都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加強政府之間的合作,比如德國和中國在打造韌性供應鏈等領域的夥伴關系,有望為全球未來發展註入急需的動力,為此,「我們期待兩國政府在進一步促進開放和互信方面給予支持」。
據央視新聞報道,朔爾茨15日表示,德中合作不僅是兩個國家之間的關系,更涉及全球未來。在創新技術研發、氣候變遷、可再生能源開發、貿易與投資等領域,德中需要進一步拓展合作。同時他還表示,德國市場歡迎中國汽車,「歐洲市場必須與中國汽車展開開放、公平的競爭」。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