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盟峰會看中美地區博弈
10月9日至11日,東南亞國家聯盟在老撾首都萬象舉行峰會。
東盟峰會是東南亞每年最重要的外交活動,除自己開會外,也安排了跟中、美、俄、日、韓、印、澳等國的雙邊及多邊峰會,可謂是高朋滿座、濟濟一堂。
本屆東盟峰會期間,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各對話/夥伴國的出席規格。
人們發現,中、日、韓、印、澳等與東盟地理距離較近的國家均派出總統或總理出席,而美、俄這兩大處於對抗狀態的域外大國則只派出國務卿/外長出席,也就是布林肯和拉夫羅夫。
美國對於東盟峰會的輕視由來已久。
盡管特朗普、拜登都高調宣稱「亞太/印太戰略」,但實際上他們主要定期出席在歐洲的峰會,對東盟、APEC等亞太地區的會議只是偶爾應付一下——除非美國自己主辦。
特朗普四年只出席了一次APEC( 2017年越南 )和一次東盟峰會( 2017年菲律賓 ),2017年東盟峰會期間還提前回了國。
拜登前兩年同樣沒參加APEC峰會,2023年美國是主辦方,2024年11月秘魯APEC峰會舉行時美國大選已經結束,即使參會也更像是一次畢業旅行。
至於東盟峰會,拜登只參加了2022年在柬埔寨金邊的那次。
美國的這種態度讓東盟國家感到很失望,因為總統缺席從側面表明美國對該地區的政策和承諾動搖不定,尤其當跟歐洲做對比時,這種區別更加明顯。
前幾次每當總統缺席時,美國還會派副總統來意思一下,今年由於哈裏斯拼大選,美方只能讓即將卸任的布林肯來頂替。
說來滑稽,今年7月份其實已經舉行過一次東盟與夥伴國外長峰會了,當時各國均派外長參加;可到了10月的首腦峰會,美國還派外長參加,只能說辛苦布林肯這位裱糊匠了。
布林肯的發言稿幾乎每次都一樣,無非是「支持印太地區的航行自由和飛越自由」雲雲,其他經貿合作領域的事情也不歸他管。
記憶力好的朋友會有印象,拜登上任之初號稱特別重視跟東南亞的關系,2022年5月還專門在華盛頓主持了第二屆美國-東盟特別峰會,將雙方關系提升為全面戰略夥伴關系。
不過實際讓利方面,拜登在美國-東盟峰會上僅僅承諾給東盟十國1.5億美元的援助——還不如汶萊蘇丹家裏的勞斯萊斯車隊值錢。
同年6月份的美洲峰會上,拜登再次摳摳搜搜,表示將劃撥6.45億美元以幫助拉丁美洲解決食品安全、移民和自然災難領域存在的問題。
美國是真的沒錢嗎?
當然不是,對此我們只要看看拜登時期給烏克蘭和以色列的援助就行了,前者高達近2000億美元,後者也有幾百億美元。
與之相較,即使被視為鐵桿小弟的菲律賓,在南海頻繁碰瓷中國的大背景下,2024年也只從華盛頓拿到5億美元援助——外加一個25億美元的「餅」。
東盟峰會期間,越南政府總理範明政會見印度總理莫迪。
東盟峰會期間,越南總理範明政會見南韓總統尹錫悅,範明政再次向南韓推銷其【 南北高鐵計劃 】,希望韓方給予貸款等援助。
東盟是一個發展迅速的龐大經濟體,總人口約6.72億,2022年GDP總量3.6萬億美元,人均GDP約5300美元。
若視為單一實體,東盟將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緊隨美國、中國、德國和日本之後,與南美洲相當,超過印度或非洲。
在中美戰略競爭期間,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越南和新加坡基本采取了中立姿態,老撾、柬埔寨相對親華,緬甸反美不親華,汶萊太小,因此東盟內部的親美派其實只剩下一個菲律賓。
以拜登劃分陣營的「民主峰會」為例,東南亞地區幾乎全部被拋棄——越南、泰國、緬甸、柬埔寨、老撾、汶萊等均未被邀請,連美國的重要盟友新加坡也被排除在外。
綜合來看,東南亞具有太多優勢,它在意識形態上或親華或中性,在經濟發展水平面相當於2011年左右的中國,基礎設施建設上則超過一般南美或非洲國家,且距離中國非常近,方便進行高密度的經濟人員往來。
與失去經濟發展潛力、動蕩不堪的拉美地區不同( 拉丁美洲經濟體在過去十年中平均增長不到1% ),東南亞近些年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很值得中國在外交、經貿等領域仔細耕耘。
尤其考慮到世界局勢的不確定性——紅海、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等航道特殊時期非常脆弱,把一些關鍵產業鏈和重要的貿易關系留在身邊就顯得至關重要。
前文提到過,未來幾年中方的底線思維之一是鞏固前蘇聯勢力範圍( 俄羅斯和中亞 )+東南亞,推動大型基礎設施向周邊區域輻射。
包含巴基斯坦北部和阿富汗在內,「大中亞板塊」差不多有三億人口,而中南半島上的越南、泰國、老撾、柬埔寨、緬甸、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差不多也是三億人口。
前者資源豐富,後者經濟活躍。
對這兩個板塊的整合將是未來一段時間中方最重要的地緣政治任務,其終極目標是打造一個「中心輻射」型供應鏈網絡,實作貨物、人員、資本高效流通與區域內經濟蓬勃增長。
周邊地區畢竟看得見摸得著,以中國目前的軍事實力足以保障域內安全與穩定。
正所謂「經濟安全從離家更近的地方開始」,如果肥水一定要外流,那就流到離家比較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