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梅德韋傑夫警告西方,「師出有名」的俄羅斯,有權先下手為強

2024-07-25國際

在俄烏沖突的陰霾下,俄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傑夫的言論如同驚雷,劃破了國際政治的沈寂。他在「論據與事實」網站的訪談中,以堅定的口吻重申了俄羅斯的立場:「面對國家安全的直接威脅,俄羅斯有權采取包括軍事手段在內的自衛行動,這是完全符合【聯合國憲章】原則的正當防衛。」此言一出,立即在國際社會引起了廣泛關註和深刻解讀。

解讀梅德韋傑夫的強硬表態
梅德韋傑夫的此番表態,並非電洞來風,而是基於對當前國際形勢和俄烏沖突的深刻洞察。首先,他旨在鞏固俄羅斯「特別軍事行動」的合法性,強調這一行動是出於對國家安全和領土完整的維護,而非無端挑釁。其次,他也在向西方世界傳遞一個明確訊號:俄羅斯對於任何企圖幹涉其內政、威脅其主權的行為,都將采取堅決而有力的回應。

西方加大對烏軍援的背景
近期,隨著特朗普在美國總統大選中的支持率持續上升,以及歐洲右翼勢力的崛起,西方國家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力度顯著增強。這種趨勢的背後,是西方政治精英們對地緣政治格局變化的深刻擔憂和戰略考量。他們擔心,一旦特朗普上台,可能會采取與前任截然不同的外交政策,導致俄烏沖突的走向發生根本性變化。因此,他們急於在特朗普勝選前,透過加大對烏軍援、直接介入沖突等方式,將局勢推向有利於自己的方向。

F-16戰鬥機交付的緊迫性
在這一背景下,F-16戰鬥機的交付成為了烏克蘭軍事力量增強的關鍵一環。美國等西方國家承諾向烏克蘭提供這批先進戰機,旨在提升其空中打擊能力,為烏克蘭在沖突中爭取更內送流量備援容錯機制動權。而烏克蘭方面也在積極準備,透過摧毀俄軍防空系統、改善機場設施等方式,為F-16的投入使用創造有利條件。一旦F-16投入實戰,將對俄軍在烏東地區的軍事行動構成嚴重威脅,甚至可能引發更大規模的沖突升級。

跨境打擊的新篇章
除了F-16戰鬥機的交付外,西方國家還放開了對烏克蘭跨境打擊的限制。丹麥、荷蘭、挪威、比利時等國允許烏克蘭使用即將到貨的F-16進行跨境打擊;德國則開放了自行榴彈炮和「火星2號」多管火箭發射器的使用權;英國和法國則提供了「風暴陰影」導彈等先進武器。這些舉措不僅提升了烏克蘭的遠端打擊能力,也進一步加劇了俄烏之間的緊張局勢。

美國的微妙態度轉變
值得註意的是,美國在這一過程中的態度也經歷了微妙的變化。起初,美國只是允許烏克蘭使用美國武器打擊「哈爾科夫附近的俄境內目標」,但隨後逐漸放寬了限制,同意烏克蘭使用美國武器打擊俄境內的「任何地方」。然而,在最近的北約峰會上,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又改口表示「不允許烏克蘭使用美國武器對俄羅斯采取縱深打擊」。這種反復無常的態度背後,折射出美國對俄烏沖突復雜局勢的謹慎考量和戰略平衡。

波蘭的「自衛」主張
波蘭外交部長關於擊落「飛向波蘭領土」的俄羅斯導彈的言論,更是將這一緊張局勢推向了新的高潮。波蘭方面聲稱,如果只在導彈進入波蘭領空時將其擊落,導彈碎片將對波蘭公民造成威脅,因此此舉屬於自衛行為。然而,這一主張的模糊性和爭議性不言而喻。如何界定一枚導彈是否「飛向波蘭領土」?如果定義過於寬泛,波蘭將擁有更大的行動自由權;但如果定義過於嚴格,則可能限制其行動的有效性。

北約的介入邏輯與風險
北約國家之所以急於介入俄烏沖突,一方面是出於地緣政治的考慮,試圖透過支持烏克蘭來遏制俄羅斯的擴張勢頭;另一方面則是出於戰略利益的考量,希望透過在沖突中發揮作用來維護自身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然而,這種介入行為也帶來了巨大的風險。一旦沖突升級失控,不僅可能導致更多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還可能引發更大規模的地區沖突甚至全球戰爭。

俄羅斯的應對策略
面對西方的步步緊逼和俄烏沖突的持續升級,俄羅斯采取了多種應對策略。一方面,俄羅斯在戰場上保持了高壓態勢,透過加強軍事部署、提升作戰效能等方式來應對烏克蘭的攻勢;另一方面,俄羅斯也加強了與周邊國家的合作與溝通,試圖透過外交手段來緩解緊張局勢並尋求和平解決方案。此外,俄羅斯還透過加強國內政治穩定、推動經濟發展等方式來提升自身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

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風險與警示
梅德韋傑夫、特朗普、普京等領導人都曾提及「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風險。這種擔憂並非電洞來風,而是基於對當前國際形勢的深刻洞察和戰略考量。歷史經驗表明,世界大戰的爆發往往與地緣政治的劇烈變動和大國的戰略博弈密切相關。因此,各國在處理國際關系和解決爭端時,必須保持冷靜和克制,避免采取過激行動和錯誤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