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李冠傑:頂住美歐壓力,讓中英關系獨立發展

2024-07-25國際
在美國、歐盟相繼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後,英國這次卻一反常態地沒有跟進。近日,英國新任貿易大臣莊拿芬·雷諾茲在七大工業國組織(G7)貿易部長會議上明確表示,英國不會「跟風」美國和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高額關稅。這也意味著,目前英國對所有進口車輛征收的關稅維持在10%。
在美歐經貿問題政治化日趨激進的氛圍下,英國對華政策流露出難得的穩重和客觀,與美國和歐盟形成強烈反差。這背後是英國政府的哪些考量?英國與美歐的對華政策間是否存在根本分歧?具體可從3個方面加以分析。
首先,英美歐對華認知總體上基本一致,只是各自的盤算與目的略有差異。美國將中國視作「戰略競爭對手」、地緣政治的系統性「挑戰者」的主要原因,是認為自身的霸權秩序受到中國的挑戰;歐盟既將中國看作「系統性對手」,又把中國視作合作夥伴和競爭者,其核心目的是實作歐洲戰略自主,而把中國「當靶子」有助於加強歐盟內部團結。在英國視角下,中國的定位是美國和歐盟的綜合。2023年3月,當屆英國政府更新了【綜合評估報告】,稱中國為「劃時代和系統性挑戰」,有意避開了將中國定位為「威脅」,保持一定的對華接觸,同時也渲染來自中國的「挑戰」。這一系列標簽的基本認識本質上是相同的,區別只在於英美歐各不相同的國際定位和實力。
其次,主動調整戰略布局,盡可能避免對某個國家或集團產生貿易依賴是英國政策方向的傳統。貿易分散化是英國的長期戰略方向之一,某種意義上可看作19世紀英國光榮孤立政策傳統的再現。進入21世紀,英國更認識到其在經濟上對歐盟的依賴,開始分散投資。20多年來,雖然英歐貿易額總體呈上升趨勢,但歐盟占英國貿易總額的比例卻在下降,英國對歐盟的出口份額從2006年占英國總出口的54%下降到2022年的41.7%,英國從歐盟的進口份額從2003年的58%下降到2022年的47.9%。在歐盟之外,美國成為英國最大的單一貿易夥伴國,2023年對美貿易占英國貿易總額的17.6%。相比之下,近10年來英國對華貿易顯著增長,但中國在英國貿易總額中的比例卻仍保持在較低位置,2023年英國對華貿易總額為902億英鎊,占英國貿易總額的5.1%,是英國第四大貿易夥伴。與各貿易夥伴國貿易額較為均衡,經貿上對美歐依賴性並不絕對,是英國保持一定自主,沒有急於追隨美歐對華加征關稅的原因之一。
最後,英國也有強化自身影響力,利用自身獨特定位探索對華貿易特色之路的現實考量。在國內,上台不久的工黨政府對英國經濟情況心知肚明,英國的經濟狀況承擔不起像美歐那樣發動對華貿易戰。而在國際上,英國在「脫歐」後力圖在「歐洲—大西洋」地區扮演關鍵角色,因此一方面不斷加強與美國的關系,另一方面竭力擺脫「脫歐」造成的負面影響,維持與歐盟的聯系。在經貿方面,英國對美貿易額從2016年的1789億英鎊提高到2023年的3108億英鎊,7年間增長了74%;而在「脫歐」後,英國與歐盟達成貿易合作協定,對符合原產地規則的商品實施零關稅和零配額。在這輪加征關稅風波中,考慮到中國電動汽車在英國本土市占率不高,且2023年英國出口汽車的60%發往歐盟,英國反而是美歐對華加征關稅的潛在獲益者。若英國從中國等產地進口汽車零配件,在英國生產整車銷往美歐,其收益還將進一步升高。因此,英國政府主張在電動汽車領域減少政治幹預,避免貿易政治化,本質上是從自身利益出發,並盡可能向中美歐之間獨立的「第四方」定位邁進。
當然,英國對華也有自身的政治成見,中英之間「經熱政冷」的態勢短期內仍將持續。但英國要重振自身影響力,只靠在美歐跨大西洋關系中保持特殊地位還不夠,必須成為維持中美歐之間平衡的特別存在。在新任英國首相斯塔默執政後,工黨政府表示要致力於在100天內對中英關系全面審查,並聲稱要制定一項以「競爭—合作—挑戰」為準則的長期對華戰略。英方需要認清,在對華關系上,最符合英國利益的就是隔絕第三方影響,頂住美歐的壓力,保持中英關系的獨立發展態勢,走上求同存異、合作共贏正確道路。(作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英國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