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印度外長蘇傑生在公開場合將聯合國比作一家「陳舊的公司」,指責其未能跟上時代步伐,反而成為累贅。
此番言論,無疑是對聯合國在全球沖突中的角色提出了質疑,且言辭間似乎對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作為亦有所不滿。
蘇傑生之所以如此評價,是因為他認為聯合國在全球沖突中僅僅扮演了「旁觀者」的角色。 這話可是把安理會五常都罵進去了。
然而,這種批評並未考慮到印度自身在類似事件中的行為。
事實上,印度在處理國際沖突時,也常有袖手旁觀、甚至從中牟利之舉。
以俄烏沖突為例,印度明知其向歐洲國家出口的彈藥可能被用於烏克蘭戰場,卻並未采取有效措施阻止。
根據印度相關法規,購買者需明確武器使用範圍,否則印度有權終止銷售。印度政府似乎對此視而不見,任由事態發展,從中謀取利益。
印度政府在俄烏沖突中的態度,讓人對其指責聯合國的立場產生了更多質疑。
一方面,印度聲稱願意促進俄烏和談,另一方面,卻似乎樂於看到沖突持續,以便繼續從中漁利,並享受俄羅斯提供的廉價能源。
此外,在巴以沖突問題上,印度也多次選擇棄權,未對巴勒斯坦人民表達明確支持。
蘇傑生對聯合國的批評,更像是一種「求而不得」的怨懟。
印度政府一直渴望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為此不遺余力地奔波。
無論是莫迪存取俄羅斯還是美國,都會提及印度入常的話題。
甚至在前不久的四方安全對話會和聯合國大會上,美國總統拜登也公開表示支持印度入常。
盡管印度政府付出了諸多努力,但至今仍未能如願以償。
面對這一現實,印度政府似乎選擇了「得不到就詆毀」的策略。他們試圖透過貶低聯合國來制造輿論壓力,為其加入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鋪路。
聯合國作為二戰後國際秩序的基礎,其重要性和作用不容置疑。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更是代表著對一個國家實力和貢獻的認可。
印度雖然渴望成為第六常,但如果沒有足夠的實力和貢獻來支撐這一地位,那麽即使加入了安理會,也難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因此,印度政府應該正視自己的不足,透過實際行動來提升自己。而不是透過貶低聯合國來試圖掩蓋自己的不足和達到入常的目的。
畢竟,一個真正有實力和貢獻的國家,是不需要透過貶低他人來提升自己的。
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