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要麽死,要麽逃,超級颶風橫掃,美國傷亡慘重

2024-10-14國際

生存還是淪陷,這是一個問題。 當颶風米爾頓以80米/秒的驚人速度橫掃美國佛羅裏達州時,這個莎士比亞式的生存困境成了數百萬美國人的現實困境。

"要麽死,要麽逃!"美國政府的這句"暖心提醒",堪稱年度最佳黑色幽默。 然而,這出荒誕劇背後,折射出的是一個超級大國在天災面前的無力與混亂。

颶風來襲,政客們卻在上演一場"甩鍋大戲"。 特朗普怒斥拜登不作為,拜登反擊特朗普造謠惑眾,兩黨撕得昏天黑地,仿佛災區民眾的苦難只是他們的政治道具。

與此同時,一些美國人開啟了"零元購"模式,而荷槍實彈的警衛隊則嚴陣以待。 這場混亂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分裂的美國,一個在災難面前暴露出深層次矛盾的社會。

讓我們先來看看這場"颶風大戲"的劇情發展。 9月26日,3-4級颶風海倫妮登陸佛羅裏達州,造成慘重損失。 236人死亡,400多人下落不明,17個城鎮90%以上的房屋被夷為平地。

然而,這還只是開胃菜。 10月9日,5級颶風米爾頓再次來襲,風速高達80米/秒,超過了曾造成6000人死亡的菲律賓海燕颶風。 面對這種情況,美國政府的應對可謂"簡單粗暴":要麽死,要麽逃!

這種"二選一"的生存選擇,讓人不禁想起電影【饑餓遊戲】中的殘酷場景。 但現實往往比電影更加魔幻。

1700多萬佛州居民,600多萬人生活在颶風襲擊區,他們該如何"逃"?公路堵塞,機票價格暴漲到1200美元卻依然一票難求,而且很快就停飛了。 沒有私家車的居民更是叫苦不叠。 美國政府的這番"暖心提醒",與其說是關懷,不如說是一種冷酷的嘲諷。

面對如此嚴重的災情,美國政府的救援措施可謂是"雪中送炭"——每位受災群眾可獲得750美元的補貼。 乍一聽還不錯,對吧?等等,別急著鼓掌。 這筆錢不是白給的,而是貸款!沒錯,你沒聽錯,是貸款!

受災群眾需要向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申請,簽署檔後才能拿到這筆錢。 更絕的是,一年後必須還款,否則政府就有權沒收欠債人的所有財產。 這操作,簡直比高利貸還狠啊!

看到這一幕,我不禁想起了那個被瘋狂吐槽的廣告:兄弟買不起頭等艙,大哥說幫忙買,結果是幫兄弟申請了網貸。 美國政府這波操作,不就是把自己包裝成了一個"熱心大哥"嗎?只不過這個"大哥"更狠,不還錢就要你的命(財產)。

這種"救助"方式引發了一場政治風暴。 特朗普抓住機會,對拜登政府展開了猛烈抨擊。 他聲稱這不是天災而是人禍,指責拜登政府不作為,甚至不接受共和黨州長的求助電話。

特朗普還拿烏克蘭援助做對比,質問為什麽給烏克蘭200億美元,卻吝嗇於給美國災民14億美元。 這番言論可謂是火上澆油,瞬間點燃了民眾的怒火。

更有趣的是,共和黨眾議員格林居然聲稱海倫妮颶風是拜登政府的"天氣武器"。 這種陰謀論一出,立馬引爆網絡,獲得4000萬的瀏覽量。 馬斯克也跟著湊熱鬧,指責拜登政府不僅不救災,還阻礙他們救災。 這場政治秀愈演愈烈,儼然成了一場"災難版"的選戰預演。

拜登當然不甘示弱,立即召開新聞釋出會反擊。 他指責特朗普制造謊言,破壞民眾信心,損害最需要幫助的人。 對於格林的"天氣武器"說,拜登直接懟回去說這是"荒謬絕倫"。 然而,在這場唇槍舌戰中,真正的受害者——災區民眾的聲音卻被淹沒了。

更諷刺的是,當災民們在廢墟中苦苦求生時,一些人卻開始了"零元購"狂歡。 這種行為固然不值得提倡,但也折射出美國社會的深層矛盾。 平日裏,一些地方已經將"小額搶劫不入刑"寫入法律。 如今趁亂"零元購",不過是這種扭曲價值觀的極端表現。

面對這種局面,美國政府的應對是派遣5000名全副武裝的國民警衛隊進入災區。 他們的任務不是救災,而是維持秩序,防止"零元購"行為。 這一幕頗具諷刺意味:政府不去救助災民,反而派兵鎮壓可能的騷亂。 這種做法,與其說是維護秩序,不如說是在維護一個已經失序的社會表象。

更令人震驚的是,一些美國官員對民眾的求助竟然表現出極度的不耐煩。 德州災區中心的科羅拉多市市長博伊德的一封公開信堪稱經典。 他嚴厲指責尋求幫助的民眾,稱這是"懶惰"的表現,強調只有強者才能生存。 這種赤裸裸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竟然成了一位政府官員的公開言論,著實令人瞠目結舌。

博伊德的言論雖然刺耳,但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一些美國精英的真實想法。 在他們眼中,政府救災是"社會主義"的產物,是對"美國精神"的背叛。 這種極端個人主義的思維,將社會責任全部推給個人,完全忽視了政府應盡的義務。

更可悲的是,許多美國民眾似乎已經習慣了這種"叢林法則"。 他們認為災難來臨時,不過是比誰跑得快的問題。 好萊塢災難片中常見的個人英雄主義橋段,仿佛成了現實生活的指導手冊。 這種思維方式不僅忽視了社會互助的重要性,更是為政府的不作為提供了辯護。

回顧美國近年來的多次自然災害,我們不難發現一個令人不安的趨勢:政府責任的不斷弱化,個人責任的過度強調。 2021年得州雪災時,數百萬民眾陷入絕境,而政府官員卻紛紛出國度假。 這種行為不僅沒有受到應有的懲罰,反而被一些人視為理所當然。

更令人擔憂的是,美國社會似乎對災難和死亡產生了某種"免疫"。 從新冠疫情奪走數十萬美國人生命,到如今的颶風災害,巨大的傷亡數碼似乎已經無法引起足夠的關註和反思。 這種集體性的"麻木"不僅反映了社會價值觀的扭曲,更暴露出美國政治體制的深層次問題。

那麽最後,小編想問問:在這場"美式災難"中,究竟是颶風更可怕,還是人性的冷漠與制度的失靈更令人恐懼?災難面前,政府的責任到底在哪裏?個人主義與社會責任如何平衡?對此你怎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