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總統瑙塞達稱,他們正在考慮給「台灣代表處」改名,希望以此實際行動穩定與中國的外交關系。
然而三個月過去了,立陶宛還是沒啥動靜。
這個國家之前也多次表示「希望能和中國恢復貿易」,但最後都沒了下文。
中國早就告訴過立陶宛,如果他們想恢復貿易、外交關系,得先拿出實際行動,也就是取消所謂的「台灣代表處」。
立陶宛其實啥都明白,他們就是既想保住這個機構,又想跟中國開啟貿易談判。
所以,在這種毫無誠意的對話態度下,中國交涉幾次後自然就不再理會了。
後來立陶宛發現談不攏,就使出了他們的「流氓招數」,在歐盟會議上鼓動其他國家與中國對抗,還讓歐委會出台法案「制裁中國」。
就像在去年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訪華前,在歐盟的閉門會議上,立陶宛提議——
應該謹慎與中國打交道,防止因台海問題和中國供應鏈斷裂,使歐盟步俄羅斯後塵。
希望歐盟其他國家能想辦法應對。
但對於立陶宛這種上躥下跳的行為,歐盟其他國家都沒人搭理,最後立陶宛只能自討沒趣。
不過他們並沒有死心,之後又多次在歐盟那鼓吹反華政策,這都快變成一種「潮流」了。
今年 7 月,馮德萊恩在獲得「內定」後,繼續擔任歐盟委員會主席,開啟下一個五年任期。
這馮德萊恩剛上任,就打算對中國下手了。
這次她要表決的是針對中國的投資審查案。
直白點說,就是要求歐盟各國對來自中國的投資進行國家級審查,看是否符合「安全」標準。
這樣一來,操作空間就很大了,國家要是下令,企業就不能對外投資了,其他企業也很難和中國發展關系了。
馮德萊恩這一手真夠「狠」的。
去年歐盟提出擺脫對中國依賴的戰略後,不少企業趕緊和中國合資建廠,免得將來被歐盟政策抄了後路,中歐之間的投資額一下就漲了好幾倍。
馮德萊恩的政策會直接影響中歐的投資額,對中國實行「兩頭封堵」,既不讓貿易又不讓投資。
在接下來的五年任期裏,這位官員估計會在反華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即便歐盟經濟如此糟糕,也無法阻止她。
沒一會兒,投資案的表決結果就公布了,這結果既讓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
除了之前和中國有「過節」的立陶宛,27 個國家中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贊成。
至於為啥反對,各個國家的原因也有很多不一樣的,但有一點是一樣的:
這項法案把手直接伸向了公司的對外投資領域,這是極其危險的行為。
畢竟西方是資本主義國家,他們鼓吹「自由市場」經濟,要是幹涉自由市場,那後果可是很嚴重的,會得不償失的。
媒體直接以【歐盟對中國投資的審查嚴重削弱市場開放性和自由性】為題報道,對馮德萊恩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抨擊。
歐盟其他國家雖然盲目,但並不傻。
馮德萊恩一直偏袒美國,帶著歐盟「踩坑」,把經濟搞成現在這麽虛弱。
要是他們這回答應了對中國的審查,那歐盟下一步沒準真就出台個「安全法案」,把符合標準的投資一股腦兒都給拒了。
所以允許審查是很危險的,其他國家只要同意了,就基本等於掉進了坑裏。
雖然歐盟 26 個成員國中有不少政府持反華立場,但他們都沒有中計。
中國是歐盟第二大貿易夥伴,是歐盟重要的進出口來源,這是原因之一。
要是現在跟俄羅斯的關系斷了,之後又跟中國「脫鉤」,歐盟可能真得回到從前的原始經濟模式了。
現在是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歐盟卻偏偏要往閉關鎖國的方向走,跟時代潮流對著幹,歐盟的衰落那是肯定的。
審查機制一旦建立,會給中國企業在歐盟的投資設定很多障礙,這違背了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限制了資源的流通,經濟肯定會越來越差。
第二個原因是,馮德萊恩「獨創」的這一審查機制還給歐盟自身的經濟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
中國企業投資歐盟,能為當地創造眾多就業機會,推動經濟繁榮發展。
但審查讓很多有潛力的投資專案沒辦法實施,造成就業機會的減少和經濟增長的放慢。
這也減弱了歐盟在國際投資市場的魅力,導致其在全球資本爭奪中處於劣勢。
這事兒說到底就是有害無益,要是真有國家接受了,那他們的金融課肯定沒好好上。
其原因之三在於,投資並非「單方面」的,而是中歐雙方相互進行的。
投資是促進雙方經濟合作、增進互信的重要橋梁,過度審查則會破壞這座橋梁的穩固性。
最終的結局只會是幹擾中國企業在歐盟的投資規劃和戰略安排,同時也讓歐盟企業在中國市場遭遇不確定性。
進而導致經濟遭受「寒冬」,減弱了雙方在經濟方面的合作。
比如說當下是歐盟在拉攏中國的電動汽車企業去歐洲建設工廠,他們對中國的資金需求更大。
可以想象,立陶宛「上躥下跳」的表態沒人認可。
這個國家被和中國的貿易打擊刺激得夠嗆,好像魔怔了,天天吵吵著讓歐盟制裁中國。
立陶宛在歐盟中的經濟體量還不到 5%,地方非常小。
他們也是與中國「脫鉤」最決絕的國家,但其他國家從不考慮立陶宛的立場。
畢竟他們總想著以小博大,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想牽著歐盟的鼻子走,這實在是太異想天開了。
【】
歐盟委員會想制裁中國,27 個國家裏 26 個都反對,到底誰贊成了?
【歐盟暫停起訴中國,事涉立陶宛】——觀察者網
歐盟想遏制對華投資,這會幹擾資本流動,27 個成員國裏只有一個表示支持。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