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朋友從歐洲回來後說,他無法想象歐洲人都是怎麽活下來的?

2024-09-18國際

歐洲,天堂還是圍城?——從「躺平」生活到危機邊緣的現實反思

影片載入中...


巴黎,浪漫之都,卻在奧運開幕式上栽了個跟頭。沒有空調,紙殼家具,素食為主的飲食供應……這屆奧運會,與其說是展示法國的強大,不如說是暴露了歐洲的虛弱。

網絡上,兩種聲音爭執不下:

一邊是「歐洲藥丸」黨,他們曬著巴黎街頭堪比恒河的塞納河,吐槽著奧運村的「簡陋」,甚至將巴黎奧運會稱為「西方文明的喪鐘」。



另一邊,則是「歐洲歲月靜好」黨,他們堅信歐洲的高福利和「躺平」生活是真實存在的,那些負面新聞不過是「別有用心」的抹黑。

那麽,真實的歐洲究竟是什麽樣子?是天堂,還是圍城?

也許,我們可以從一個朋友的歐洲之旅說起。


這位朋友,就叫他老胡吧,剛從歐洲旅行回來。在接風宴上,老胡感慨萬千,說自己去了比利時、法國、意大利,一路走下來,最大的感受就是:歐洲,變了!

「以前總聽說歐洲人生活節奏慢,福利好,工作輕松,可現在一看,完全不是那麽回事。」老胡喝了一口啤酒,接著說道,「物價高得離譜!在便利店買瓶水都要3歐元,上個廁所還要1歐元,這誰頂得住啊?"

為了省錢,老胡出門都得內建水壺,甚至還學會了「入鄉隨俗」,能憋就憋,實在憋不住了,就找個犄角旮旯解決。



"在巴黎,酒店早餐20歐元,就一杯咖啡、一杯橙汁、一個煎蛋和可頌麪包,吃完感覺還沒吃飽呢!「老胡忍不住吐槽道。

在德國,老胡去體驗了一把當地的「集市」,結果一盒藍莓加三個雞腿就花了11歐元,折合人民幣80多塊。看著那些排隊的老頭老太太,老胡陷入了沈思:這日子,怎麽過啊?

在荷蘭,情況更誇張。超市物價是國內的三倍,房東為了省錢把暖氣都關了。雖然薪金比國內一線城市高一些,但高消費下,這點錢根本不夠用。



老胡說,在歐洲,晚上想出去逛街、擼串、喝點小酒,那簡直是天方夜譚。所以,歐洲的夜晚格外蕭條,年輕人也大多選擇宅在家,過著「低欲望」的生活。

「說白了,歐洲現在就是‘勸退’國內中產的地方。同樣的錢,在國內能享受到的服務和生活質素,比歐洲強太多了。」老胡總結道。

老胡的經歷,或許只是歐洲社會的一個縮影。但它讓我們看到了歐洲「躺平」生活背後的另一面:高物價、低欲望、生活壓力。



那麽,是什麽支撐了歐洲人過去幾十年的「躺平」生活?

答案很簡單:冷戰紅利和經濟全球化。

冷戰時期,歐洲被夾在美蘇兩大陣營之間,自身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為了對抗蘇聯,美國主導成立了北約組織,並承擔了歐洲大部份的軍事防務責任。

冷戰結束後,蘇聯解體,歐洲失去了最大的外部威脅,可以放心地「裁軍備戰」,將省下來的錢用於發展經濟和社會福利。


數據顯示,冷戰結束後,歐洲國家的軍費開支普遍下降。例如,德國作為歐洲經濟的「領頭羊」,其軍費開支長期低於GDP的2%,甚至一度低於1%。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每年的軍費開支高達數千億美元,占GDP的比例遠高於歐洲國家。

美國為歐洲提供的「安全保護傘」,讓歐洲國家可以「坐享其成」,將更多資源投入到民生領域,從而構建了完善的社會福利體系。

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也為歐洲的「躺平」生活提供了物質基礎。



俄羅斯擁有豐富的能源資源,透過「北溪」天然氣管道,俄羅斯可以將廉價的天然氣輸送到歐洲各國,為歐洲的工業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能源保障。

而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為歐洲提供了海量的物美價廉的商品,從服裝鞋帽到家用電器,從電子產品到汽車,中國制造充斥著歐洲的各個角落。

廉價的中國商品,不僅滿足了歐洲民眾的消費需求,也有效抑制了通貨膨脹,讓歐洲人可以用更少的錢,買到更多的東西。



然而,這種建立在冷戰紅利和經濟全球化基礎上的「躺平」生活,還能持續多久?

答案或許令人沮喪:歐洲的「好日子」,可能要到頭了。

首先,俄烏戰爭爆發後,歐洲的安全域勢急劇惡化,歐洲國家被迫增加軍費開支,以應對來自俄羅斯的「威脅」。

例如,波蘭已經宣布將把軍費開支提高到GDP的4%以上,其他歐洲國家也在紛紛跟進。



軍費開支的增加,意味著歐洲國家將不得不減少在其他領域的投入,例如社會福利、教育、醫療等。這對習慣了「高福利」的歐洲民眾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沖擊。

其次,歐洲與俄羅斯的能源合作幾乎中斷,歐洲國家被迫高價從美國等國進口天然氣,能源成本大幅上升。

能源價格的上漲,不僅推高了歐洲的通貨膨脹率,也嚴重削弱了歐洲企業的競爭力。



最後,在美國的壓力下,歐洲國家開始調整對華政策,試圖減少對中國產品的依賴。


如果歐洲與中國「脫鉤」,歐洲民眾將不得不面對更高的物價和更少的商品選擇。

總而言之,歐洲「躺平」生活賴以維系的幾大支柱,正在逐漸崩塌。

高物價、能源危機、地緣政治風險……曾經的天堂,如今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歐洲,還能回到過去嗎?

答案,或許是否定的。

過去幾十年,歐洲享受著冷戰紅利和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紅利,得以構建起一個高福利、低工作強度的「躺平」社會。

然而,時代變了。



俄烏戰爭、能源危機、逆全球化趨勢……一系列「黑天鵝」事件,讓歐洲的「躺平」模式難以為繼。

歐洲,正在從天堂,變成圍城。

圍城之外的人,看到的是歐洲的「歲月靜好」:美麗的風景,悠閑的生活節奏,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他們羨慕著歐洲人的「躺平」生活,幻想著有朝一日也能過上這樣的日子。

然而,圍城之內的人,卻感受著越來越大的壓力:物價飛漲,薪金不漲,工作機會減少,社會福利縮水……他們開始懷念起過去「好日子」,卻發現再也回不去了。


老胡說,他在歐洲旅行的時候,遇到過很多當地的年輕人。這些年輕人,大多受過良好的教育,卻找不到一份體面的工作。他們看不到未來,也看不到希望,只能選擇「躺平」,或者說是「被躺平」。

「他們跟我說,與其辛苦工作,不如享受生活,反正也買不起房,也結不起婚,還不如一個人過得輕松自在。」老胡說道。

老胡的話,或許有些偏激,但也反映出了一些歐洲青年的真實想法。



在經濟下行壓力下,歐洲的社會福利體系也面臨著嚴峻挑戰。

養老金缺口、醫療資源緊張、教育質素下降……這些問題,都困擾著歐洲各國政府。

為了維持高福利體系的運轉,歐洲國家不得不提高稅收,但這又進一步加重了企業的負擔,導致經濟增長乏力,形成惡性迴圈。

「歐洲病」,正在蔓延。

那麽,面對困境,歐洲該如何自處?



一些歐洲國家,開始反思過去的「躺平」模式,試圖透過改革來提升競爭力。

例如,法國總統馬克龍就提出了退休制度改革方案,試圖延緩退休年齡,以緩解養老金壓力。

然而,改革觸動了部份群體的利益,引發了大規模的抗議示威活動。

歐洲的改革之路,註定充滿荊棘。



另一方面,一些歐洲國家,則試圖加強與其他國家的合作,以尋求新的發展機遇。

例如,德國總理朔爾茨就提出了「全球化2.0」的理念,希望透過加強與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合作,來推動德國經濟的轉型升級。

然而,在美國的壓力下,歐洲國家在對華政策上搖擺不定,這給中歐合作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

歐洲,站在了十字路口。



一邊是「躺平」的誘惑,一邊是改革的陣痛。

歐洲,會做出怎樣的選擇?

沒有人知道答案。

那個高福利、低工作強度的「躺平」社會,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歐洲,需要找到新的發展模式,才能走出困境,重塑輝煌。

這,或許也是歐洲給我們帶來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