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電影

新春特輯 | 思庫編輯的年貨清單

2024-02-09電影

又是歲末時分,長河落幕,回望這一年的所見所聞所感。 在那些繁華喧囂與浮光掠影中,總有些作品,靜靜地在我們內心投下閃耀的光影——文字鑄就的溫暖,鏡頭凝結的共鳴,音符撫慰的心靈......它們化作靈魂的養分,讓我們在休憩片刻後更好地出發。

收下這份思庫編輯的年度心水書影音,伴你度過一個愉快的春節假期~🐉

01

我們打個共鳴的響指

電視劇【漫長的季節】

導演:辛爽

馬提尼推薦

辛爽繼【隱秘的角落】之後導演的又一懸疑短劇,以東北工業小城樺林為背景,用一宗塵封18年的懸案為主線,串聯起幾位主角的人生和不斷變化的時代。故事分別從1997年、1998年和2016三個時間線切入,交叉敘述,一點點揭開真相,到最後才發現,這部劇講述的是時代和命運,以及每個和命運交手的人們的選擇。

辛爽的表達非常高級,無論是故事的講述方式,畫面的排程(各種神級轉場),音樂的品味,還是貢獻了高超演技的主創們,都讓這部劇後勁十足。看劇時,總覺得這不像一般的懸疑劇,更不像發生在東北的故事。它沒有過多的血腥和暴力,而是帶著生活的質感,甚至很多時候是溫暖幽默的。

劇中經典的場景很多,我覺得很美的一個畫面是王陽和沈墨在鐵軌上約會那段。王陽是火車司機王響的兒子,那個年代根正苗紅的工人子弟,卻渴望著外面的世界,想成為一個詩人。他認識了人生艱難的女主沈墨,兩個互懷情愫的少年就在明亮的秋日夕陽下,在延伸向遠方的鐵軌上暢想未來。王陽給沈墨念他寫的詩,美好在此刻定格,沈墨的臉上也浮現出劇中唯一一次開心明媚的笑容。

鐵路,總能引起人們無限的遐想,似乎總與浪漫、冒險和奇妙的旅程緊密相連。但鐵路的意義遠不止於此,它不僅改變了中國的經濟格局,也深刻影響了政治、文化和觀念的發展。思庫去年出版的【鐵路與中國轉型】一書就探討了鐵路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響著整個20世紀中國的發展。當然這本書的意義也遠不止於此,它給我的人生也帶來了一段浪漫、冒險和奇妙的旅程。我和這本書的譯者因之結緣,在書出版一周年之際,我們也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如果若幹年後回想起我們初遇的場景——在溫暖的春日夕陽下,在浦口火車站旁的鐵軌上聊著天,美好在此刻定格——我想我臉上還是會浮現起開心明媚的笑容。我們一起,打個共鳴的響指吧!

02

就像尋得最後一塊拼圖

電影【無名】

導演: 程耳

曉薇推薦

電影【無名】的故事發生在從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到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這個時間段。導演程耳摒棄了平鋪直敘式的表現手法,敘事情節被切割成一塊塊碎片,重新拼接。呼應著影片所處的那個動蕩、破碎、撕裂的年代,鏡頭不停地閃回和中斷,看似雜亂無章,卻處處充滿隱喻,首尾相連、絲絲入扣,事事有交代。

很明顯,【無名】中的人物和故事不乏真實的歷史依據。雖然當下的史學研究也開始強調還原歷史本來樣貌的「現場感」,但是與白紙黑字的出版物相比,以影像和聲效呈現的電影這種藝術形式無疑更加生動。就我個人而言,六年來浸淫「抗日戰爭專題研究」系列,其各分卷的研究領域正可與劇中的相關內容相互映照,從而眼中影片的情節脈絡更加清晰,人物性格更加豐滿,跟從精心設定的一個個細節串聯起整個劇情,直至最後一個鏡頭出現,就像尋得最後一塊拼圖,一切豁然開朗,似有一種釋然的暢快感。

【無名】中的人皆「無名」,但他們又是特定歷史片段中的主體,是一個個鮮活的人,是那個時代的縮影,影片呈現出的他們之間的矛盾沖突所引發的情感共鳴才是電影美學之外更深層次的觀影樂趣。

03

穿透歷史長夜的那束光

電影【無名】

導演: 程耳

布布推薦

2023年印象最深刻的影視作品,必須是電影【無名】。

這部諜戰大片的主要背景是「孤島」時期的上海。在1937年11月淞滬會戰結束、日軍侵占上海到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上海全面淪陷前的四年時間裏,各方勢力湧入租界,聚集角力、交換資訊、謀劃暗殺。【無名】的主角是背負使命的中共地下工作者,潛伏於上海汪偽政權的情報部門,周旋於汪偽、重慶政府、日本特務機關之間,在極度兇險、錯綜復雜的環境裏獲取情報、處決漢奸。何先生、葉秘書、陳小姐……他們都沒有全名,是戰亂年代裏出生入死卻默默無名的英雄。繁華都會,亂世之中,人心惶惶,正邪難辨,叛變的、騎墻的、找後路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張先生、唐部長、王隊長……他們是電影裏寂寂無名的配角,卻是歷史最真實的呼吸聲。大浪淘沙,才更見堅守的可貴,不背棄理想的人走到了最後。透過對各色人等的出色刻畫,【無名】將人性的復雜性和多面性展露得淋漓盡致。「電影是對時間的凝視」,仿佛一束光照進黑暗,帶觀眾回望那些屈辱的歲月、悲壯的抗爭。這束光遲早會穿透歷史長夜。

【無名】是一部需要沈下心來看的電影,資訊量巨大,暗喻手法層出不窮,看的時候必須精神集中,走出影院後那些細節和線索還會在腦海中不斷出現和連線,後勁之大令人嘆服。無論是電影美學和鏡頭語言,還是故事劇情和表達,入行23年只出品4部電影長片的程耳導演,在【無名】這部作品的品質追求上顯然都下足了工夫。

這又是一部毀譽參半的影片,接受度兩極分化。有人抱怨劇情顛三倒四看不懂、詬病導演過於炫技、反感讓流量明星當主演;也有人就喜歡這種打破常規、反復插敘倒敘的剪輯方式,醉心於草蛇灰線、伏脈千裏的伏筆技巧,著迷於完成拼圖、走出迷宮的感覺。觀影體驗因此是冰火兩重天:討厭它的人感覺特難熬,如坐針氈;喜歡它的人認為超享受,回味無窮。一部電影引發了這麽高的討論度,不值得去欣賞一下嗎?在我看來,再多爭議也掩蓋不住它的優秀。

個人不同意那種喜歡【無名】與否和審美水平有關的說法,但是如果因為不熟悉抗日戰爭時期的歷史背景而影響了對劇情的理解,那就太遺憾了,建議借助江蘇人民出版社的「抗日戰爭專題研究」叢書來惡補一下相關歷史知識點再去看電影,畢竟【無名】是一部值得反復觀看的佳作。

04

大海會總結去年的大海嗎?

【封神】

導演:烏爾善

書羽推薦

走進電影院看【封神】是因為我要寫一篇推文。那時【封神】的熱度非常高。我責編的【百年中國考古】和布布老師責編的【前四史解讀】都有「點」可以和這部電影結合宣傳一波,不抓實在是可惜。但從什麽角度切入、如何結合起來寫又是個問題,於是我就這樣被領導和思庫主理人馬提尼抓進了電影院,按頭看完這部電影(電影票錢還是我掏的)。

這部電影是一部裏程碑式的中式類別片。導演烏爾善的電影制作團隊梳理了【史記】等史料中的相關歷史描寫,並以商周等時期的文物為元素,挖掘中華文明的根源,讓影片中的人物造型、所用器物都有史可依,為觀眾打造了一個奇幻的神話世界。看完電影那幾天看了很多關於【封神】的報道,一邊怕熱度過去,一邊又不想草草而就。最後好不容易憋出一篇來,立即拜托思庫小組的同誌迅速編排釋出,宣傳效果還不錯。

最近流行一句話,「大海會總結去年的大海嗎?浪花會總結去年的浪花嗎?」現在我去回想去年一整年,總覺得碌碌無為。我們堅持每年總結自己,也許是為了找到那些讓人感動的瞬間牢牢記下,給自己鼓把勁兒吧。大海應該是不需要的。

05

人生是曠野

【我的骨頭會嘮嗑】

作者:廖小刀、劉八百

柚子推薦

深入罪案肌理,探尋人性的幽微!

2024年看過的書,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天才捕手計劃」推出的系列圖書。【我的骨頭會嘮嗑】1-2冊,是最先看的兩本。這是一部法醫兄弟的真實屍檢手記。他們是大學時期法醫專業上下鋪的兄弟,畢業後一南一北從事法醫工作, 分2冊講述了18年法醫生涯中離奇震撼的24宗真實案件。作者透過細膩的描述,讓人仿佛能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案發現場的緊張與神秘。同時,作者還巧妙地設定了一些懸念和線索,讓人在閱讀過程中產生很多猜測和疑問,忍不住想要一口氣讀完整本書。

這是一幅法醫視角的人性浮世繪。他們在案發現場與屍骨「嘮嗑」,用在屍體中不斷挖掘出的證據串聯起案件的全貌,抽絲剝繭尋找案件真相,用技術擊破完美犯罪的假象!每個離奇案件的真相背後,都是一個令人唏噓的人生故事。

這不僅是一本好的偵探小說,更是一本能讓人深思的書。作者深入罪案肌理,探尋人性的幽微。書中的24宗案件,全都源於現實,所揭示的人性的復雜和黑暗,發人深思。

「人生是曠野。」在面對生活隱藏的危機和苦難時,我們選擇人性的哪一面呢?是放任並絲滑地奔向惡,還是掙紮著向善?這是終其一生,我們都需要回答的問題。

06

活在真實中才是自由

【多談談問題】

作者:吳琦

海源推薦

今年讀過的印象最深刻的書是【多談談問題】。這是單讀出的一本訪談合集,主題很多元,有鐘叔河談個人經歷的,羅新談歷史敘述的,項飈和桑德爾談優績主義的,呂植談環境保護的,但都是這個時代最值得關註和討論的問題。我最喜歡的是南京大學教授景凱旋和作家柏琳的對話「在人性殘缺的時代,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景凱旋說:「活在當下不是一種自由,只有活在真實中才是自由。」「只有那些有自我意識的人才有可能擁有內心自由……內心自由的人不僅意味著敢於獨立思考,還意味著服從自己的良知。」

07

媽媽要花很久的時間才能夠成為媽媽

【在小山和小山之間】

作者:李停

小熊推薦

這本書講的是母女之間的愛與理解,作者用母親、女兒的雙視角,寫了一對母女的生育歷程和心理轉變。書的篇幅不長,出場人物也極少,集中精力看的話,幾個小時就能把它讀完。但是讀完之後帶來的心靈撫慰,卻能夠延續很久,引發人去思考:一個女性應該成為什麽樣的母親?

母女各自就像是一座山,山是搬不動的,這就像是在說母女關系間的那種張力。但是山和山之間有路,這條路上可以開滿鮮花,可以有呼應可以有回聲,可以有真正的傳承和理解。在小說裏,母親想起自己的母親曾說過一句話「媽媽要花很久的時間才能夠成為媽媽」。書的末尾,女兒則說了這樣一句話:「小山看起來很不起眼,它沒有華麗的裝飾,但不走不移,是很靠得住的……現在我和媽媽一樣,也成了一座不起眼的、堅強的小山」。

08

好像夢境一樣,我沈進去,一層一層

【在細雨中呼喊】

作者:余華

漁月推薦

「好像夢境一樣,我沈進去,一層一層,好像在做夢一樣。」最深久的印象,往往來自心靈的震動。余華的小說,就有這樣的能力。【在細雨中呼喊】是余華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和【許三觀賣血記】【活著】一樣,它荒誕又清醒、尖銳又溫情,在親情、愛情、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命運等多方面上都能令我發出共鳴,並產生新的思考。不過作為余華從中短篇先鋒派小說轉向長篇現實小說的那個「轉折點」,它和後來的這些作品有一個最大的不同,就是敘事方式。

【在細雨中呼喊】講述的是主人公孫光林的成長史。他在6歲時被父母送給了別人家,12歲時又因為養父自殺而回家,特殊的經歷使他成為一個長期被家庭、被集體、被社會邊緣化的小孩,於是他對於身邊的一切都像一名旁觀者。但是這本書不是按照正常的時間順序書寫的,而是以第一人稱為視角、以回憶為線索的碎片化敘事。時間和記憶,仿佛一沓發黃的老照片,並沒有順序,孫光林隨意拿起一張,便開始講述那段往事。講述中,過去、當時和現在難免錯疊,最終拼貼完整,恍然大悟。這和現在一些文藝電影喜歡「玩」的「非線性敘事」有些相像,不知道是否合大家的胃口,但我覺得余華「玩」得適度,所以很值得細致品味。

09

世界的本質是波

【誰找到了薛定諤的貓】

作者: [美] 亞當·碧加

小羊駝推薦

2023年【歐本海默】的上映讓我對量子力學產生了好奇。如果想了解量子力學波瀾壯闊的百年探索史,這本書值得一讀。

我推薦的理由有三:一是你會手不釋卷。詼諧幽默的語言,有趣又好玩的故事,讓躺在量子力學史裏的人性種種面活脫脫地躍然紙上,可算是一本學科史兼具了野史的精妙;二是任何學科的都發展來之不易。歷史總是竟然地相似。學術大牛壟斷了學術,設定學科壁壘,而一代代追求真理的人依然在為科學的真相努力,在逆境中突破重圍,發展了量子力學;三是對世界的理解有了新視角。世界的本質是什麽?量子力學認為是波。在波世界的探索中,我們緊跟時代,去理解那些前沿創造的根本理論所在。

10

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版本中,

一邊孤獨,一邊分享

【懺悔錄】

作者:[法] 盧梭

豹師傅推薦

「我現在要做一項既無先例、將來也不會有人仿效的艱巨工作。我要把一個人的真實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這個人就是我。」

「真實」是否存在?這個最了解自己的「我」有著文化、社會和時代帶來的何為對,何為錯,為何驕傲,為何羞慚,有著不可避免的誤判,有著自身的思維框架和社會準則的不斷碰撞和協商。一直懷著至誠要做好人的盧梭,呈現出的是他眼中的自身和世界,一個他不得不因為觀念沖突而不斷捍衛自己的世界,而讀者也不由自主地帶著個人銘印去感受,去對話,去判斷。

最終,所有的真實在一張口,一下筆的瞬間就變成了故事,而這個故事又在眾口相傳中,形成了千百個不同版本的故事,每個人生活在自己的版本中,一邊孤獨,一邊分享。

11

文本盜獵者

【文本盜獵者:電視粉絲與參與式文化】

作者: [美]亨利·詹金斯

YQ推薦

【文本盜獵者:電視粉絲與參與式文化】是被稱為「21世紀的麥克盧漢」的美國傳播與媒介研究學者亨利·詹金斯上個世紀90年代的作品。這部作品倒不算是2023年讀過印象最深刻的書,而是我作為一個粉絲文化的參與者近幾年常看常新、思考不斷的一個經典文本。該書研究的是粉絲文化,並且很大程度上是同人文化,將電視粉絲看作是主動的消費者、熟練地參與者,並從借來的材料中建構自己文化的遊獵式的文本盜獵者,以此反抗一些「話語」並爭奪相應領域的文化權力。雖然本書寫於三十年前,但在參與主體更為豐富、媒介生態也更復雜多元的今天已然具有很大的啟發意義,「文本盜獵者」的概念更加外延,並與許多新的概念相結合,相關議題如媒介文化產品的消費與話語權爭奪、主流話語的抵抗和收編、粉絲社群生態、社群的系統異化、「耽美」與性別話語等至今仍在不斷更新的實踐中被廣泛探討、研究。

12

堅持自己的內心

電影【十月的天空】

導演: 喬·莊斯頓

海源推薦

今年看過的電影裏,最值得推薦的是19歲的傑克·吉倫哈爾主演的【十月的天空】。

電影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講的是20世紀50年代美國一個煤礦小鎮的高中生Homer,因為目睹蘇聯衛星上天而開始自制火箭,嘗試改變命運的故事。勵誌故事很多,不過Homer的顯得尤為不可思議。出生在這個煤礦小鎮的男人,註定要子承父業成為礦工,除非獲得橄欖球獎學金出去上大學,而Homer正好是球場上的菜鳥。而且,彼時美國還沒有造出能進入外太空的火箭。不過不甘平庸的Homer,還是在老師和朋友的支持下,堅持自己的內心,保持激情,敢於冒險,雖然其間經歷了被警察指控燒毀山林和代受傷的父親下礦工作等曲折,但最終超越了自我,也贏得了小鎮人和父親的尊重。最後字幕介紹,Homer成為了NASA的培訓工程師。整部電影非常平淡克制,但是讓人充滿感動和佩服。

13

讀懂我們存在的意義

【宇宙探索編輯部】

導演:孔大山

欣欣推薦

浪漫是什麽?也許讀懂我們存在的意義,便是浪漫本身。

不同於【流浪地球】式的硬核科幻大片,【宇宙探索編輯部】委實是一部充斥著荒誕與「民科」的偽紀錄片。幾十年如一日癡迷於尋找外星文明的科幻雜誌主編,絕對現實主義卻樂於陪同「發瘋」的雜誌社實際主理人,不諳世事但一心「制造」外星痕跡的「民間詩人」……電影裏,一群奇怪又可愛、有趣卻孤獨的人,完成了一場偏執瘋狂卻又自我成就的療愈之旅。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可能和現實格格不入。認識自己,選擇自己,肯定自己,也是極致的浪漫。

14

人類不知道它的目的,也無從得知自身的未來

飛向太空 Солярис (1972)

導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湯湯推薦

假如你去世多年的愛人復活了——

好訊息:她還愛你。

壞訊息:她不是人。

電影【索拉利斯】,又譯【飛向太空】,是大佬安德烈·塔爾科夫斯基於1972年上映的一部科幻經典,在2023年這一被號稱AI時代元年的時候翻出來看,具有了更多的意義。

心理學家克里斯抵達索拉利斯星的空間站,第二天醒來看見了已故妻子哈麗。克里斯知道這是索拉利斯星根據他的記憶而制造的智能復制體,羞愧而恐懼地殺死了哈麗,卻發現哈麗再度出現。一個人類與一個非人類,在短暫而封閉的相處中建立了一種日常關系。哈麗會用語言嗎?會的。有感情嗎?的確有。會思考嗎?當然。哈麗仍然愛他,並且說:我變得更像人類了。

如果【三體】中的水滴展示了宇宙中來自非人類的淪陷般的物理力量,那麽陷入索拉利斯之海,或許是人類思維世界的終極宿命。對於人類與非人類的關系,電影沒有給出確定的結論,而是展示了一種復雜的張力。其他人稱哈麗為「客人」,有人因為無法理解而選擇自殺,有人半是拒絕半是接受,有人試圖分析和控制,而克里斯將她視作愛人。最終,在令人不安的背景電子音和索拉利斯對地球環境的錯位粗糙仿擬中,克里斯永遠留在了異星。而索拉利斯星仍然是一片膠狀海洋,沒有發生任何變化。人類不知道它的目的,也無從得知自身的未來。

15

溫暖平凡你我的奔碌人生

小森林

導演:森淳一

Lekky推薦

77萬人給出9.0高分,經典治愈系慢生活電影。把日本鄉間簡素的一餐一飯,都拍得很有質感、美感、生活感。

【小森林】系列是由漫畫家五十嵐大介的原作改編的電影。【小森林】分為「春、夏、秋、冬」四篇,分別獨立制作為電影,陸續上映並斬獲好評。

平凡女孩市子本在東京工作,但來自山村的她,始終無法融入快節奏的都市生活。終於,她回到遠離都市喧囂的故鄉——日本東北地區的山村小森。媽媽不告而別,去追求自己的人生。市子獨居老屋,種菜,種稻谷,收獲,再回憶著媽媽做飯的點滴,做成一餐餐美味的菜肴。

【小森林】借助簡易的食物傳遞出深沈的人生哲學和返璞歸真的生活美學,反襯出低調內斂的高層次修養,溫暖平凡你我的奔碌人生。從簡單異常的食物中,【小森林·秋】中市子跟鄰居們分享的,僅僅是秋日午後幾片金黃色、烤熟的地瓜片。食物本身並不重要,由簡易的食物傳遞出來的簡樸自律的生活方式和對生活本身由衷、執著、純凈的熱愛與體味,才是最重要的。

整部片子都很安靜,安靜地做飯,安靜地感悟四季,安靜地聽主人公的內心。平淡的故事定是難以為人如此鐘愛的,耕種、收獲、烹飪、享用這本最為平凡的農間日常,卻在森淳一的鏡頭裏構成了唯美猶如烏托邦式的美好憧憬。

15

不會倍速的影視作品

【眷思量】

導演:趙禹晴

旭C推薦

瑰麗奇幻,精致耐看。【眷思量】首播於2021年,其建模精致程度目前仍有力競爭國漫巔峰。畫面細節處理極好,唯美光影更是一絕。劇情方面,不走爽文套路,故事徐徐展開(這在快節奏的動漫環境下可能會被詬病為「拖沓」),沒有主角的一路開掛,更多的是個性鮮明而又不刻板印象的人物群像。思量島的「神族流放之地」設定也很有意思,而且能感受到編劇在傳統文化上下了很大工夫。這是我為數不多不會倍速的影視作品,期待2024年第二季更新,也希望國漫越來越好~

若對仙俠題材感興趣,不妨看看,確實為飯間二十分鐘的視覺享受。

16

我們短暫的人生裏並沒有「總有一天」

【葬送的芙莉蓮】

齋藤圭一郎 導演

霜緒推薦

「人類所擁有的時間是有限的,我們短暫的人生裏並沒有‘總有一天’。」

故事發生在經典的「劍與魔法」的西方幻想世界觀下,「勇者討伐魔王」的傳統片段被一筆帶過,從80年後的和平年代說起,開啟一場追溯記憶之旅。不同於概括敘述起來的白開水情節,這部作品是一盞淡淡的香茶,在細枝末節的刻畫中,真實的幻想世界畫卷緩緩展開,逐漸立體。女主角是擁有數千年生命、天生感情淡漠的精靈,因此在故事的最初並不能理解人類短暫若蜉蝣的一生,當觀眾隨著女主角的視角體驗旅途中一路見聞,會漸漸看到人與人之間情感的連結、漫長的時間長河中生命的意義,關於這些話題的思考貫穿其中,最終表現的是文藝創作中永恒的主題——「愛」和「人」。

本作的制作華麗而克制,導演齋藤圭一郎在2022年曾因【孤獨搖滾】的優秀改編而名聲大噪,在本作中也呈現出了尊重原作而又超越原作的改編效果;配樂是曾為【紫羅蘭永恒花園】配樂的Even Call,用凱爾特風的哨笛、古典的管弦樂和史詩感的人聲吟唱創造了悠揚靈動而充滿感染力的音樂演出。

溫柔而有力,蘊含著強大的情感能量,這是【葬送的芙莉蓮】給我留下的印象,在這一年為我帶來了許多個治愈的瞬間。

17

微小而珍貴的溫暖和力量

【花園】(ガーデン)

藤井風

小鹿子推薦

藤井風的二專【LOVE ALL SERVE ALL】中的歌。我從他的一專聽起,鮮明的爵士風、像水一樣流淌的旋律、傷感而慵懶的曲調給我很深的印象。二專卻和一專不同,爵士風減少,更偏向電子流行樂。曲調因此也少了傷感,轉變為暖色調。而我認為,這張專輯中最溫暖的一首歌就是【花園】。

我在2022的跨年夜聽到【花園】,聽著歌裏的四季更叠、花謝花開、相遇離別,經歷了一整個2023。藤井風像一個敘述者,把他的花園中發生的事娓娓道來。我在這裏聽到寧靜的喜悅和向上的生命力,也得到微小而珍貴的溫暖和力量。今日立春,是新一輪四季的開始,我仍在聽【花園】。


END

排版 | Lek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