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電影

金秋北京,一席難求的網劇論壇厘清了創作困惑

2024-09-05電影

9月2日,第二屆北京網絡視聽藝術大會正式開幕。

這場盛會對於來自全國各地的劇集行業從業者而言,交換資訊、體察行業溫度是首要目的, 而昨天下午舉辦的網絡劇主題研討論壇,不僅提供了絕佳的交流視窗,也在某種程度上承擔了行業風向標的功能。

劇集主管部門官員、影片平台相關負責人、爆款劇的核心主創、新生力量的青年代表輪番上台,號脈網劇經絡,交流創作心得。

本次論壇由【影視獨舌】創辦人李星文主持,主題為, 「劇」力全開,共話未來:精品網絡劇的叠代出新

將近四個小時的活動中包含了三大內容模組:主題演講、圓桌對話和網劇開放麥。

時間有限,但輸出密度極高,整場論壇呈現出一席難求的火爆場面。 網絡劇的歷史沿革、當前任務、創作趨勢和發展方向等問題在熱鬧的氣氛中被一一厘清。

官方的務虛和務實

論壇上,北京市廣播電視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張蘇率先致辭,國家廣電總局電視劇司副司長朱正文發表演講。

張蘇在致辭中表示,北京廣電局今年全面調整升級了一攬子扶持政策,具體包括:推優評獎升級、資金扶持升級、營商環境升級、宣推力度升級。

今年年初,【關於推進新時代首都影視產業高質素發展的若幹措施】釋出,在資助扶持優秀作品、推動影視產業與科技創新融合、改善影視拍攝服務保障方面,推出多項務實舉措,給影視專案帶來資金扶持的同時,也進一步消除了影視劇在京拍攝的「梗阻」。

張蘇說,近年來網絡劇行業發展成果豐碩、氣象一新,在行業利好下我們更要乘勢而上。據悉, 北京市網絡視聽發展基金在扶持金額上,整體較往年翻番。

朱正文在演講中強調,行業要形成共識,對網絡劇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有充分的理解和認識。

他認為, 就創作而言,從精英模式演變為了全民模式;就觀看空間而言,劇集從客廳文化轉向了全空間、全媒體文化; 就傳播領域而言,劇集從傳統電視台到透過互聯網面向全球傳播;就技術而言,人工智能的出現和發展必將對網劇創作帶來深刻影響。

他還以【狂飆】【三體】【漫長的季節】【我的阿勒泰】【繁花】為例,說到劇集發展的五個態勢:全民追劇現象仍然在這個時代發生,中國科幻劇集宣告進入科幻王國,劇集的題材邊界不斷被拓寬,全新的美學體系正在被建構,劇集的藝術表現能力抵達了新的制高點。

這些特征充分說明, 中國劇集已經進入到一個強調原創性、獨創性、引領性的高質素高水準發展階段,它們正是通往未來的發展路徑。

如何擁抱全新的審美特征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王一川的演講,圍繞網劇的新特征展開。他提出,目前的影視劇創作已形成「喜悲融正」的美學風格。

電視劇和網劇創作者紛紛走出以往單一的悲劇、正劇的套路,強化喜劇、悲劇、正劇元素的相互融合,形成了喜悲融正的美學風格。 即先後使用喜劇和悲劇手法,最後融化出正劇的品格。」

這些顯著的特征的出現並進一步生長,標誌著當前電視劇和網絡劇進入新發展時期,帶給觀眾新的審美品位,有利於促進新的審美共同體在差異中融合生長。

愛奇藝高級副總裁戴瑩認為,目前觀眾的審美叠代已經遠遠領先於內容生產的發展速度。如果創作者還不能帶著前瞻性的眼光創作,那麽作品播出之日,便是被市場和使用者淘汰之時。

她認為, 創作者應該抱著忐忑的心態進行創作,只有這樣,才說明整個作品在市場上沒有參考,才不會理直氣壯地拿爆款作品對標。 同時,只有把自己的姿態放低,才能看到其他專案的優秀之處,才能安下心來如履薄冰地創作。

「行業所有人,都需要低下高傲的頭顱,真正看一看現在的使用者正在看什麽。」

優酷副總裁謝穎從優酷的成功實踐出發,分享了平台策略和創作感受。

她表示,隨著平台的競爭升維,挖掘所謂的爆款確定性已不再是唯一密匙,而是轉向探索更多可能性,找到使用者同頻的情感連線點和價值承載點。也就是說,堅持以創新力驅動極致內容。

具體而言,在男頻懸疑領域,僅僅大尺度和強視覺沖擊已不能滿足使用者,而是需要關註到社會現實的新切面。

在女性古裝賽道,要走出工業撒糖、男歡女愛、家長裏短的狹窄課題,看到女性在時代中的自我選擇、自我成長。

她還特別提出, 主角獨享高光的審美已經過時 ,觀眾更愛看鮮活立體的人物群像,從【新生】【邊水往事】,到【惜花芷】【墨雨雲間】, 全員上桌的情況越來越普遍,也更能推動劇集的破圈。

「在群像襯托下,主角的人物弧光才能被進一步放大。」

騰訊線上影片影視內容制作部副總經理李爾雲在演講中重申了騰訊影片的整體策略: 平台更傾向於采買和制作優質頭部專案,放棄低效劇集。

她認為,觀眾的追劇目的正在發生重大變化。以前可能是因為追星,可能是因為故事,現在則以滿足情緒價值為先。

對於創作者來說,這種需求的難點在於,觀眾所需要的情緒價值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而這種潮流往往是不可預判的。此題何解?

答案是依賴平台的不同賽道的內容儲備和科學排播來實作。李爾雲表示,平台根據使用者不同的心理訴求把長影片分為「愛」「燃」「智」「議」四大賽道,與情緒價值緊密掛鉤,滿足使用者多元化觀劇需求的同時,更讓觀眾在思想和情感上得到啟發和滿足。

「不管是什麽賽道,哪個題材,都要把握當下的時代精神和情緒,深入挖掘社會議題,與時代中的任何事同頻共振,這才是一個好專案。」

創作是眾人拾柴

【我的阿勒泰】導演、編劇滕叢叢和【唐朝詭事錄之西行】的總導演柏杉,從各自的作品出發,分享了創作心得。 他們不約而同地在演講中強調了團隊的力量。

滕叢叢在「制作、配樂、攝影、剪輯」的多維度分享中,著重介紹了創作團隊中的編劇彭弈寧、演員於適、作曲高小陽等人。

她說,「影視創作永遠是團隊的力量,一個人的閱歷和想象固然可貴,但有限。 如果我們寫一類人卻不去研究他們,我們消費他的感情卻不與之共情,肯定是會被觀眾詬病的。 創作中的活水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我們向生活學習,向古往今來的優秀作品學習,源源不斷地註入活水,才能讓創作不陳腐,不落後於時代。」

柏杉也認為,影視制作是一個集體創作的行業,首先要凝聚集體的信念,才能完成集體的創作。把所有工作人員聚到一起,指明一個方向。只要方向正確,整個團隊上下齊心,默契合作,往往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國劇美學新寫法

主題演講後,來自【我的阿勒泰】創作團隊的總制片人齊康,導演、編劇滕叢叢,「巴太」的飾演者於適,「朝戈」的飾演者閆佩倫,以及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戴清圍坐一堂,在【毒眸】主理人吳燕雨的主持下,圍繞「文學內蘊和影像表達的新寫法」進行了深入探討。

齊康認為,【我的阿勒泰】的新穎感來自於三個方面:一是創作來源是散文集,二是迷你劇的形態創新,三是故事內涵和創作者自身緊密相連。

「像滕叢叢、彭奕寧老師自我向內的審視和信念感,在創作中非常寶貴, 她們創作時不看市場的臉色,而是追問自己的命運和彼此的困惑、憧憬。這種創作動力在劇集創作中是比較少見的。

於適也提到了一個詞:初心。當主創的初心非常純粹,不給結果和未來設限時,反而可能收獲到意想不到的驚喜。

另外,他認為向上的思想自蘊含著不可估量的能量,就如同劇中的那句台詞「再顛簸的生活也要閃亮地過」,把這種積極向上的心態和正能量寫精彩,才能讓觀眾產生共鳴。

閆佩倫認為【我的阿勒泰】的拍攝過程是完全與眾不同的一種體驗。「劇組在拍攝的過程中真的很松弛,比如朝戈出現的那場戲,機器在山這頭,我在山那頭。我舒服得都快睡著了,結果那邊說拍好了。這種拍攝狀態對演員來說非常難得,對劇集創作來說則是一種態度上的創新。」

戴清說,這部作品樹立了一個很高的美學標桿,包括散文詩意的美學和反成功學、反市儈的、超越城鄉的精神內涵,以及對物質的思考,都能給社會轉型時期的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以心靈的叩擊。這是一個成功金鑰,也是心靈密碼。

新美學的成功實踐和迷你劇的新嘗試離不開觀眾的支持。滕叢叢表示 ,不要以曾經的爆款作品評估當下的觀眾 ,他們的閱片量越來越大,審美在不斷地進步。

創作「新勢力」有話說

論壇的最後一個環節是網劇開放麥,【繁城之下】的編劇、導演王錚,【與鳳行】的導演鄧科,劇版【異人之下】的導演許宏宇,稻草熊娛樂集團總編審申少峰,【新生】監制權香蘭等人先後登台,分享了自己的創作感悟。

王錚自嘲是一個業余的編劇和導演,既非科班出身,也不是在影視行業的系統中成長起來的,從未給別人寫過劇本,也從沒進過別人的劇組。像他這樣剛入行或者想轉行的影視新人,如何才能創作出自己的故事?如何才能形成自己特有的風格?

王錚的答案是, 找到自己的鏡頭,找到自己和世界的焦距。

以前,他常常帶著GoPro(一種超廣角鏡頭,有非常大的景深和視野)看世界,每天都有海量的資訊湧入腦海,其中有兩種會吸引他的註意力: 一種是「與我有關」,另一種是戲劇性。看似完美符合影視劇的創作規律,但他受不了,因為在這兩種視角下,寫出來的東西要麽庸俗,要麽狗血。

於是他開始回憶童年,想起那時的自己還沒有GoPro,在一塊草地上可以興致勃勃玩上半天,撿到一個蟬蛻可以把它裏裏外外都研究透徹,那些微距視角下發現的事物,對少年來說是一個小小的奇跡,而用影視術語來說,就是影視奇觀。

鄧科的分享則言簡意賅,一是聽取世界的意見同時保持自己的初心,二是創作者不一定要抱著功利的態度看影視門類的作品,多看一些其他門類的東西,反而可能幫助到創作。

作為國產奇幻創作力量的代表性人物,許宏宇分享了自己對奇幻劇的看法。

「奇幻並不是說,我們花錢做了多麽厲害的特效,這個方向其實不一定對。奇幻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體現的是人的追問,我們怎麽來到這個世界?為什麽有愛恨的產生,為什麽我們有美好的向往,這些看似哲學的問題都基於奇幻,因為我們沒有一個終極答案,就比如二十五年前那部很厲害的【黑客帝國】,從業者會從技術上探究它的「子彈時間」,但它真正的奇幻點在於故事內核。 國產奇幻劇的創作也一樣,既要從技術上探索,也要從寶貴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找獨有的東方哲學。

申少峰則從劇集多元化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觀察:

創作主體與觀眾的距離是極大縮短了,互動性和觀眾參與創作的可能性會空前增強,創作主體的身份到底是PGC還是UGC不太重要了,雙方均不敢無視對方的權利,而是尋求更加有效的溝通,互為影響、互動參與,這必將促進劇集形態多元化的發展。

權香蘭從【新生】和白夜劇場出發,分享了一些懸疑劇的創作啟示。

她認為白夜劇場的作品有兩張王牌, 一是剖析現實、關照現實;二是透視人性,贊揚善意。 當懸疑劇抵達更豐富的現實議題,故事才能真正走進大眾內心;當懸疑劇對議題的關註疊加了深邃的人性觀察,解開發人深省的動因,懸疑劇就能更上一層樓。

【文/許心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