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電影

北京暴雨之後,我進入了徐崢的兩難心境

2024-08-12電影

幾年不見,作為導演的徐崢變了。

徐崢是內地「演而優則導」的先行者。2012年自導自演的【人再囧途之泰囧】是第一部票房突破10億的國產片,可謂一戰成名。

隨後他執導的兩部影片分別是【港囧】和【囧媽】,均是一脈相承的公路喜劇片。

也許是主演作品【我不是藥神】的口碑票房雙高讓徐崢的創作理念發生了轉變,他在【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我和我的父輩】中負責執導的單元【奪冠】【最後一課】【鴨先知】,都脫離了「囧感」,轉而偏重於生活中的戲劇性和帶有喜感的人物。

【逆行人生】上映後,網友們對其談論和評價時,甚少提及「囧系列」,而是對比【我不是藥神】。 徐崢創作方向的轉變,大家都看得出來。

01

雖然仍舊是笑點眾多的喜劇,但是【逆行人生】的基調是現實主義,手法上也不再設定搞笑段落,而是透過人物與環境之間的碰撞,不同個性人物之間的互動,以及勞動人民的「智慧」來營造生活化的幽默。

徐崢不可能,也不可以去仿制一部【我不是藥神】。他做的,是把現實主義和自己所擅長的喜劇氛圍融合起來,以喜寫悲。

片中賈冰飾演吃貨外賣的一位站長。這個角色就屬於天生喜感。他會根據自己的身份去改變自己的原則。

以前他是保安隊長,就要求手下的保安攔截一切企圖進小區送外賣的騎手;後來他做外賣站長,便要求手下的騎手無視保安的攔截,盡可能地進入小區,縮減配送時間。

兩段賈冰用著同樣語氣,卻穿著不同制服的影像剪在一起,形成強烈對比,讓人會心一笑。

其實大家都能看出來,這絕不僅僅是為了搞笑而進行的刻意設定,這就是人在社會上生存所不得不面對的矛盾。兩個截然相反的原則,卻又都是出於對自己的工作負責。

這種笑點和徐崢之前「囧系列」有著理念上和手法上的不同。觀眾同樣是被逗笑,但腦子裏的運轉邏輯不一樣。

「囧系列」和徐崢主演、寧浩導演的【心花路放】,都屬於形式感很強、敘事框架相對固定的公路喜劇片。

只要主角們一上路,路上的奇遇便可以一定程度上脫離現實。誇張、荒誕、刺激、驚悚等佐料都可以盡情地撒進來。

可是一旦確定以現實主義為基調,那就不能太跳脫了。【逆行人生】的笑點不夠密、腦洞不夠大、表演不夠癲,都在預料之中,情有可原。 觀眾可能略感不滿的,是它揭開的傷疤還不夠痛,諷刺的刀鋒還不夠利。

02

盡管本片幾乎所有的宣傳物料都帶著與外賣有關的視覺符號,但徐崢在首映禮映後交流時表示,本片的拍攝並不是為了拍一部「講送外賣的電影」。

劇集領域裏有「行業劇」概念,但電影的類別劃分裏並沒有「行業片」。因此,確實很少有電影的創作動機,是一上來就瞄準某個行業的。

電影靈感的觸發,往往是個人化的人物或戲劇性的情節。如果這個人和事是歸屬於某個行業的,才會在電影裏去廣泛或深入地展現這個行業。

比如描繪了時尚行業的【穿普拉達的女王】,其核心仍然是個性人物和人物成長。

【逆行人生】打動徐崢的,其實是高誌壘(徐崢 飾)這個人物驟然墜落的人生,以及他如何認清自己、接受現實、選擇改變、繼續生活。

「中年危機」是徐崢一直熱衷的情感點。以前大都是情感危機,壓力和焦慮比較個人化。這次則是經濟危機、信任危機,壓力和焦慮更為社會化。

作為戲劇核心的墜落,很有現實代表性,遠遠不局限於高誌壘所從業的程式設計師領域。

年齡大了,因為不如年輕人能熬而被辭退,確實是程式設計師群體的一大普遍現象。不過高誌壘雪崩式的墜落可不僅僅源於丟工作。

他還因為P2P暴雷而「丟」了存款,因為父親生病而「丟」了現金,因為房貸和女兒的學費而「丟」了未來。這後三種「致貧」方式,顯然不是程式設計師或其它某個行業所獨有。

如果你在近幾年裏完美避過了高誌壘遭遇的所有打擊和壓力,那簡直就可以稱為「人生贏家」了。

可能有些人會覺得,這樣對主人公進行「圍剿」顯得太刻意、太殘忍了。可這就是電影的一套基本法—— 透過不斷疊加各個方位的打擊,斷掉主人公其它所有退路,讓其墜入最深的黑夜之中,才能透過那唯一的途徑,走向黎明嘛。 只要這些打擊並不脫離現實即可歸屬現實主義。

選擇送外賣作為高誌壘走出黑夜的途徑,顯然是因為它非常具備當下社會的代表性,而且能與程式設計師形成體力與腦力的強對比。

03

徐崢導演和主演的公路喜劇片,很少會讓主人公獨自上路,總會設定一位同行的角色,充當「捧哏」。捧哏角色的不按常理出牌,經常引發雞飛狗跳、啼笑皆非的喜劇橋段。

轉型現實主義後,徐崢舍棄了這種功能較為單一,卻常常能出彩的「捧哏」角色,轉而在高誌壘身邊,玩起了群像塑造。

外賣騎手這個群體構成非常雜。好在它是一個當下正處於活躍期的職業,相關的真實素材很容易就能搜集到。本片進行了篩選、整合,集中塑造了一位站長和五位騎手。

高誌壘進入吃貨外賣後,影片用了三段「文戲武拍」。第一段是熱情的楊大山(鄔家楷 飾)給高誌壘介紹送外賣的入門知識,以及站內的幾位同事。

這種拍法利用畫面與台詞同步輸出資訊,節奏快、效率高。再加上幾位同事裏有觀眾非常熟悉的演員,一下就能記得住、分得清。

高誌壘剛上手的時候,還重復出現了數次他啟動電動車時,因為車子猛然加速而導致身體不自覺後仰的畫面。

這種可笑情景的多次出現,可以讓觀眾從高誌壘的走投無路中跳出,短暫地進入輕松的氛圍。

由此可見,徐崢雖然轉型了現實主義,但並不想給觀眾帶來沈重的觀影包袱。

第二段是高誌壘在知曉家人們的心意後,心理上有了支撐,決定放下顧慮,專心把送外賣這件工作做好。徐崢借用勵誌片的拍法,進行了巧妙的幕間過渡。

在此之前,高誌壘是絕對一號角色,情節都圍繞著他發生。此段之後,騎手們的故事開始慢慢浮出水面。盡管沒有足夠的時長去刻畫每個騎手的成長弧線,但至少他們拼命接單掙錢的動機,都交代清楚了。

現實中外賣騎手在背景、性格、目的、感情上的多樣性,被還原到了銀幕上。片中越展現外賣騎手的忙碌、辛酸和被刁難,也就更容易被觀眾共情。

第三段是有些讓人意外的。徐崢從外賣的考評機制中,拎出來一個「單王」概念。這個概念在前邊並不起眼,似乎只是老默(馮兵 飾)身上的一個標簽而已,沒想到是徐崢為影片高潮戲做的一個鋪墊。

現實主義的電影,高潮戲往往只是一場戲,甚至有時候連明顯的高潮戲份都沒有就結束了。 徐崢是個懂商業類別片賣座邏輯的導演,轉型現實主義也不會遺失商業思維、賣票意識。

本片透過一些不經意的戲份,把困境解決的鑰匙引導向了「搶單王」。當「單王」這個頭銜變成一把解決問題的鑰匙,那麽最後幾個人沖刺單王的段落,就能文戲武拍,拍出一場大戰的感覺。

由於5個人都有搶下單王的機會,所以這一大段戲的開場是五線並列的。隨著有人掉隊,納入剪輯的線慢慢減少,最後變成1v1對決,並上演戲劇性的逆轉。

這個處理讓戲劇高潮發生在了多樣化的場景裏,並且持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徐崢展現了自己的排程能力和節奏把控能力。觀眾看得入戲,甚至有一種夢境感。

頗有意味的是,不少選手之所以失去競爭力,是因為發生了意外,屬於運氣不佳。這讓站在高誌壘一側的觀眾,會想起愛默生曾經說過的那句話:「一個人只要知道自己去哪裏,全世界都會給他讓路。」

04

前天夜裏北京下暴雨,我所住的小區被淹,導致昨天電梯停運了一整天。宅在家的我必須做一個選擇:要麽走下17層樓去買菜,再拎著菜爬17層樓回家做飯;要麽點外賣,讓外賣騎手爬17層樓送到門口。

此時,腦中突然閃現了【逆行人生】裏的畫面。我意識到一件事,爬17樓的辛苦對於外賣騎手而言可能不算什麽,但他們突然得知要爬17樓,可能會因為擔心超時而崩潰。

現實世界中的選擇,會被一部電影影響。這是否就是現實主義作品存在的意義?

【文/滿囤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