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神】重映,票房預料之中。
目前累計458萬,預測千萬,但實際上可能很難破千萬,究其原因,其實不復雜。
一是大盤過於冷淡,靠28年前的舊作救市純屬異想天開,二是周星馳近些年口碑跌的厲害,再加港片情懷消耗的過多,票房號召力大不如前。
三是【食神】並沒有多加一些東西,甚至都沒有重制,內地版還比完整版少了三分鐘,各大平台又隨處可見,哪怕是內地首映對大家的吸重力依然不足。
四是現在的觀影人群主力軍是年輕人,他們對周星馳不一定感冒,提不起他們的興趣,五是想去看的大都已經看過【食神】了,裏面的無厘頭放在當下的語境確實有些過時,讓人笑不出來。
不過,拋開票房因素,不談童年濾鏡,【食神】仍舊是一部優秀的商業片。
其一是因為片中的後代現代主義風格,對現代主義不屑一顧,主打好看有趣且通俗易懂,但簡單不代表爛。
【食神】是一鍋大雜燴,時而商戰、時而愛情、時而搞笑、時而兄弟情、時而化身神仙,元素甚多,眼花繚亂。
但身為編劇的周星馳讓影片做到了亂卻不雜,條理清楚,反轉不生硬,雞姐對史蒂芬·周的愛慕,以及後面的轉折都恰到好處。
盡管回看【食神】,部份笑點早已爛熟於心,不如當年那麽好笑,但有一點不得不承認,那就是能叫人看得下去。
念詩的基哥,一本正經卻小心眼又好色的夢遺大師,唐牛才是食神的唐牛,評委薛家燕,蹦蹦跳跳的八兩金,黃毛田啟文等精彩的配角都叫人過目不忘。
他們與周星馳、莫文蔚、吳孟達一道讓【食神】成為了各自演藝生涯的代表作之一,也讓其成為了我們港片記憶中不可磨滅的一環。
其二是因為寫實,周星馳的喜劇片從來不是單純的逗人一笑,而是具有現實主義的內涵,這值得如今許多國產喜劇片學習。
如片中史蒂芬·周 所謂的為了美食,用心做菜都是冠冕堂皇的說辭,在鏡頭前 天花亂墜,實則暴君一個,只知壓榨騙錢帶貨立人設,不知真正受惠於食客。
唐牛取而代之後並沒有做到他所說的用心,反而變本加厲,之前為了聯合吳孟達搞垮史蒂芬·周的大言不慚全都成了回旋鏢,剝削力度有過之無不及。
史蒂芬·周沒落後做
出了賴尿牛丸,
可他生意人的本性依舊沒變,功利心占據上風。
雙刀火雞與基哥被他當作工具人,利用他們的勢力奪回自己曾經失去的輝煌,直到火雞為他擋槍,少林寺悟道才恍然大悟,明白何為真心。
但一人的醒悟改變不了大環境的淤泥,史蒂芬本以為食神大賽是公平對決,實則還是錢權說了算,他要靠 結尾的機械降神才能贏唐牛。
這就是 世間的法則,資本的真相,普通人根本無力抗衡,即便看透了本質也只能黯然神傷,那些脫口而出的不公寬慰的只有我們自己。
其三是因為
周星馳主導的電影主題基本都是邊緣人物中心化,他塑造了各色各樣的小人物,但核心始終是小人物的夢想與逆襲。
這些小人物都有一個共同的故事,位於社會底層,要麽從高處跌落,不受人待見,路人也是冷眼旁觀,但他們會把握機會,不斷努力。
最終的結局也都是脫胎換骨、萬人敬仰,只不過,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氣節,他會「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徹底頓悟後不再有以前的習性。
再看【食神】的故事就是延續這一路徑而來的。
史蒂芬跌落神壇,體會世間冷暖,跟底層打成一片,又透過底層的幫助重返上層,與底層銅桿。
這一定律也不一定都適用,如【喜劇之王】中尹天仇就沒有取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但與【食神】最後的「人人都是食神」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情節,那便是周星馳成了真正的演員,跟其他人一起上台認真演戲,演員不分大小,跑龍套的也是演員。
其四是在講述小人物的故事中通常會伴有
愛情的選擇,這在周星馳的電影裏比較多見,足見其內心渴望愛情。
不論是【國產淩淩漆】【唐伯虎點秋香】,還是【功夫】【九品芝麻官】,最後都會讓有情人終成眷屬,【食神】也不例外。
如史蒂芬回憶當年,初戀未
戀,美好朦朧,跟火雞一箭穿心,齙牙妹變身大美女,這兩段中的配樂都是由莫文蔚演唱的【初戀】。
而且史蒂芬之所以能夠變成真正的食神也是源於火雞的愛情鼓勵,像食神大賽中現身的觀音,仔細看就會發現扮演者是莫文蔚。
這肯定不是人手不夠人盡其才,而是導演周星馳的刻意安排,火雞讓他成食神,他讓火雞恢復美麗,相互扶持,雙向奔赴,電影中的周星馳確實沒有辜負過愛情。
只是現實與電影畢竟是兩個世界,也是兩個周星馳。
我們透過電影認識周星馳,對他的印象大都停留在電影,至於現實中的樣子眾說紛紜,我們無從知曉,但他的電影至少給我們帶來了許多快樂,記住光影也未成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