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場
「首先要搞清楚照片和攝影的區別。」談及攝影藝術市場時,一位資深畫廊主這樣的開場白,或許仍是影像藝術市場十年來持續在解答的問題。若將2014年首屆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作為新起點,由此掀起的當代影像收藏熱潮吹至2024年,市場怎麽樣了?
人人人人人人,這是每年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後簡稱「影像上海」)的常見景象。第九屆影像上海於2024年4月25日至4月28日,在上海展覽館展出。作為中國最具規模和影響力的、專註於影像藝術的當代藝博會,本屆匯聚20余座城市的50家優質展商,既有一系列備受推崇的國際及本土實力畫廊,也包括多家活躍於影像領域的藝術、文化機構及商業品牌。
第九屆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
2024.04.25-04.28 上海展覽館
對於一向以銷售為首要KPI的藝博會,先來看一組數碼:開幕首日,現場90%的畫廊均有銷售,15%的畫廊銷售額已突破30萬,謝畫廊、常青畫廊、德玉堂畫廊、三影堂+3畫廊、see+畫廊、五月公園、香格納畫廊等實力畫廊依然保持亮眼戰績,Galerie Bacqueville、Green On Red Gallery、MICK Galerie等首次參展的海外畫廊均有售出。
ATLAS Gallery所呈現的威廉·基利恩、杉本博司、馬克·呂布、艾略特·厄威特等攝影大師,受到藏家的熱烈追捧,鳥頭、楊泳梁、方國平、塔可、尹韻雅、王雪翰、雍和、許海峰、肖萱安、榮榮的作品也深受藏家歡迎。
回想十年前的2014年,影像上海以「上海藝術影像展」的名字首次亮相,讓中國第一次出現具有國際化語境的攝影藝術作品,由此掀起的攝影藝術市場熱潮,至今依然讓人覺得興奮。
從「上海藝術影像展」到「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名字的變化,伴隨著市場的健全與成熟。之所以創辦這一展會,基於響應亞太及周邊地區受眾對大眾化及收藏性攝影作品日益增強的需求。實際上,作為豐滿影像藝術市場生態的重要角色,從最初頻繁亮相的國內外經典攝影作品,到現如今青年藝術家獲得更多展示機會,越來越多「年輕」的影像上海也吸引了更多青年藏家。
影像上海每屆保持相對穩定的50家左右的規模,相對於動輒上百家參展機構的當代藝術博覽會,影像規模偏小與廣泛的受眾形成鮮明反差。每屆4天展期,平均客流在3萬人左右,第一屆「長槍短炮」匯聚的展廳,到了第九屆已經成為藏家每年收藏的重要渠道。
影像上海總監範妮認為,由於一直專註於攝影藝術,相較於規模的擴大,影像上海更重視品質的保持,這是目前最適中的規模。從1839年攝影術誕生,到攝影成為藝術創作的媒介,這條路已經遠超繪畫的發展速度。盡管現在看來仍顯緩慢,但中國的攝影藝術市場已經取得顯著成就。
市場秩序的形成,更為重要的前提還是藝術家的創作。進入到攝影藝術的範疇,需要藝術家有創作的理念和方法、觀念和形式,這也是一位資深畫廊主對市場發展瓶頸的詰問:「首先要搞清楚照片和攝影的區別。」
內地攝影藝術市場的發展有著規模的局限性,商業畫廊體系內的藝術家名單裏,以攝影作為創作媒介的藝術家較少,而這在亞洲都是較為普遍的現象。
歐美由於攝影藝術市場的發展更為悠久,本身基礎就比較雄厚。除了早期的攝影先驅,當代主要從事攝影創作的藝術家也非常多,諸多攝影畫廊及美術館對攝影的重視與支持,助推更多藝術家投身攝影創作。
「希望內地也能有更多機構與組織,與我們共同關註攝影藝術的發展,有更多展覽機會給到年輕藝術家們。」這是範妮的期望,也是影像上海持續舉辦的目標之一。從【藝術栗子】在開展前與參展商的對話來看,越來越多年輕藝術家加入攝影藝術創作中,這是市場推動下的重要變化。 >>點此閱讀更多內容
目前,很多中國本土畫廊及攝影藝術家正在進一步挖掘和豐富屬於中國攝影的特殊語匯,並在創作題材和手法上尋找與傳統文化及社會現實的契合點。這一趨勢與現象也在本屆影像上海上得以呈現。
比如,M藝術空間繼續展出其長期關註與合作的藝術家馮君藍、傅百林和駱丹的最新創作。面對現在的時代語境,謝畫廊、千高原藝術空間選擇下沈到一系列非常有資歷的影像藝術家中,並對他們的過往實踐進行重新整理與發現。
與此同時,睿品畫廊展出陸元敏、雍和、蒙敏生、許海峰等知名紀實攝影藝術家的早期佳作;高台當代藝術中心再次帶來馬海倫、徐冠宇兩位探索人與空間、文化與身份之間深刻關聯的藝術家,田林的【雅瑪歷克山】展現了該地區作為南北疆外來人口臨時據點的獨特人文景觀。
C14畫廊攜莫毅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七個系列再次亮相;HART GALLERY帶來陳見非、方國平、盧彥鵬、塔可、周子傑、鄒擁軍等對中式攝影美學不斷探索的藝術家的作品。
從這九屆影像上海的參展作品來看,攝影藝術逐漸脫離照片的概念,每一年大家都有「原來還可以這樣」的感嘆,在作品面貌和風格的呈現上愈發多樣。當攝影逐漸成為重要的創作媒介時,攝影藝術便有了市場上的話語權。
「很多買家不會「跟風」,收藏的時候除了看畫面,也會詳細了解作品背後的故事,以及藝術家整體的創作風格,所以作品並不是‘拍得好’就能得到藏家的青睞,藝術家獨特的思考和創作手法更為重要。」範妮說。
在時間的培育下,市場逐漸有了自己的規則。相對於一級市場價格,二級市場更加清晰、透明。中貿聖佳拍賣影像藝術部負責人牛婕於2014年入行,這一軌跡恰好與影像上海重疊。2021年,他們有了首個交集,中貿聖佳拍賣參加影像上海,邀請顧錚擔任策展人,呈現主題展覽「海上靈韻——民國攝影在上海」。
2023年中貿聖佳春拍「又見:亞洲重要私人收藏——香港沙龍攝影專場」斬獲白手套,其中,「何藩專題」取得551.4萬元的好成績,1950年創作的【掃】以115萬元成交,重新整理內地最貴單張影像拍賣紀錄。
這一成績說明,內地的影像藝術收藏並非沒有市場,而在國外這一市場已發展了數十年。拍賣市場的成績有著更為明確的指向:德國攝影師安德烈亞斯·古爾斯基1999年拍攝的【萊因河2號】,以433.85萬美元成交;曼雷1924年最著名的黑白攝影作品【安格爾的提琴】,以1240萬美元成交,創拍賣史上最昂貴照片紀錄。
相對於二級市場的高價,本屆影像上海約70%的作品在2萬至10萬,也有一些50萬元上下的作品,這樣的價格更為接地氣。這是一個正常的市場規律。在牛婕看來,定價、版數、稀缺性制約著攝影作品的價格,只有形成足夠的稀缺性,才能進入二級市場。
古典、經典、當代,專註於當代影像藝術的影像上海,吸引越來越多青年藏家入場,他們成為影像藝術收藏的新力量,也是生態發展的推動力。這些新藏家很多人有海外背景,曾經困擾影像收藏的版本、版數、形式等問題,不再成為收藏的牽絆。藏家所關心的回報率問題,在市場愈發健全後,漸漸有了「看得懂」的系統。
最終,這一切發展都是在完善整個攝影藝術生態鏈。眾人拾柴火焰高,藝術家、藏家、畫廊、藝博會、機構,每年影像上海舉辦之時,也是上海全城攝影藝術展開幕之際。
4月25日至6月30日,以影像上海為中心,聯動上海一眾藝術機構與商業機構打造上海影像藝術季,將影像藝術的魅力持續輻射與延續,囊括「映界·靜安影像藝術周」「百聯映象」「上海影像漫遊」等多個特別專案。
明知古典和經典的攝影藝術作品受眾更好,卻依然堅持當代攝影藝術作品的影像上海,不斷引入國內外策展人和美術館,終於成為這一領域的孵化器。盡管相對於近200年歷史的攝影術,影像上海的「年齡」尚小,但對於當代攝影藝術的推動力這十年來肉眼可見。
文字|顧博、張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