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促進社會美育高質素發展|「社會美育論壇」在中國美術學院召開

2024-05-10國風

5月7日,「社會美育論壇」在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召開。論壇由教育部全國高校美育教學指導委員會、中華美學學會指導,中國美術學院主辦,中國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中國美術學院社會美育學院、中國美術學院美育研究院承辦。

中國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金一斌致辭,中國文聯副主席、浙江省文聯主席許江,中華美學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教授高建平,教育部全國高校美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美術學院美育研究院院長杜衛,教育部全國高校美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湖南師範大學美育發展與研究中心主任郭聲健,清華大學社會美育研究所所長李睦,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張寶貴,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主任譚好哲,揚州大學文學院教授姚文放,山東藝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孔新苗,中國美術館研究部副主任楊應時,中國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院長孔令偉,中國美術學院社會美育學院院長竺照軒等專家學者共同探討社會美育的理論基礎、歷史演進、核心價值和實踐經驗,共商新時代社會美育的高質素發展之路。

金一斌在開幕致辭中指出,「促進社會美育」是中國美術學院建校的宗旨之一,近百年來,我們始終堅持「繼往開來」的教育理念,致力於推動藝術與人文的融合,既傳承和發揚傳統藝術的精髓,又不斷吸收和融合現代藝術的創新元素,培養出一代又一代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精神的藝術人才。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AI時代的到來,社會美育需要「開拓創新」,聚焦藝術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創新教學方法的探索、藝術教育的國際化和終身化發展等,尋找新的發展路徑,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藝術人才。相信「社會美育論壇」的成功舉辦,必將結出豐碩成果,啟用社會美育「新生態」,增強社會美育「動力源」。

論壇上,與會嘉賓共同發起了【促進社會美育高質素發展的倡議】,指出社會美育是完整國民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對「社會美育」的理論構建和實踐追問,始終是一個關乎實作民族復興、培養時代新人、實作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課題。為促進社會美育高質素發展,應當構建健全的體制機制、統籌好經濟社會效益、堅定服務社會的宗旨、發揮學術的增益作用,真正提高社會美育的質素與實效,讓社會美育成為人民群眾豐富精神世界、提升道德修養、激發內生動力的有效渠道,成為提升城市面貌、助力鄉村振興、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助力,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賡續中華文脈、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強國、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應有的貢獻。

主旨論壇

中國文聯副主席、浙江省文聯主席、

中國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

許江

【美的感性之學】

社會美育是一個古老的命題,也是一個常話常新的命題。在中國宏大而精神的傳統思想觀念體系中似乎並沒有專門關於美育的一塊。但是在貫穿始終的關於本源與信仰的天道學說中、在繁復的人倫修身的倫理說教中、在漫長的問學之道中,美的問題討論往往是化合在倫理述說與德性、智性塑造中來實作的,因此似乎又無所不在。社會美育這個美,也是大道,既要有大道的內涵——那抽絲剝繭之後的真正內核,又要有大道的風情——那個載沈載浮的眾人皆可共享的道上風光。美的感性之學不僅僅在藝術的作品中,更在日常生活中;不僅在可見的現象中,更活在不可見的深處。

中華美學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高建平

【城市對美育的意義】

城市美育應該成為社會美育的起點和核心。城市存在著文化和教育方面的優勢,給人更多自由的發展,提供更大的空間,產生新的生活方式,形成新的社會秩序和市場,是走向現代社會的一種力量。城市的美是一種新型的美,建立在理性的設計、人造的奇跡、歷史故事的講述,以及效率和便捷之上。藝術是美育的抓手,照亮人心,發展城市的美育也是對藝術的普及,城市美育應以藝術教育作為抓手。城市推動了新的生活方式的形成,也推動了品味教育的發展。我們要透過美育改造社會,改造城市,並以此為示範向鄉村延伸。這種城市美育的先導作用,必將推廣到全社會。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教授、社會美育研究所所長

李睦

【學校內外的美育實踐】

美育工作墻內花開,最終的意義還是要墻外結果,否則只停留於學校的圍墻之內。近年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社會美育研究所在貴州大山裏排演戲劇,在北京大興外來打工子弟學校裏帶領孩子們制作自己家庭的模型,連續八年開展全國鄉村美術教師的培訓。在開展社會美育實踐的同時,思考如何促進學校內的研究,讓墻外結果促進墻內開花,如實施美育研修計劃、「校友終身學習計劃」,開展虛擬現實技術繪畫的橫向課題研究和「以美育代專業說」的探索等。社會美育的成果將會是人心向善。

揚州大學文學院教授

姚文放

【「社會美育」與蔡元培美育思想的雙線結構】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其實是一個雙線結構,「以美育代宗教」與「社會美育」貫穿始終、並列不悖,構成一主一從兩大線索。1917年蔡元培在神州學會演說首次明確提出「以美育代宗教「,1919年大聲疾呼「文化運動不要忘美育」,1922年在【美育實施的方法】中明確提出了社會美育的概念,1930年為商務印書館編印【教育大辭書】撰寫「美育」詞條,強調「美育」一事尤其必須對「社會美育」予以高度重視。1930年和1932年,分別發表同名【美育代宗教】的文章,均對社會美育有充分論述,使得「社會美育」的概念得到進一步的推廣和普及。在這雙線結構中,前者是現實的,後者是理想的;前者是批判的,後者是建設的;前者是論理的,後者是實施的。

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主任

譚好哲

【社會美育本義:審美心之陶養】

倡導社會美育,研究社會美育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首先應該回到李石岑所提出的美育本義即「審美心之養成」上來。所謂審美心之養成,就是在對自然美、人類美、藝術美的觀賞活動中,潛移默化地陶養人的精神心靈,發展人類的精神生活,使人類的心靈世界依其本然性之要求,向真善美的境界不斷提升。「審美心之養成」主要包含著兩個要點,首先是要有對待客觀世界的審美態度,其次是要有對於自我人生的審美追求。前者是審美的世界觀,後者是審美的人生觀。審美心的養成與人的審美能力的培養相伴而行。社會美育主要是透過對民眾審美能力的培養,來發揮人生教養或人生美化的作用。

中國美術學院社會美育學院院長

竺照軒

【美育,走向心花怒放的人生】

中國美術學院的社會美育理想已有百年歷史。中國美術學院社會美育學院是全國目前唯一一個以社會美育命名的學院。社會美育學院的目標不是培養專業的藝術家,而是培養生活的藝術家,告訴人們如何用藝術的方式過一個極好的人生。真正的美育就是浸潤心靈,享受和擁有幸福生活。美育不應該是一種知識化的體系,而是日常的點滴感知。美育與培養人的任何一種單一的技能無關,而在於全面開啟人的感效能力,以審美為途徑來舒展人的天性,促進人的各方面能力的協調,更好的了解自我,開啟自我。

復旦大學教授、上海市美學學會副會長

張寶貴

【此岸牧歌:社會美育的邏輯與實踐】

社會美育和藝術美育不同,它應該尊重社會機體本身的特點,從中發現社會審美的性質、結構及其特征。由於社會群體性、主從性及行為性的特點,決定了社會審美不可能也不應該僭越社會物質生產的基本生存需求,而只能附著於這種需求之上,在功利性的社會活動中創造出非功利性的亞審美狀態。今天的社會美育應該根據社會審美的亞審美性質與特征,在教育中滲入職業生活實踐的內容,在經濟效益和審美效益的平衡中尋找結合點;同時也應在教育中滲入日常生活實踐的成分,在自由時間培育人的全面發展能力。

湖南師範大學美育發展與研究中心教授

郭聲健

【走向美育浸潤的社會藝術培訓】

藝術培訓是社會美育領域影響較大的重要方面。正在全面實施的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為社會藝術培訓提供了改進思路,當社會藝術培訓的內容明確為素養教育時,美育浸潤便是其改革抓手與目標追求。基於美育浸潤的社會藝術培訓具有以下教學特征:連結真實生活的教學內容,適合交流展示的教學形式,註重以情激趣的教學方法,關註個體增值的教學評價。

山東藝術學院藝術博物館館長

孔新苗

【對社會藝術考級問題的三點的思考】

第一,「五育並舉」與藝術教育。美育的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三個核心素養,是人的內在需求,難於量化評價,獨文化理解需要教育養成。如此,美育具有與其它四育不同的比較特點:其它四育偏於外在要求,美育偏於內在需求。第二,社會藝術考級是「單維聚焦評價」。這種評價方式與美育培養感受力、創造意識和表達力有齟齬。為此,我們要生成美育話語自覺,建設社會美育專業共同體,開展「有研究支撐的藝術評價」工作。第三,人工智能與藝術教育。人工智能的新發展對藝術教育的創新意識培養功能提出新的需求,藝術教育或許是人之為人面對人工智能發展的最後防線。藝術經驗給我們創新力,藝術思維給我們創新力。

中國美術館研究部副主任、研究館員

楊應時

【鄉村美術館:都市美育資源助力鄉村振興的實踐探索】

作為重要的社會美育和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美術館在中國發揮著日益活躍的大眾美育作用,不少美術館成為所在城市新興的文化地標和熱門「打卡地」。然而,在占中國國土和人口大部份的廣袤鄉村,美術館建設發展則遠遠落後,發揮的社會美育作用更是極為有限。在國家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倡導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的當下,近年來悄然興起的鄉村美術館現象成為一種值得關註和研究的實踐探索。都市美育資源應更好地助力鄉村振興。鄉村振興,美術館大有作為,任重道遠。

中央美術學院博士生

王宜梁

【作為美育的博物館展覽敘事】

博物館展覽的敘事轉向是博物館界出現的新趨勢,敘事與人的本體性深度關聯,有效建構了「物」與「人」的意義連線。博物館美育以提升人的審美素養和人文素養為目標,以情感體驗為特征,將感性教育、創造教育融入學習體驗,不斷深化和豐富展覽敘事的內在結構。博物館美育重視個人意義的創造性發現,以「展覽的美育闡釋」「建構對話與參與」「從預設到生成」「走向自成的個體敘事」探索展教融合的美育路徑,進一步實作博物館全民終身教育的目標,助力推動博物館社會教育事業全面蓬勃的發展。

中國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院長

孔令偉

【貌寫家山:地景塑造與社會美育】

中國的美育或者說自然美育主要圍繞山水文化展開。家山文化,即由地方官員、文人、藝術家所塑造的家鄉地景、形貌,形成中國山水文化中的新傳統,如姑蘇十景、西湖十景等。這個傳統在今天的鄉村振興中有很多值得我們考量、挖掘和闡釋的地方。社會美育是在社會生活中展開和完成的,中國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一直助力鄉村振興實踐,家山文化讓我們對藝術最最古老的含義產生新的思考。今天,藝術的本真含義已經遠遠不是畫院、畫廊、設計事務所所能規範,它應該和社會本身重新發生關聯。至於藝術美育,其核心還是應該圍繞古典主義傳統,以現代手段做好闡釋與傳播工作。

中國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藝術管理系副主任

劉瀟

【美育如織——國立杭州藝專西遷時期「自我教育」與「社會教育」的鉤織】

制度與自發,是機構與組織時常會面對的爭論。以「編織」為喻,透過現代國家的制度與政策視角,來理解20世紀上半葉社會美育的發生與進展。透過回顧國立藝術專科學校西遷時期兼辦「社會教育」的工作、國民政府教育部興辦「社會教育」的政策過程,以及藝術家個體深度嵌入持續性制度環境的自我實作和藝術表達三個部份,討論在制度政策與個人之間,「美育」是如何將「社會教育」和「自我教育」融於一體的。「美育」作為一種制序(制造新秩序的過程),也是自我教育最重要的一個過程,只有與真實生活打拼到一起,時時刻刻,人人處處,才可能建立起新的審美引導下的教育觀念與實踐。

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

宣傳部副部長

徐元

【讓美術館中的文化符號「活」起來】

美術館不僅是文化藝術的展示場所,更是社會美育的重要載體。近代中國的美術館從引進伊始,就被賦予啟迪民智、宣揚科學、喚醒民眾、培養愛國主義等社會使命,成為中國新文化的催化器,參與近代中國的公共教育活動,促進民族和文化認同。中國美術學院自創辦之始,便經常以各種展覽傳播藝術、影響人們的生活。高質素的展覽需要讓更多普通人能讀懂、看懂,理解作品的意義與價值。要凝聚學術的力量、專業的能量,結合開展跨圈層的敘事,將「人與人」的個體層面和「文化與文化」的群體層面進行連線,以高水平的展覽開展最高規格、全民參與的社會美育行為。

中國美術學院美育研究院院長

杜衛

【社會美育的理論和價值取向】

「社會美育」一直沒有系統的理論,蔡元培先生提出的社會美育概念,屬於一個範圍的概念。今天哲學、文學、美術、音樂等不同學科的專家學者共聚一堂,從學理的角度共商社會美育,開展學術研討,可謂是第一次,非常難得。感謝與會專家對本次論壇和倡議的支持。社會美育需要理論建構,如何透過社會美育建立審美感知、情感體驗,培養審美之心,進而改造社會?開展社會美育的具體方法也需要理論建構,探討博物館美育、鄉村美育、城市美育的生成機制和基本邏輯。社會美育要高質素發展,高校要參與,學者要參與。

(以上內容按發言順序排序)

來 源 |美育研究院

攝 影 |申 博

責 編 |童戈辛 陳宜芳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出品:

中國美術學院黨委宣傳部

PUBLICITY OFFICE OF THE CPC CAA COMMITTEE

CAA融媒體中心

CAA MEDIA CONVERGENCE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