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這位儒家學派的祖師爺,無疑在中國思想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他的學說被後來的帝王們奉為圭臬,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影響深遠。
在春秋時期,孔子的儒家學說遠遠算不上出彩。
進入戰國,諸子百家,百花齊放,儒家學說在當時的社會無法完成君主的霸業與王道。
到了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目的是為了統一思想,強化中央集權。
這一建議被漢武帝采納,從此儒家學說成為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儒家學說中最讓統治階級看重的就是一個「忠」字。
「忠矣,勇矣,不如其勇也」、「忠臣之事也,死不遺憾,有益其君」、「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等等,這些都是【論語】中關於「忠君」思想的體現。
雖說從西漢開始,歷代統治階級為了表達對孔子的尊崇,都給孔子加封了各種封號,如文聖尼父、先聖、宣父等等,
實際上孔子的儒家學說在漢武帝前並不受帝王們的重視。
而孔子的後人也是聲名不顯,與普通人無異。
但從漢武帝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讓沈寂了三百多年的孔府(衍聖公府)成為全國僅次於明清皇宮的最大府第。
到了宋仁宗時期,因其先祖孔子的榮耀而得到了中國歷史上經久不衰、世代騰黃、地位顯赫的特殊公爵——「衍聖公」
該封號由孔氏家族嫡長子世襲。
也正是從孔子後人得到「衍聖公」這個封號開始,歷代「衍聖公」開始了他們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的精彩表演。
說來也有趣,盡管歷史上歷代皇帝對孔氏家族都極為尊崇,卻鮮少將實際的官職賦予孔子的直系後代。
這其中的原因有兩方面:
首先,孔子被視為精神領袖,一旦其後裔在官職上犯錯,皇帝將面臨難以施罰的窘境;
其次,若孔子後裔身居高位,借助孔子的深遠影響,有可能動搖皇權的穩固。
因此,統治者更傾向於透過精神上的贊揚和物質上的獎賞來安撫孔氏家族,這也導致了孔氏家族雖無實權卻富貴顯赫。
他們不僅享有政治特權,如宋代時,衍聖公相當於八品官,元代提升為三品,明初是一品文官,後又「班列文官之首」,清代還特許在紫禁城騎馬,在禦道上行走。
而且在金錢上,孔府更是富甲天下。
歷史學家們的研究顯示,在近千年的歲月裏,孔府積累了橫跨五省、總面積達上百萬畝的土地。
然而,他們對於佃農的態度卻遠非儒家所倡導的仁義道德,反而是實施了殘酷的剝削。
如果說他們對農民的剝削違背了自家老祖宗關於仁義道德的要求,那他們在「忠」字上的表現,就更讓人不恥。
古代有「好女不侍二夫」的說法,到了現代,已被作為封建糟粕掃起了歷史的垃圾堆,但不能同時「侍二夫」卻是不變的道德標準。
南宋時期,時局動蕩,這一時期的「衍聖公」不僅未能堅守儒家的氣節和道德標準,反而表現出了一種政治上的投機與妥協。
隨著金兵南下,南宋王朝岌岌可危。
在這個歷史的轉折點上,「衍聖公」並沒有選擇與南宋王朝共存亡,而是采取了一種實用主義的態度。
他們不僅接受了南宋王朝的供養和爵位,同時還與偽齊、大金甚至後來的蒙元政權保持著曖昧的關系,從這些政權那裏也領受了供養和爵位。
到了元末明初,朱元璋初登帝位,建立明朝,但蒙元在北方的勢力仍在,整個天下,鹿死誰手還未確定。
當時的「衍聖公」,孔子的55世孫孔克堅開始了他首鼠兩端的表演。
他先是給蒙元皇帝上書獻策:「今勤王之兵頗眾,與之決戰,盜可平也」。
建議他集結勤王之兵與朱元璋決戰。並稱朱元璋為盜賊。
但這位「衍聖公」轉念一想,萬一元朝皇帝徹底敗了,怎麽辦呢?
於是派兒子孔希學代替自己去南京朝見朱元璋,打算兩邊下註,都不得罪。
朱元璋自然也是個明白人,對孔克堅這種首鼠兩端的做法十分不滿。
讓孔希學滾犢子,哪邊涼快哪邊待著去。
見到兒子被嚴厲訓斥後,孔克堅誠惶誠恐,親自趕到南京拜見新皇帝,盡力討好、賠罪。
朱元璋為了自身統治的穩定及合法性,拋開了心中的厭惡感,繼續了歷朝對「衍聖公」的供奉。
時間很快來到了明朝末年。闖王李自成,大下統一天下之勢。
新一代的「衍聖公」再次開始表演起了家族的傳統技能——良禽擇木、良臣擇主。
盡管李自成的軍隊距離山東曲阜還有一段距離,但曲阜的孔府已經感受到了緊張的局勢。
孔府開始了緊張的準備工作,意圖在李自成的軍隊到來之前表達他們的臣服與敬意。
孔府上下忙碌起來,他們不僅令人供奉了大順國永昌皇帝的龍位,以此表示對李自成新政權的承認和尊崇,而且還準備了豐厚的貢品,旨在向李自成的軍隊展示孔府的誠意和臣服。
哪知道,歷史和孔子的孝子賢孫們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
李自成最終闖關失敗,清兵入主中原。
但對於孔府來說,這都不是事,改換門庭咱又不是沒經歷過。
只要自己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
在清朝初建之際,孔氏家族的第65代衍聖公孔胤植在這個時候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
他第一時間向年幼的順治皇帝上呈了【剃頭折】,表明他支持並響應清朝的剃發令。
在奏折中,他寫道:「臣臨奏不勝惶悚,戰栗之誌,尊封聖諭,俱各剃頭。」
這句話表達了他對清朝統治者的敬畏和忠誠,同時也顯示了他順應時勢、識時務的態度。
對於中原第一府孔府的上表投誠,滿清的統治階級當然是笑著接納了。
孔府「衍聖公」難道是入川學習了川劇中的絕活—「變臉」。否則這臉怎能變得如此之快?
每到王朝變更或天下有事,孔府都要表演一番「變臉」的絕活。
到了清末民初之際,隨著袁世凱的崛起和掌權,「衍聖公」孔令貽的政治態度再次經歷了一系列的轉變。
當袁世凱得勢後,孔令貽積極向他示好,發電報表達了對袁世凱的推戴之情,並與他一同慶祝。
他甚至不忘勸進袁世凱早日登基,以滿足民眾的期望,表現出極度的歡欣和鼓舞。
然而,袁世凱的皇帝夢只持續了短短的83天,便一命嗚呼。
隨後,發生了張勛復辟的事件,清朝的遺老遺少們試圖恢復清朝的統治。
在這個歷史轉折點上,孔令貽的態度又一次發生了變化。
孔府檔案中記載,孔令貽在袁世凱倒台後,轉而擁護清朝的復辟。
他向張勛等人發函,表達了對復辟的支持,並在函稿中使用了「普天同慶」的字眼,以示他對這一事件的喜悅和慶祝。
如果說前面的事情都發生在咱們中國人內部,他忠的君算是人民內部調劑,那接下來的事,就讓人很想罵出奴顏婢膝、諂媚求榮之語句。
先是在光緒24年,德國強租膠州灣。孔府正好與膠州灣同位於山東。
為了討得德國人歡心,孔府趕緊將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的肖像請進府中,高高懸掛,以表臣子一片忠君之心。
到了光緒30年,英國強租威海衛時,孔府故態復萌,又將英皇愛德華三世的畫像請進府中,以明自己的心跡。
最讓人氣憤不已的則是抗戰期間,全國人民正同仇敵愾之時,孔府居然發出請柬,邀請當時在曲阜的所有日軍高級軍官參加宴會。
這一行為無疑是在向日軍示好,甚至有與侵略者勾結的嫌疑。
這份邀請請柬在孔府的檔案中有著明確的記載。
這已經超出了「良禽擇木」、「良臣擇主」的範疇,實實在在的漢奸賣國行為。
孔府在面對外國侵略者時的表現確實讓人感到失望和震驚。
這種行為無疑嚴重違背了儒家所倡導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精神。
「萬世師表」的孔子如果知道他的子孫們的不肖行為,也不知會作何感想。
這些「衍聖公」也不知道該如何去面對他們的老祖宗孔子。
或許他們心中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是為了保全家族,是大大的家族功臣呢!
如今,人們評價丟盡了老祖宗孔子臉面的孔府為七十六代家奴,二十五朝貳臣,也算是恰如其分,一語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