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玄機揭秘:覺悟達人在「道」前展現何種境界?

2024-03-03國風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曠兮,其若谷。敦兮,其若樸。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解析】古時候,精通道理的人總是展現出一種微妙而高深的境界,深奧得讓人難以完全理解。也許正是因為這種高深莫測,他們外表顯得強大卻內斂。就像是在寒冬中邁過一條河流,既謹慎又有準備,又或者像是充滿了對周圍世界的敬畏之情。他們的舉止顯得莊重而深刻,就像是拜客之禮,同時又散發著像冰釋的那份渙散之感。他們廣袤開闊,就如同一片大谷,內心卻樸實無華,像是最樸素的木頭。但同時也似乎有一種融合混雜的狀態,如同混濁的水流。

誰能夠在這種混濁的狀態中保持清凈,誰又能夠在喧囂中保持內心的寧靜呢?誰能夠在積極進取的過程中不過度追求,誰又能在動蕩中保持持久?真正掌握這種道理的人,並不追求過多的充實和富足,正是因為他們不過分追求,才能將自己隱藏得深切,從而達到一種嶄新的狀態。

這篇文章描述了古代懂得道理的人所表現出的狀態,他們深諳道義的廣博和深邃,就像是在寒冷的冬天跨越一條川流,又如同對周遭事物充滿戒備。他們的姿態沈穩而充滿威嚴,就像是接待貴賓,但內心又像是融化的冰雪。他們的廣博就如同寬闊的山谷,樸素的品質就像是一株樸實的木本植物。但同時,他們也散發出一種混雜和渾濁的氣息,就像是交織的水流。

誰能夠在這種復雜的狀態中保持清明,誰又能夠在紛繁的環境中保持平糊?誰能夠在追求的過程中不過分貪求,誰又能夠在變動中保持持久的穩定?真正領悟這種道理的人,並不會過於追求事物的充實,正是因為他們不過分追求,才能將自己的內心隱藏起來,從而達到嶄新的狀態。

在【菜根譚】裏有這樣一句話:

就算生活在狹小的鬥室,只要能保持內心的寧靜,所有的煩惱和焦慮都會消失不見。在這個狀態下,我們不會渴望華麗的建築、壯麗的飛檐,或是用珍珠編織的簾子等奢華的裝飾。

而當我們享受了三杯酒的美妙之後,內心會流露出純真的情感。此時,彈琴於月下,吹笛於風中,仿佛進入了一片純粹的境界,體驗到獨特的雅趣。

這才是真正的生活風景,心靈和外在事物不再相互幹擾,沒有那麽多的牽絆和思慮。在這一刻,我們找到了內心的寧靜和真實,生活也因此變得更加美好。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老子】第十五章

在古代,那些真正通達道義的人,他們的境界微妙而玄妙,難以用言語詮釋,深不可測。正因為無法被完全理解,所以他們表現得強大而從容自信。讓我來試著將這些狀態描述一下:

他們行事小心謹慎,就像在寒冬涉過一條川流。他們的態度謙遜,就好比在四面環鄰的陌生地。他們的儀態端莊,就仿佛身處他人的家中作客。他們的氣質宛如冰釋融化,靜靜散去的那一刻。他們的內心純樸,猶如樸素的木頭,無需修飾。他們的胸襟廣闊,有如寬谷一般無限開闊。他們的形態渾厚,猶如濁水混雜,不拘一格。又有誰能透過混濁而達到寧靜呢?只有在靜謐中,才能逐漸清澈。

他們又怎樣能在動蕩中安穩持久呢?只有在恢弘的變化中,才能源源不斷地崛起。

那些真正通達道義的人,永遠不會沈溺於過多的欲望和貪婪。恰恰因為他們的心靈不被欲望充塞,所以能夠披荊斬棘,不斷創新,煥發出新的生機。

值得註意的是,最後一句「敝而新成」,不同版本可能會有出入。無論如何,這句話傳達了一個含義,那就是真正通達道義的人,無論是不是得到滿足,都能持續改善和進步。

在這裏,你要引起註意,老子的意思是說:那些真正通達道義的人,你可能辨認不出來。所以,那些看似修行很深,散發著得道者氣質的人,很有可能大多只是表面的「裝扮」。雖然稱他們為「騙子」有些過於嚴厲,但這些人很有可能並非真正的得道者。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就好比冬天河水結冰,如果你要在上面行走,需要極其小心,一步一步地前進,提防可能的危險。剛搬到一個新地方,與四鄰交往時,要保持謹慎,不要冒然得罪人。得道者的行為就如同這樣,謹慎而小心,與我們想象中的豁達自信截然不同。

「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想象一下去別人家做客時的態度,我們都會註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不願做出格的事情。而冰在融化時,會逐漸變得寬松,緩慢地融化。得道者的舉止和態度也如此,莊重而不凡。

「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木頭是最質樸的,沒有經過雕琢的修飾,山谷是最廣袤開闊的,回蕩著廣闊的回聲。得道者的內在和外表都如此樸實,就像木頭一樣自然,又如山谷般深遠。最後一句是:

「渾兮其若濁。」這裏的「渾」與「混」相同,看上去雜亂無章,像是渾濁的水一樣。這句話可能很難理解,得道的人可能呈現出各種不同的外貌和特質,有時像低調的白領,有時像邋遢的乞丐,有時像精明的商人,有時像粗俗的莽漢...... 難以置信吧?不過,回想一下濟公和尚,就會理解了。濟公和尚食肉飲酒,如果活在現代,可能早就受到眾人的責難。真正得道的人與平凡人沒有明顯差異,他們與周圍的人相處時,外表看不出什麽異樣。

老子的描述非常形象,用一句話來總結:越是真正得道的人,外表越不顯得與眾不同。反過來也成立,外表越像得道的人,內在修行的水平往往不夠。真正的高手通常不會顯露高手的樣子,而那些外表看起來像高手的人,往往並不具備真正高手的實力。

老子在後面還提到:「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每一步踏向彼岸,就是通往彼岸的旅程本身。

按照通俗的理解,一個被認為已經「得道」的人,應該是非常了不起的,為什麽他們的行為卻如此小心謹慎呢?這個問題至關重要,不容忽視。鈴木俊隆曾經說過一句話,如果你仔細思考,就會明白為什麽那些善於修道的人都表現得「像冬天過河一樣小心翼翼」,就像是害怕四周的鄰居一樣。邱陽創巴是一位與眾不同的修行者,也是一位成就斐然的人。他說了與鈴木俊隆類似的觀點:調伏內心的過程,正是你追求內心平靜的結果。

「若冬涉川,若畏四鄰」的處世之道,就是輕盈地前行,穩健而持久。這個觀點頗有趣味,動態的態勢才能帶來真正的穩定。往往自認為已經覺悟的人,可能實際上並沒有真正覺悟,而自以為已經達到目標的人,卻可能還未觸及真正的頂峰。持續追求覺悟的過程,本身就是覺悟的一部份。

從那些擅長修道的人身上汲取經驗。如何避免災禍?並不僅僅依賴於個人的能力、力量和定力。最佳的方法是遠離潛在的災難。要避免跌入懸崖,最好的方式不是強化攀爬能力,而是保持距離懸崖;要避免被猛獸威脅,最好的方式不是訓練奔跑和躲閃,而是避免與猛獸接觸;要抵禦美色的誘惑,最好的方式不是沈浸於美女堆裏進行修煉,而是始終警惕自己避免這類誘惑的機會。而且,這種避免機會本身就是你所追求的結果。如果你是正常的人,不必苛求自己一定要達到看到美女毫無感覺的狀態。

生命中有很多功課需要學習,名利權色食等,每一門功課都會貫穿一生,切勿以為某門功課已經完成。永遠都不可能!沒錯,這裏使用了「永遠」這個詞!一旦你自以為完成了,不久之後你可能就會失敗。即便是最出色的人也不例外。如果你真的想要完成,你必須時刻警惕應對每門功課的挑戰。這種警惕應對,本身就是你所追求的完成。這也是為什麽越是高手,越是謹慎,越是謙卑。

因此,老子在第二十章中說過:「人之所畏,不可不畏。」這意味著,不要因為自己的能力而不顧忌恐懼。真正達到覺悟的人明白,永遠不會有一個終點,而走向終點的每一步,都是終點本身。因此,覺悟的人時刻都保持謹慎,時刻都保持謙卑。

生活中沒有人能夠一直安逸,萬物在不斷運動,運動中產生變化。在混沌中追求內心的寧靜,在安逸中追求變化。保持一顆內心的空靈,然後積極進取,就能夠得到新的生機。這個思想引起了我內心的共鳴。同時,也揭示了現代社會人的真實情境。他們在默默承受一切的同時,不斷努力,卻依然一事無成。「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人的低谷終將過去,在道的引導下,弱者最終也會變得強大。